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思想的盛宴 > 第22部分(第1页)

第22部分(第1页)

这里有一个“饱满”与“含蓄”,浓、淡相宜的问题。

有一种写作的误解那就是,以为“含蓄”便是“点到为止”,以为“饱满”意味着铺张。

不然。

有魅力的含蓄,就是“饱满”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是高度凝炼后的“饱满”。好比多种维生素合成的维生素片。每日只需一片,足够了。但人不可以每日只服维生素片而不食果菜。同样道理,含蓄在文学中不能代替“饱满”,那就只能以“史笔”写作了。

先有“饱满”在心,后有含蓄在纸。心中无“饱满”,纸上无含蓄可言。那不叫“含蓄”,是苍白,是缺乏“原材料”。

寥寥数字皆是情,诗句也。

一个情节甚或一个细节,往往足以撑起一篇散文。

但小说又不同,往往需二三情节,多个细节。为了“二三”,胸中要预想“五六七”,优选之;为了多个,写前要有更多,反复掂量,留取最想留取的。

同学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只有一块“石子”,便自命一个名,出示一块给人看。这不行。有了那一块,为了将那一块“搭配”得更好看,需再直接或间接地从记忆中、生活中去寻觅。

总而言之,小裴若悟明白了个中道理,今后定会写出极有诗意的散文和小说!

我期待着……

致俞德术同学

德术:

在我心目中,你是我们这个选修班上“背景”相当厚实的一名学子。 。。

致学子“信评”(9)

“背景”一词,是指你成长于的那一种家庭环境和农村环境。我绝不崇尚穷困。我是自穷困中长大的,深知穷困对人希望快乐的天性是多么冷酷的剥夺。我和你一样,从少年起便对家庭负有很大的责任。我从你身上看到了那一种熟悉的责任感。对父母的,对弟弟妹妹的。你在给我的信中,曾写到你认为自己在尽到那一切责任之前,甚至没有理由和资格谈情说爱,这一点像极了我。我32岁那一年才迟迟结婚。倘我还不结婚,早已超过了结婚年龄的弟弟妹妹,便都将因我而继续推迟婚事。所以你的那一种家庭责任感,我是特别理解的,也特别令我感动。我们选修班的同学,无论男生女生,都是有责任感的。只不过与你所身负的那一份责任感有区别。比如有次我与一名女同学交谈,她说——为了有朝一日回报父母之恩,要求自己必须刻苦学习,希望能获得更高学历,希望由此将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收入高些,以图使父母过上较幸福的晚年……

这也是一份责任感啊。这也很令我感动。这一份责任感,成为学习动力,进而成为以后实现具体人生愿望之动力,我以为是很符合人性美好本能的。比如我们的周研同学,有次我和她交谈,才知她是贷款上学。这是为了减少父母的经济负担呀。这是一种志气。当然使我感动,使我钦佩。

从前在中国,在大学,一谈论起责任感,便是应为国家怎样,应为民族怎样,应为社会主义怎样。从前和现在,有没有不计小责任,亦即对父母、对家庭的责任,只心装着某种大责任,亦即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的人呢?可以肯定地回答,有的。他们都是些高尚的可敬的人。比如现在忘我地日夜工作于医治“非典”病人的前沿的医护人员们,便都是为了大家,为了别人,而不顾小家利益的可敬的高尚的人们。

但依我想来,时代毕竟不同以往了。个人的能力无论多么大,也是难于造福于全社会的。全社会的文明进步,那是要通过集体的、集团的优势整合的能力来推动的。而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责任感的形成,也许更是通过其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与某一集体其他成员的关系来逐渐萌生的。我不相信一个对至亲者比如父母兄弟姐妹少有责任感的人,在某集体中会对其他成员有什么奉献真愿。我更不相信,普遍的时候,如果一个人对某集团中其他成员毫无相互责任感和温爱之心,他居然是一个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大责任义不容辞的人。个别的事例是有的。我们这里谈的是普遍。比如上一堂课,坐在我身旁的绵州女孩咳嗽不止,以至于跑了开去,而我们的晨晖同学立刻奔去表示关心。这个细节也使我感动啊。并给我留下深的印象。晨晖的这一举动,使我们选修班这个集体,体现出了一种温暖。你们中的几乎一切良好的表现,只要我看在眼里了,心中都会感动一下的,并且由此更爱你们……

德术,在给你的信中,为什么说了这么多别人呢?这乃因为,我特别重视一个人有无亲情责任感这一点。从前我们不重视这一点。那是不对的。亲情责任感体现在你身上最为强烈。你与其他同学不同,你不是独生子女。你居然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你不打算考研了,除了是为父母着想,也还为的是早日参加工作,以有能力供妹妹上学。毫无疑问,你还有一个愿望,早日用自己的工资为家里盖起一间像样的房子!关于你的家乡及你的家,有同学已去过了,我们也从你一切的写作之中了解了。我想,我们应感激你通过你的写作,使我们了解了发展中的中国的另一部分现实。它在减少,但还令人遗憾不安地存在着。了解此点,对每一个中国人尤其大学生很重要!因为,你们中如果谁以后有了为社会多做福利贡献的能力,那也许将是和这一种大学时期的了解有关的。在今天,不是所有的大学学子都肯于将自己穷困的家境写出来给人看。原因不言自明。而你有勇气写出来,而你写的满纸真情。故,老师对你的特别关注,未尝不包含着敬意。我想,我们大家都会这样相信——倘我们的俞德术稍有能力,他是不会拒绝为穷困着的家乡做一份贡献的。倘他以后居然成为富人,他是一定会为家乡盖起小学和中学的。你对自己亲人的责任感,使包含老师在内的我们大家对亲人的责任感,在以后的某一天可能升华为一种更大内涵的责任感。 txt小说上传分享

致学子“信评”(10)

下边就该谈到你的《父亲》了。

《上海文学》的编辑来信认为,不像小说,像散文。而作为散文,又太长。

这位编辑是我的朋友。她说的对不对呢?有不见得全对的一面。因为当年我的《父亲》也差不多是类似的写法,发表后获了全国短篇小说奖。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也是被视为短小说经典的。不以所谓故事来构成,以写人物为初衷,这样的小说,古今中外原本很多。

但我这位编辑朋友的话,又有很对的一面。那就是,作为一份刊物,都是分了栏目的。既有小说栏目,也有散文栏目。两个栏目每期并存,对所发作品,自然便会有文本特点的要求。也就是说,要求发在小说栏目的作品,其小说特征应是鲜明的。而以这一点来看《父亲》,它的小说特征,就不如《少年与邮差》、《午夜》和《天意》鲜明。我在谈到《午夜》时,为什么用了“正宗”二字来评说呢?因为它小说之文体特征鲜明。还有你的《少年与邮差》,还有同江的《天意》,它们之小说文本特征鲜明于何处呢?那就是——不但有情节,而且情节有转折。有转折就有起伏。恕我省略宕荡二字。其实《午夜》是有宕荡的。小说中人物之一驾车撞人了,于是倾家荡产,这是情节;他的朋友在午夜重蹈覆辙,这是同样情节陡然转折到了另一个人物身上;作为朋友的人物劝其干脆将伤者轧死,后者起初怕受天谴,但终于那么干了,情节在这个过程中起伏之,宕荡之;又有了后来轧死的是自己妻子的情节,以及最后杀了自己朋友再自杀留下一桩谜团重重的疑案的情节,可谓一波三折。同江的《天意》,也有这一特征。《父亲》,考大学这一件事,构成情节。第一年落榜,是谓转折;第二年迟迟未收到通知,是谓对转折的进一步铺垫。然而,铺垫向哪里了呢?如果铺垫出了另一新的情节,那么将有宕荡出现。但没有,一接到入学通知,小说全部起伏的因素,宣告平息。于是只剩下了一家人以及读者对外出的弟弟的思念,结尾弟弟也回来了……

你写的更是生活。

但作为小说而言,接到大学通知书了,一直到入了大学,到写这一篇小说时为止,弟弟仍杳无音讯,索兴以悬念结尾,或便像小说了。小说应“高于生活”这一句话,也可以理解为——小说为了保持住其文本的特征,当对生活进行“改造”。“改造”得如何,即创作性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