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思想的盛宴 > 第19部分(第1页)

第19部分(第1页)

有一条关于毕加索的趣闻很有意思——某天一位收藏家带了一幅画去见毕加索,问:“这是大师的画吧?”

毕加索看了看,摇头道:“不是,这只能算是胡涂乱抹。”

收藏家又指着问:“可这难道不是您的亲笔签名么?”

毕加索再次认真看了一会儿,承认道:“不错,正是我的亲笔签名。但毕加索有时也胡涂乱抹。”

如果这件事是真的,那么毕加索倒也诚实得可爱。

我举这个例子想说明什么呢?

我想说明——出版这一个“业”,在编文学的选本时,无论短篇、中篇,抑或诗歌、散文、随笔,其他文体等,几乎总是根据一种习惯,先将著名的作家们,当然是首先“著名”中那些被普遍尊为,或仅仅被他们视为“大师”级的作家们的名字列出,之后按图索骥,编选他们的作品。这样的书在出版现象中比比皆是。

然而一个问题是——一位写出很优秀的长篇的作家,他的中篇一定也写得很好么?中篇写得好的,短篇一定出色么?短篇写得好的,散文随笔一定出色么?一位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代表作一定比没有获得过那奖的作家的代表作,对于世界文学的影响更大么?与并没有获得过那奖的雨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们的作品相比,后来一些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代表作,尤其近10年中他们的代表作,是多么地难以相提并论啊!

所以,我的主张是——不妨先根本不去考虑哪些作家著名,哪些作家是否够得上“大师”,只叩问一点——哪些作品对世界产生过较大影响?哪些作品将文学的作用曾提升到了较高的意义?哪些作品一直能给予我们人性的营养和文学欣赏的满足?

于是,一些著名作家的名字进入我们的视野,那是由于他们的作品,而不是反过来。最重要的,一些不见得多么著名的作家的作品,也进入了我们的视野,那是常被我们的阅读和欣赏所忽略的。这一种忽略太普遍了,几乎从没引起诧异。

正像著名作家们也往往写了些极平庸的作品一样;我的阅读经验告诉我,许许多多根本不著名的写作者的作品,往往也有那么一二篇写得特别优美,特别智慧,特别隽永。

发现它们已不太容易。

喜欢它们更不容易——因为写出它们的人,是那么的不著名,更与所谓“大师”的桂冠不沾什么边。我们的眼之所以有时故意地拒绝发现它们,我们的欣赏意识之所以有时故意地否认它们,往往还是由于写它们的人不著名。

这是多么势利的一种阅读习惯啊!

同学们,我之所以每在课堂上读一些根本不著名的人的作品,甚至以欣喜的心情读一首同学们自己写的诗,或散文什么的,正是由于我对那一种势利的阅读习惯的反对。

中文学子不仅要学文学史,还要学会一种最是中文学子该具有的能力,即——善于以自己的眼从纷乱芜杂的出版现象、文学现象中,发现一篇好的小说,一篇好的散文,一首好诗,并进而培养起承认它们,喜欢它们的真心——不管写它们的人是多么的默默无闻;不管它们发表在多么不起眼的报刊上;不管别人是不是嘲笑了我们。

我们恰恰应该这样想,如果学了一届中文,甚而学到了硕士、博士,却始终并未具有以上能力,只不过记住了文学史上一些著名作家或所谓大师的名字,哪怕对他们的作品目录能倒背如流,或也能谈出点儿根本不是自己的,而是别人灌输给自己的老生常谈的理解和感受——那,是多么遗憾的事情!

文学在未来时代和我们当代人的关系,将绝非仅仅是我们当代人和名著和所谓“大师”的关系。这太不够了!

中文学子在未来时代不同于别的任何学科的学子们的特点应该是什么?我认为,相当重要的特点乃是——你们当从最寻常的阅读和欣赏习惯中,特别有能力发现和特别有真心喜欢被只盯着“著名”与否的眼所忽略了的那些作品——哪怕仅仅是几段文字也罢!——并由此能力,进而提升你们看社会看时代看人生的眼光!

是的,这才是我寄希望于你们的,也是你们起码应做到的……

。 想看书来

关于知识

诸位,我不知大家对于“知识”一词作何理解。

今天的时代,被形容为“知识爆炸”的时代。门类分得更多更细了。但似乎仍可像从前那样分为两类,即科学的和社会学的。

但在我这儿,也常分为另两类,即“死的”和“活的”。

现在,不妨让我们来把“知识”一词分为“知”和“识”两个单字来想一想——这样大家更容易明白我的意思。

所谓“知”,无非就是晓得。

你知道一棵树是一棵树;一块炭是一块炭,非是别的。以此类推,世上的事物千般万种,你尽量多地晓得,这对一个人很重要。

你知道一棵深埋于地下千余年的树,它会变成煤或化石,因而你不会大惊小怪,不相信别人对此种现象的神说鬼论,这尤其重要。

所谓“识”,我想无非就是认识。

认识是一种较高级的思维活动,和想象是一种较高级的思维活动一样。

所知越多,所识越广。

逻辑上是这样。

但符合逻辑的,并不意味着在现实生活中一定是规律。更不意味着以其规律性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体现在你身上。也许,在你那儿,仅仅停留在“晓得”的层面,一直停留在“晓得”的层面。

人在被动的,甚而极不愿意的情况之下,也是可以“晓得”一些事情,“晓得”许多事情的。比如是学子的你们,并不喜欢某一门课业,为着考试过关,于是苦记苦背,于是“晓得”了某些“知识”。但,我要指出的乃是这样一点——那时“知识”一词体现在那样的学子身上,只不过是“知性”的一面,而并不见得同时也获得了“识性”的益处。

实际上,“知识”本身并无所谓“死的”、“活的”。只不过因人对它的态度而可作那样的分法。

“识”是只能在主动的情况之下才便于进行的思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