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追寻商业中国 > 第1部分(第1页)

第1部分(第1页)

推荐序一

史志·史识·史心

千百年来,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一直有独立地、整体叙述国家进步的志趣和能力,所谓“孔子作《春秋》,使乱臣贼子惧”,史家的风骨、视野和对历史本真的留存,成为中国记忆的一个重要部件。不过,自1644年明亡清兴之后的300多年里,除了顾炎武等极少数人,文人被“小学”彻底捆死,日日苟营于经学金石校勘的“乾嘉学问”之中。一直到“五四”一代,终于又出现了梁启超、胡适、钱穆等大家,开始以整体叙述的方式重新描述中国,他们还引入西方知识,发现了新的研究方式,那就是胡适、傅斯年等人所谓的“四新”——“新材料、新办法、新领域和新问题”。不过,由于身处乱世,他们的很多著作都是以讲义稿的方式草草地流传下来。这一传统到20世纪50年代之后,再次失传。

确切地说,一直到商业盛世的今天,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终于重新唤起了这样的勇气和抱负,可以预见的是,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整体叙述中国”将成为一个复兴的文化现象。

俞雷的这部《追寻商业中国》,就是这股新史家创作潮流中的一个显例,他试图以编年体的方式重新整体叙述过去30年的中国商业进步。

首先,我必须对俞雷的这次努力表示敬意。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一个三十出头的青年愿意沉下心来,日日浸淫于史料之中,反复求证,剑及履及,这是需要极大的耐力和勇气的。作为他的一个同行者,我几乎能够体味到这其中的所有艰辛与寂寞。俞雷的工作聚焦于商业——如果更精准地说,是以市场营销模式及理念的演进为基本线索,以大量的细节构成了中国变革的长卷。他的文字清新流畅,很给人以阅读的快感,作为“蓝狮子”的出版人,我曾经出过俞雷之前的两部作品,而《追寻商业中国》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提高。

其次,在通读书稿之后,我又必须说,俞雷在史料的挖掘和梳理上的确做出了他的贡献,很多鲜为人知的细节被呈现了出来,其中不少甚至连我都是首次闻读。正如梁启超在论及当世人写当世史时所说的:“此时不作,将来更感困难,此时作,虽不免杂点偏见,然多少尚有真实资料可凭。此时不作,往后连这一点资料都没有了。”俞雷的留存之功,当被记忆。

如何从史实中提炼出史识,是创作者共同的难题,这也是历史写作中最迷人的地方。所有的观察者和叙述者,往往会陷入两难。谁也不可能自信地以为,自己就是真实的代言者。历史确乎有它的必然性存在,而对历史的记忆又是有选择性的。我们必须拒绝任何形式的先验论,同时则不得不承认,任何一种社会或经济模式的演进,是多种因素——包括必然和偶然——综合作用的产物。轮回是存在的,而它的衍变又与人的自觉有关。而这正是历史的吊诡之处,也是我们有勇气突破前人、走向理性道路的前提。俞雷在本书中采用的方式,基本上秉承了中国史家“述而不作”的传统,用他自己的话说,“在对资料的搜集整理中,我们之所以采取这种海量搜索的原因,是因为我不想事先对历史或是事件作出判断,我希望我的写作尽量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写作历史题材书籍的方法,也是先不预设结论,而是在对历史资料的搜集过程中自然得出”。

最后,我对俞雷的治学价值观也颇表认同。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者,他力求对每一个史实采取中正的态度,不粉饰,不曲解,不夸大,不阿谀。而这一份“史心”是最为弥足可贵的。陈寅恪在为王国维写的碑文中就表达了对这种独立精神的推崇,他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俞雷的这部作品也是一样,你或可以商榷于他的观点,或病垢于他的琐碎,但是,他的价值观却是强大而让人欣赏的。

勇于拓进的史志,敢于表达的史识,独立自由的史心,这是我从俞雷作品中读出的三个启迪。

我愿意与他一起共勉。是为序。

吴晓波

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

▲虹▲桥▲书▲吧▲BOOK。▲

第2节:推荐序二

推荐序二

回望80年代

有幸拜读了俞雷先生《追寻商业中国》第一卷“觉醒的时代”的初稿,恍若重回那激情飞扬的年月。

张秉贵的“一抓准”和“一口清”的绝活,丁允朋在《文汇报》上发表的《为广告正名》,李谷一的《乡恋》,邓丽君的《甜蜜蜜》,刘桂仙刚开张的悦宾饭馆,沸沸扬扬的“官倒”风波……曾经如雷贯耳的名字、纷至沓来的事件,在已渐渐模糊的当下,似乎又有了非常的意义。

作者采用一种编年体的手法,以一种外在闪回的视角,利用海内外当时公开的报道材料,把20世纪80年代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带回到我们眼前。那原以为依稀模糊的记忆,竟然如此轻易地生动鲜活起来,原来不经意间,我们见证了历史,我们成了历史的一部分。

生活还在继续,我们还要前行,前方——或许就在眼前,就有更大更猛的波涛扑面而来。伴着全球金融危机,我国的又一个经济调整期来了。这将是一个特别寒冷的冬天,好在,我们已经有了30年的阅历。

30年阅历的第一页写着,危机就是转机,正如我们的改革是被“逼”出来的。30年前,10亿饥饿的中国人,怀揣着满腹的迷茫,尝试扭转自己的命运。生存压力逼迫下的自下而上的改革摸索和自上而下的肯定推广,开启了30年改革之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革从来都是被“逼”出来的。如今,面临汹涌而来的金融海啸,我们不可避免会遭受冲击,我们需要做好“过冬”的准备,但也不必过分悲观。严峻的环境将激励人们创新的动机,形成进一步改革的契机,恰如30年前的危机孕育了改革开放一样。所以,很多时候,面对看似无法克服的困难,无论是国家的,还是企业的、个人的,其实那很可能是一个难得的转机。

阅读本书,你可以了解:改革开放总是在磕磕碰碰中前进的。一开始,我们对个体户和走街串巷的推销员看不惯,认为是“投机倒把”,还抓了一大批,包括温州的“八大王”;接着,我们对广告看不惯,日本精工表在北京站竖了块“北京欢迎你”的广告牌,惹来一位归国华侨写信向全国人大质问:“我还在中国的土地上吗?他精工表凭什么欢迎我到北京?”合资企业的事情也不那么轻松。1980年松下幸之助应邀在人民大会堂给中国总理讲课,虽然其经营哲学和管理思想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但因为种种顾虑,还要等到七年之后的1987年,松下电器才正式在北京建立合资公司。书中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30年的改革开放就是这样在大大小小的碰撞和磕绊中走过来的,可能这也正是渐进式改革的蕴意所在吧。

阅读本书,你会认同:改革总是带来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改革不彻底造成的,却往往会成为中断改革的口实。譬如1988年随着物价的双轨制改革而来的“官倒”问题。物价双轨制是在深受价格问题困扰之后,官方推出的政策,同一产品,例如钢材,可以有牌价与议价两种价格。然而这样的做法,很容易被人钻空子。为了获得牌价物资的优待,走后门、批条子、贿赂送礼,这种现象非常之多。一些人以牌价购进各项物资之后,转手便以市场价格出售,牟取暴利。官商串通一气,伪造进出单据,利用价格差中饱私囊之事,也时有发生,而此时可能物资还是原封未动。凡此种种,都是人为的牌价严重背离市场价格所致,双轨制价格体制几乎成为“走后门”和贪污腐败的温床。当时即有政界和学界的声音强烈要求立即停止价格改革,重回计划经济的轨道。

回望80年代,你或许会惊叹,摸着石头过河时不知不觉,被时代大潮推动着,随波逐流,如今靠岸、立定、回望,途中原来有那么多的急流险滩,也有那么多的光荣自豪和无可奈何。原来,我们经历了这么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