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思想的盛宴 > 第7部分(第1页)

第7部分(第1页)

关于《安娜·卡列尼娜》这一部小说,托尔斯泰曾写下过三十几段开篇的文字,最后才选择了“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两句话。据说,倘用俄语来朗读这两句话,会有诗一般的语韵。这大概也是俄国人特别认同托尔斯泰的原因吧。

我的回答究竟使我的学生满意了没有?进而使自己满意了没有?不是这里非要交待清楚的。

我想强调的其实是这样一种思想——喜欢提问题的人一定是喜欢思考问题的人。人类倘不喜欢思考,我们至今还都是猴子。历史上有人骂项羽“沐猴而冠”,正是恨他遇事不动脑子好好想一想。

窃以为——错误的思想是相似的,正确的思想各有各的正确。

当然,正确和错误是相对的,姑妄言之而已。

这里所说“错误的思想”,确切地说,是指种种不良的甚至邪恶的思想。比如以为损人利己天经地义;以为仗势欺人天经地义;以为不择手段达到沽名钓誉之目的天经地义,于是心安理得,皆属不良的邪恶的思想。是的,在我看来,这样的一些思想是相似的。它们的共同点乃是——夜半三更,扪心自问,有时候还是怕遭天谴的。谢天谢地,迄今为止,这样的一些思想从来不是大众思想的主流。比如“无毒不丈夫”一句话,你不能不承认它也意味着是一种思想。然而真的循此思想行事的人,其实是很少很少的。何况此话原本似乎是“无毒不丈夫”——果真如此,恰恰是提醒人要善于思考的话。

迄今为止,人类头脑中产生的大部分思想,指那类被我们大部分人所能接受的、认同的,以指导我们行为和行动的后果来判断,是对社会进步有益的那样一些思想,它们不应只是少数人头脑中产生的思想,而应是我们大多数人,甚至每一个人头脑中都会产生的思想。

我们中国人依赖别的少数人的头脑为我们提供有益的思想——实在是依赖得太久太久了。而这几乎使我们自己的头脑的思考能力变得有点儿退化了。

这意味着我们对于自己的头脑失去了尊重。

现在这个现象似乎也在全球化。有个美国学者写了一本书,叫《娱乐至死》,说的是大家都远离思考,都进入了娱乐状态,从生下来就开始娱乐,一直娱乐到死。他认为,人类的思想和文化并非窒息于专制,而是死于娱乐。这实在是非常智慧的警世之论。窃以为——不智慧的人是相似的,智慧的人各有各的智慧。

我们需要将我们每个人对于自己的头脑的尊重意识重新树立起来。我们将会发现——正确的思想不但是人类思想的主流。正确的思想不但各有各的正确,而且也经常形成于我们自己的头脑之中。

给自己的头脑几分尊重——于是,我们不仅仅只是思想的被动的接受者,也能是思想的主动的提供者了。

给自己的头脑几分尊重——于是,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别人的头脑里产生的别种的思想,只要不是邪恶的,也是必须予以尊重的。

给自己的头脑几分尊重——于是,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即使我们确信自己头脑里产生的思想是正确的,睿智的,即使别人也这样公认,那也只不过是关于世相,甚至是关于一件事情的许多种正确的、睿智的思想之一而已。

给自己的头脑几分尊重——非但不能使我们因而变得狂妄自大,恰恰相反,将使我们变得更加谦逊和更加温良。因为我们的头脑里会产生出对我们的修养有要求的思想。

给自己的头脑几分尊重——将使我们在对待人生、事业、名利、时尚、爱情、亲情、友情等方面,不再一味只听前人和别人怎么阐释、怎么宣讲,而也有自己的独立的见解了。

我们难道不是都清楚这样一种关于世事的真相么?——别人用别人的思想企图说服我们往往是不那么容易的;只有自己说服了自己,自己才是某种思想的信奉者。

这世界上没有不长叶子的根和茎。

我们的头脑乃是我们作为人的“根”,我们认识世界的愿望乃是我们作为人的“茎”。

我们既有“根”亦有“茎”,我们为什么不让它长出思想的叶子来呢?

给自己的头脑几分尊重——我们因而发现,不但人类的社会,连整个世界都需要我们这样;我们因而感受到,不但人类的社会,连整个世界都少了某些荒诞性,多了几分合理性。

给自己的头脑几分尊重——我们因而发现,娱乐使我们同而不和,思考使我们和而不同。

给自己的头脑几分尊重——我们将会发现,思考的过程、产生思想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快乐的过程。这种快乐是其他快乐无从取代的。

给自己的头脑几分尊重——我们将因而活得更像个人,更愉快,更自然……

论中文之中国意义

二十几年前,倘有人问我——在中国,对文学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姊妹艺术的恰如其分的鉴赏群体在哪里?

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在大学。

十几年前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这一结论。

尽管那时我被邀到大学里去讲座,受欢迎的程度和二十几年前并无区别。然而我与学子们的对话内容却很是不同了——二十几年前学子们问我的是文学本身,进言之是作品本身的问题。我能感觉到他们对于作品本身的兴趣远大于对作者本身。而这是文学的幸运,也是中文教学的幸运;十几年前他们开始问我文坛的事情——比如文坛上的相互攻讦,辱骂,各种各样的官司,蜚短流长以及隐私和绯闻。广泛散布这些是某些传媒的拿手好戏。我与他们能就具体作品交流的话题已然很少。出版业和传媒帮衬着的并往往有作者亲自加盟的炒作在大学里颇获成功。某些学子们读了的,往往便是那些,而我们都清楚,那些并不见得有特别值得一读的价值。仅仅就“看闲书”的“闲情”而言,大抵也是够不上品味的。

现在,倘有人像我十几年前那么认为,虽然我不会与之争辩什么,但我却清楚地知道那不是真相。或反过来说,对文学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姊妹艺术的恰如其分的鉴赏群体,它未必仍在大学里。

那么,它在哪儿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