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冀连梅谈: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 > 第4部分(第1页)

第4部分(第1页)

和干扰素联合使用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看到这里明白了吧,这个药对上呼吸道感染(也就是普通感冒)没有作用,因此别再滥用了。

使用激素地塞米松注射液退烧可能导致严重感染

发烧本身是一种疾病吗?把烧退了就能把病治好吗?如果我们都能了解有关发烧的基本常识,很多医患纠纷就能避免,滥用输液的现象也能减少很多。

发烧是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之一,是人体在调动免疫系统对抗疾病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症状,因此发烧不完全是坏事儿。很多种疾病都可能引起发烧,体温的高低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也不一定成正比。个人的体质不同,体温调节的敏感度也会不同,有的人轻微感冒就能烧很高,有的人即使严重感染了也不见得有很高的体温。这里说的“感染”可能是病毒感染,也可能是细菌等其他病原体感染。单纯退烧只是缓解发烧这一症状,不能治疗引起发烧的感染本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治标不治本”,要想彻底治愈疾病得针对造成感染的病原体本身。比如普通感冒,反复发烧3~4天很常见,吃退烧药就能退烧,几小时后体温又再次升高,这是正常现象。对于有正常免疫功能的人而言,普通感冒不用特意使用药物去“治本”,也没有药物可以用来“治本”。我们有自己的免疫系统,如果我们的免疫系统功能正常,完全可以把普通感冒病毒从身体里清除出去,只是我们的免疫系统和普通感冒病毒作斗争需要一个练兵的过程,不是一看到病毒进入身体就能把它清剿,而是要先花1~2天的时间试探一下对方的实力,然后再花1~2天的时间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有针对性地把病毒清剿,所以普通感冒有时会有3~4天的反复发烧。另外,在这场免疫系统与普通感冒病毒作战的战役中,将病毒赶走后清理战场(即咳出呼吸道分泌物以及修复受损的呼吸道黏膜)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患普通感冒后咳嗽两周左右也很常见。

∩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第6节。

现实的就医环境中,由于很多人缺乏对发烧这一症状的常识性认识,这就给滥用激素提供了市场。人们在就医时常常对医生说“我没时间养病,我不能休息,我得把烧快点压下去”。鉴于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不少医生为迎合病人的这一需求,就会给病人输注激素强行退烧。于是地塞米松被当作退烧药加入输液中便成了十分普遍的现象。实际上,地塞米松不是退烧药,它属于糖皮质激素的一种,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激素。激素能起到抑制免疫的作用,免疫系统不工作了,烧也就退了,但它同时阻碍了人体自身对抗疾病的能力,使得病菌趁机生长繁殖引发新的感染,也就是说,容易使人的体质变差,可能会导致严重感染。

还有,强行退烧会使体温骤降,大量出汗容易导致虚脱,进而容易损伤肾脏,因此退烧不能指望速战速决,更不能滥用激素。这在官方的文件中也有体现,在2011年我国卫生部颁布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已经明确指出,单纯以退热和止痛为目的使用糖皮质激素,特别是在感染性疾病中以退热和止痛为目的使用糖皮质激素,属于滥用药物。и米и花и书и库и ;http:www。7mihua。com

临床中问题频发的中药注射液,专业中药师都不认可

我在网络上看到有医务人员分析,现在的某些医生喜欢在输中药注射液的时候加点地塞米松,为的是抑制中药注射液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我是西药师,我工作过的几个药房都没给病人用过中药注射液,还真不清楚这样用的医生是怎么想的。但从我的专业角度出发,我反对给患普通感冒的病人使用中药注射液,我还专门就中药注射液的问题咨询过中药师,专业的中药师也不认可中药注射液。如果是口服药物,我们人体的胃肠道还能作为一道天然的屏障来阻挡药品中的杂质,而注射液这种剂型是毫无阻挡地直接把药物打到血管里,因此对制剂的要求非常高,溶液一定要无菌、无热原,要和身体有相等的渗透压、相等的pH值等。

而中药注射液里面的成分太复杂,杂质太多,不可控因素太多。由于不可控因素导致过敏的概率太高,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概率也太大,过去的几年里,中药注射液频频出事。2006年鱼腥草事件,若干名患者在使用了鱼腥草注射液后直接死亡;2008年刺五加注射液发生3起

患者死亡事件,茵栀黄注射液导致4名新生儿发生不良反应,其中1名死亡

这样的严重不良反应病例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网站(。sfda。gov)上就能搜到。比如这个案例:“患儿,男,7岁,因上呼吸道感染,静脉滴注喜炎平注射液,约10分钟后,患者出现大汗淋漓、双眼球持续充血、两眼肿胀、全身荨麻疹伴瘙痒,停止使用药物,并静注地塞米松5毫克,口服开瑞坦,测血压为6330毫米汞柱,加用多巴胺、阿拉明各一支,半小时后血压上升,上述症状有所缓解,留院观察。”

你看,为了治疗一个可以自愈的普通感冒,差点搭上性命,非常不划算。而这还不只是个案,在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的一年时间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有关喜炎平注射液的病例报告共计1476例,涉及14岁以下儿童患者病例报告达1048例,占整体报告的71%。对于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如此高的中药注射液,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说“不”。听说在不少医院的药房,中药注射液从西药取药窗口发药,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区分中药注射液和西药注射液,我建议你在药盒或者药品说明书里找一下药品批准文号,批准文号以拼音字母“Z”开头的代表中药,以拼音字母“H”开头的代表西药(化学药品)。

感冒药只治标不治本

前文说了那么多在感冒时应该拒绝输液,那么你是不是急于想知道不输液该如何治疗感冒呢?

感冒分两种:流感和普通感冒。流感一般发病比较急,伴随着发烧、头痛等症状,这样的症状常常要持续3~4天,同时会有肌肉酸痛、轻中度寒战等症状,得了流感后身体感受到的乏力、虚弱等症状往往会持续2~3周(也就是说,身体需要14~21天才能完全康复),而且流感的并发症往往会很严重。比较而言,普通感冒发病较慢,在儿童身上会表现出和流感一样的发烧、头疼症状,可能会持续3~4天,但在大人身上则很少表现出发烧、头疼症状,往往鼻塞、流鼻涕症状更常见。而且普通感冒的并发症也没有流感那么可怕。引发流感的病毒通常是甲型流感病毒或者乙型流感病毒等有限的几种病毒,因此预防流感可以选择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接种时间一般是每年的9~12月份(有些医院可延续到第二年的春天)。而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可以是鼻病毒、腺病毒等很多种病毒,因此没有疫苗可以预防普通感冒。在流感表现出症状的48小时内,可以针对病因选择奥司他韦(商品名:达菲)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来进行抗病毒治疗,但仅限于发病48小时内使用,如果超过了48小时,抗病毒药也不再有治疗作用。而治疗普通感冒则完全没有针对病因治疗的抗病毒药物可用。

感冒通常建议多喝水、多休息,靠提高自己的免疫力来对付病毒。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感冒药基本上是以缓解流鼻涕、头疼、发烧、咳嗽等感冒症状为主的药物,也就是所谓的“治标不治本”的药。这类感冒药的主要作用是为了缓解不适,提高患病期间的生活质量,不至于让患者太难受,但不会缩短感冒的病程,人们常说的“吃药一周好,不吃药七天好”就是这个道理。药店里的西药感冒药成百上千种,面对满架的药品,普通老百姓常常无所适从。事实上,感冒药的品种虽多,但不同品种包含的有效成分却大同小异,而且这些成分的数量也非常有限,熟悉这些有效成分比记住感冒药的商品名更重要。西药感冒药里的有效成分无外乎下列六类:1。抗过敏成分,2。减轻鼻黏膜充血的成分,3。解热镇痛成分,

4。祛痰成分,5。镇咳成分,6。抗病毒成分。

如果感冒后有流鼻涕、流眼泪、打喷嚏的症状,要选择含抗过敏成分的感冒药,这类成分包括马来酸氯苯那敏(俗称“扑尔敏”)或者氯雷他定等。前者有嗜睡的副作用,后者则没有。

如果感冒后有鼻塞的症状,要选择含减轻鼻黏膜充血成分的感冒药,这类成分主要指伪麻黄碱。由于这个成分曾经被不法分子从感冒药里提炼出来去制作冰毒,目前国家对含此成分的感冒药实施限制购买政策。

如果感冒后有发烧、头痛、关节痛等症状,要选择含有解热镇痛药物成分的感冒药,这类成分包括对乙酰氨基酚等。

如果感冒后喉咙里有痰,要选择含祛痰成分的感冒药,这类成分包括愈创木酚甘油醚、乙酰半胱氨酸、氨溴索等。

如果感冒后伴有咳嗽的症状,要选择含止咳成分的感冒药,这类成分包括右美沙芬、可待因等。

至于第六类抗病毒的成分,国内市售感冒药里常用的是金刚烷胺,而国外感冒药里则完全没有这个成分,因为目前国外的临床数据表明,感冒病毒对金刚烷胺耐药严重,因此这个成分对感冒病毒基本上没有作用。2012年5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也修改了含金刚烷胺的感冒药说明书,对于可用于儿童,也可用于成人的氨酚烷胺胶囊,将原说明书中“5岁以下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修订为“5岁以下儿童不推荐使用”,在禁忌一项中新增加“因缺乏新生儿和1岁以下婴儿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数据,新生儿和1岁以下婴儿禁用本品”。我个人甚至不推荐成人选用含金刚烷胺成分的感冒药。

选择感冒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缓解感冒症状要尽量只吃一种药,针对症状选择含有相应有效成分的药品,能选择单一有效成分时,尽量用单一有效成分的药品。多个症状同时出现时,要针对症状选择含有相应有效成分组合的感冒药。其二,含有相同有效成分的不同感冒药一定不要同时服用,比如“白加黑”和“日夜百服咛”,它们含有相同的有效成分伪麻黄碱、对乙酰氨基酚、右美沙芬以及属于同类别的抗过敏成分氯苯那敏和苯海拉明,同时服用会导致相同有效成分以及同类成分过量中毒,可能会损害肝脏和大脑(参见第243页附录2《常见感冒药所含有效成分分析》)。其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甲亢、青光眼、前列腺肥大患者慎用含伪麻黄碱成分的感冒药。前列腺增生患者应避免使用含抗过敏成分的感冒药。其四,目前欧美等很多发达国家都不推荐4岁以下儿童服用感冒药(详情参见第050页“4岁以下儿童,国外不推荐使用复方感冒药”的相关内容),而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关的规定。

输液有弊也有利,掌握3点趋利避害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句广泛流传的话非常正确,但要认识到这里面包含着选择。有选择时选择前者,可以规避由输液带来的输液反应、严重药物不良反应、静脉炎等风险;但没有选择时,要理性接受后者。因为在急救病人以及治疗危重症病人时,输液的给药方式能够及时将药物送入血液,免去了药物通过小肠被吸收再进入血液的步骤,因此可以让药物更快地发挥药效。另外,输液不需要病人的主动配合,即使病人意识不清、无法吞咽药物,也能通过输液的方式高效地为病人补充水分、补充营养、调节水和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因此大家一定要有理性的思维,知道不该输液时不滥用输液,但该输液时不能盲目地拒绝输液。

由于病情的需要必须输液时,除了指望药品质量安全以及医务人员责任心强外,自己也要学会规避输液相关的风险。输液是事关性命的大事,不能只是要求医生和护士等医疗工作者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他们也是人,难免会有疏忽的时候。有效规避风险,你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做。

第一,主动核对药品信息。

在医院里,医生开药、药师发药以及护士给药之前都有严格的查对制度,即使这样,也难以保证100%不出现用药差错。用药差错最常发生在药名容易混淆的药品上,比如“阿糖腺苷”和“阿糖胞苷”这两种注射剂,药名一字之差,用来治疗的疾病却完全不同。这两个药就曾经

在上海的某著名大医院被搞错过。百度百科上有关的事件介绍是这样的:“2012年12月4日,因呕吐症状从外地去上海就诊的儿童小毅,因进修医生的失误,误将静脉注射药物阿糖胞苷作为阿糖腺苷且注射到小毅身上。2012年12月13日,医院通过微博寻得此人,并且给予赔偿和道歉。2012年12月17日下午,与小毅在同一天就诊的9名沪籍患儿现身,他们皆被院方通知用药错误。”

为避免这样的用药错误发生在自己身上,我建议患者在下面三个环节中多问问题以规避风险。在医生开药时,问问医生开的是什么药,这些药怎样起作用;在药房拿药时,问问药师这是什么药,用于治疗什么病,以便及时发现药品是否针对自己的病症,药拿到手后逐字和处方比对,打开药品说明书对照适应证无误后再交给护士;护士扎针前,继续问护士这药是治疗什么病的,同时仔细核对输液袋上的病人名字以及药品名称是否是自己的。前不久,在北京的某大型医院,就曾发生一个患者输液过程中突然死亡的医疗事故,查找死亡原因时发现输错了药,将别的患者的药输到了这个患者身上。

第二,别擅自调整输液速度。

输液的时候,看着液体滴答滴答慢吞吞地进入血管,你是不是总有想把输液速度调快的冲动?千万别这样做。首先,输液的速度是根据药物的特点和安全性设置的,并不能随便更改。有些药物可以快速滴注,并且快速滴效果会更好;而有些药物非得慢慢滴才行。滴快还是滴慢,都要严格遵从医嘱。如果随意将速度调快,液体大量涌入血管会增加心脏的负担。这对于心脏功能正常的人来说可能没事,但对于原来心脏功能就不好的人来说,这些额外的负担很可能引起心力衰竭。其次,很多药物对血管有刺激性,如果输液速度过快容易发生静脉炎等不良反应。

第7节。

e米e花e书e库e ;http:www。7mihua。com

第三,注意输液不良反应。

输液的操作是直接开放静脉,药物本身以及输液操作都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不良反应和输液反应。严重不良反应常见的是过敏性休克,最容易使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的药物是抗生素和中药注射液,因此输注此类药品时,一旦出现冒汗、心慌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