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抉择 > 第2部分(第1页)

第2部分(第1页)

便可以几倍几十倍地翻番;几倍几十倍地膨胀,而且完全不必担什么风险,即使有了风险也可以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顶多也是个不了了之。”作者解剖党内腐败分子为自己留条后路的灵魂,写道:“假如有朝一日出了大的变故,甚至于就像前苏联和东欧那样,当政的领导干部的权力、地位、名誉、身份一下子全都没了!一切的一切就都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但如果在那时你身后还藏着一大把钱,还有着一个雄健的实体,还有着一批不断地给你带来滚滚财源的工厂和企业,那你还有什么可怕的呢?”“需要权的时候我有权,需要钱的时候我有钱!这才叫真正的不倒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才是正儿八经的高瞻远瞩!”这就是严阵、吴爱珍和中纺的领导之流,掌握与垄断中纺,并将国家每年给予中纺的大笔贷款做了他们及其子女开办各种私人项目的资本,他们大发横财,中饱私囊,横贪暴敛而不顾工厂倒闭,不顾千万工人的死活,作者将他们的罪恶目的为我们作了入骨三分的剖析。正是通过作者犀利的解剖,我们会进一步深入地领会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道理,这就是说,腐败可以使我们事业取得的一切成就毁于一旦,可以改换我们国家的旗帜,改变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可以改写我们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强调说:“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的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要把反腐败斗争同纯洁党的组织结合起来,在党内决不允许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地。”这是人民的意志,人民的呼声。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与长期性,因为腐败分子就在我们身边,他们本身都是领导,他们甚至占据着反腐败的位置,打着改革的旗号,以党的身份说话,以此来掩盖他们的丑行与罪恶。书中描写前途看好的严阵这位省委常务副书记是如何高唱着“稳定高于一切”的改革调子去阻挠对中纺的调查的情节,给我们上了一堂十分生动形象的课。江泽民总书记深刻地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警钟长鸣。既要树立持久作战的思想,又要一个一个地打好阶段性战役。”“各级党委务必做到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工作锲而不舍。坚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通过深化改革,逐步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江泽民总书记指明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根本途径和根本保证。

此外,还要特别提出的是,李高成这位共产党人的形象毕竟代表着我们党的大多数,没有千千万万个李高成,我们的党如何能承担得起使祖国不断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重任呢?如何能领导全国亿万人民创造出经济腾飞的世界奇迹呢?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李高成,我们的党在历史上总是通过自己的力量克眼了各种挫折与困难,纠正了各种错误与偏失,总结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使我们党走向成熟走向正确走向伟大。同样,今天我们也充满信心,清除腐败这个毒瘤,保证党的肌体的健康活力。江泽民总书记说的好:“我们党是任何敌人都压不倒、摧不垮的。保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绝不能自己毁掉自己。”应当说,这是个已被历史证实过与正被现实证实着的道理。然而,由于多年来的思想混乱,我们常有倒洗澡水连同小宝宝一起倒掉的偏激错误的思想方法。比如,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否定虚假英雄,连同真英雄一起否定掉,似乎这个时代根本就不产生不存在英雄;我们否定虚假崇高,连同真崇高一起否定掉,似乎这个时代根本就不产生存在崇高。同理,在这种片面认识论者的眼中,似乎我们党只产生严阵,而不产生李高成。这种走向极端的片面性使其根本无法获得事物的本质的真实。《抉择》告诉人们,我们党内滋生了严阵、吴爱珍一些败类,但我们更多地培养了杨成、李高成这样真正的共产党员,没有这支队伍,我们的党不可能战胜一切敌人,包括来自党内的腐败蜕化分子。只有看到这两个方面,才可能接近事物的本质,才是辩证力量之所在,也是当今塑造李高成形象典型内涵中重大的现实意义之所在!对此,我们要感谢作者的创造性劳动。

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如果作者在文体意识上不能把握住一些起码的审美要素,是不可能抓住读者的。四十余万字的《抉择》却能让人一口气读下去,正是得力于张平的编织故事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作者很会设置“纠葛”。这本书能让读者有兴趣急切地读完它,是因为它里面布下许多“纠葛”。是这些“纠葛”组成通篇的网状的生活长卷。每一个“纠葛”都是一件事与另一件事,一堆事与另一堆事的矛盾,都是一个人或一群人与另一个人或一群人的矛盾。这些矛盾分布得越多越广,解决得越久越难,在读者的心灵上激起一怎样解决“矛盾的情绪也就越强烈。当然,蕴含于矛盾之中的内涵应该有意义。这样,当作者每解决一个纠葛,才能令读者获得对社会对人生的某些感悟。如果这种感悟是多层面的,那么,读者自然就会感到长篇小说独特的审美情趣,而这是区别于中、短篇的。《抉择》网结了许多矛盾,构成了书中全部生活的流程。开始,工人要”闹事“,控告厂领导腐败,谁是谁非;李高成开始觉得工人有理,但觉得干部也情有可原,听谁的;李高成的妻子为什么要阻止他开始调查中纺,而他的领导严阵为什么也干预他;杨成的提醒究竟是何用意:”特高特“突然甩来30万元,与他即将开始的中纺调查有何联系;甚至省委的态度究竟如何都构成了全书的”纠葛“。这些”纠葛“的解决,都是读者渴望得到答案的,这部长篇小说的审美情趣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此获得的,并且通过作家对这些矛盾的深刻认识与理解、有力的把握与处理,读者正是随着这一个个矛盾的解决,从中获得对以上我们分析过的作品社会内涵与人生内涵的参悟。

(二)依靠情节的力量。过去我们对情节的理解较多地强调了是人物性格的历史,而常常忽略了它本身就有推动故事发展的需要。张平显然深知其理。他正是通过情节的曲折性,帮助了刻划主要人物李高成性格的复杂性,揭示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的。《抉择》的情节发展可谓一波三折。而对工人“闹事”,李高成要调查,妻子警告,严阵把电话打到党委常委会上,也是警告。李高成终于下决心派出调查组,妻子却为他收下30万元的红利,他仍执意要调查,就又有严阵的电话警告,和他妻子收下30万元红利时做了手脚的录音带,造成他接受贿赂的假象,又有结果没有问题的假调查报告,而且处理中纺的权力仍掌握在严阵手里,待到李高成仍没有退缩之意时,中纺突然宣布要“破产”,直至省委终于采取断然措施一举收审了腐败分子,全书的情节波澜方才靠“突转”的手法最后完成(这里要指出的是,作者在高潮后又跌宕一笔,成了人民保卫李高成之举,用来检验省委的反腐败是真是假,似乎有些画蛇添足之感)。在阅读全书的过程中,我们感到情节是波连波,浪赶浪,然而却是看前波不知后波,知晓了前浪却不知晓后浪,这种神秘感就使故事本身富有了生动性和丰富性,使得读者的心绪富有波澜。《抉择》如果没有这些情节骨架的支撑,所有的生活场面以及所有世态与心态的描写也就失去了依附,难以构成现在比较完整的宏篇。

(三)悬念的运用。“悬念”是建立在对文学接受者的心理特征把握上的,也是叙事文学的一种艺术经验。张平在《抉择》中运用了“悬念”的技巧,只不过这种运用不像古代小说那样,可以脱离开规定情景和人物行动而纯属“卖关子”的形式主义作法,而是将它融汇于人物命运和事态发展中。比如,中纺领导班子是李高成精心安排的,怎么会这样快就集体腐败了呢?他们怎么会如此大胆?上面还有什么人是他们的后台?李高成调查中纺的工作步骤,为什么严阵了如指掌,总在他行动之前就已经有了制约他的措施?他的妻子吴爱珍在其中充当什么角色?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在情节发展中,也就是在李高成的际遇命运与性格发展出现的悬念中。这些悬念是作者在叙述中运用的戏剧法的悬念技巧,这些技巧在读者心理制造了疑团、期待的阅读效果,也是作者编织故事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在我们进行了以上三个方面论述之后,我以为还不要忘记了张平逐渐形成自己风格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作者主观的介入。如果从审美风范上说,小说分倚重客观与倚重主观两大类的话,那么,张平属于后者。他的小说中,作者主观介入的程度是少见的。主要表现在他的主人公从始至终的内心独白,这种内心独白,一是在理性观照下进行的,它直抒作者胸臆,扩大了思维空间,突出了作品的题旨;二是许多段落的内心独白,简直就是主人公的灵魂拷问,不仅增强了主题的深度,增强了对生活的穿透力,而且也增强了这一形象对读者心灵的艺术震撼力。但也要指出的是作者在发挥这一长处时,亦有“过度”之处,这就带来较多的内容重复,显出冗赘之弊。这些都会破坏艺术的表现力。我以为,这值得作者再细细运思一番。

一曲反腐败斗争的嘹亮战歌——代序

严昭柱

继《天网》、《孤儿泪》之后,张平又推出了他的新作、长篇小说《抉择》,生动地描写了国有大型企业中阳纺织集团公司一场惊心动魄的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读完《抉择》,我认为,它不但是近两年来直面社会矛盾、反映时代生活的现实主义文学新潮中的一部佳作,而且它在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方面的努力和实绩,可能会把反腐败斗争题材的文学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表现反腐败斗争,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难点。说到底,难就难在作家如何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腐败与反腐败斗争的根源、本质和前景。在创作实践中,这个难点常常对作家敢不敢揭示现实矛盾、展现激烈而复杂的反腐败斗争,通过艺术表现能不能鼓舞群众和干部反腐败斗争的信心和勇气,构成一种认真的考验和挑战。事实上,这类题材的作品有一些是敢于揭示现实矛盾的,但其整体效果却难以令人满意。因为它们往往揭露腐败现象较为充分,而描写反腐败的斗争方面却相当薄弱,有的作品主人公还不得不无奈而痛苦地与腐败现象暂时妥协。诚然,揭露也就是一种鞭挞,痛苦无奈地暂时妥协也是一种撕心裂肺的控诉和抗议。这比起那些对于腐败现象不愤恨、不控诉、不触及,却沉溺于自恋等所谓“私人化写作”,甚至欣赏和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作品来,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对于腐败止于揭露、止于抗议,又是不够的。我们的作家应该更加热情地去反映和汇歌我们时代的反腐败斗争,才能为主人公提供更深远的背景、更广阔的舞台、更激烈的冲突,一句话,提供我们时代反腐败斗争的典型环境,才能真实地再现代表时代发展趋势、前进方向的典型人物,鼓舞干部、群众把反腐败斗争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和夺取更大胜利。

张平的《抉择》,不但对腐败现象进行了无情而充分的揭露,而且对反腐败斗争给予了热情而充分的展现,在对环境的典型化方面作了认真的努力,取得了相当的成功。这在反腐败斗争题材的文学创作中是一个突破。

《抉择》直面现实矛盾,对腐败现象的揭露是尖锐的,同时又是深刻的。它所描写的中纺集团公司的腐败现象,可以说触目惊心。它不是个别领导干部的腐败,而是公司整个领导班子都烂掉了;它不仅是这个班子的相互勾结、狼狈为奸,而且有省委常务副书记严阵充当后台;他们把一个两万职工的国有大型企业搞到濒临破产,而他们光间接送给严阵的贿赂款就达几百万元,后来在严阵的内弟钞万山家里就搜出人民币130多万元、港币20多万元、美元近10万、8千克金条、数百万元存款、大量首饰珠宝和11套房产证!或许我们会遇到这样的疑问:作者把一个国有大型企业的领导班子写得如此腐败,那么,应该怎样看待它的典型性?难道它可以代表所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现状吗?如果可以代表,这难道不是一种严重的歪曲吗?这种疑问,其实包含着对于典型的一种流行的误解。简明地说,典型是个别性与普遍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典型、包括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都既有个别性,又有普遍性。中纺集团公司领导班子“集体腐败”就既是“这一个”,而又有普遍性。不过,这种普遍性,不应该误解为仅仅是量的规定性,而应该理解为主要是质的规定性。也就是说,不应该要求作者笔下的中纺班子成为现有的所有国有大中型企业领导班子廉洁或腐败的平均数。这种要求之所以不适当,因为它必然会否定文学形象应有的个别性,也就必然会导致文学创作走上公式化概念化的死胡同。而且,这种要求也不合乎人们文学欣赏的实际经验。实际上,通过中纺班子的文学形象,人们并不是获得所有国有大中型企业领导班子廉政状况的统计值,而是引发和深化了对于腐败的根源、实质和危害的认识和思考,是激发和强化了对于腐败的憎恨和反腐败的决心及勇气,这些,恰恰是这一文学形象的质的普遍性。因此,中纺领导集体严重腐败这一文学形象的典型性,主要应该从它所概括的腐败现象及其危害、根源、本质来认识。

从这个角度来考察,可以说,中纺班子集体腐败这一文学形象概括了相当丰富的现实内容。譬如说,它概括了一些腐败分子“发国难财”的丑恶罪行:国家年年向中纺贷款,但是,“贷得越多,亏得就越多!为什么?这些亏损究竟是怎么亏出来的?不合情理,也不合规律,太让人深思了”。而事实是,例如1994年国家贷给中纺公司8千万元,公司领导却从中拿出2千万元办了一个“新潮”有限公司,包括40多个实体,这些实体的经理和负责人,几乎全是他们的子女和亲信。结果中纺公司是停工停产了,而那些派生出来的小厂小企业小公司,一个个红火得不得了——“许许多多的腐败分子,正是在亏损企业的招牌下,大捞特捞,大发国难财。”又譬如,它概括了许多腐败分子赖以生存、作恶的卑劣手段和社会时弊。他们的手段就是收买领导干部,领导干部不收礼,他们就收买他的亲属。中纺总经理、腐败分子郭中姚就曾有恃无恐地对市长李高成说:“你知道么?这个公司要养活多少领导干部!其实都是我养着他们呀!想查中纺的问题,查得动吗!这些年,你不收礼,这是大家一致公认的事情,可在你妻子身上,你知道我们花费了多少?”郭中姚等中纺班子的腐败分子,正是通过收买,利用了李市长妻子吴爱珍,特别是依靠了省委常务副书记严阵的保护,才得以生存、作恶和逃避惩罚的。而团团伙伙、圈子山头的时弊,也成为腐败分子的有力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