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玄武门之变 > 第12部分(第1页)

第12部分(第1页)

其实,李密的所做所为,并不是李密自创的高招。他虽然无心读书,毕竟还是读了些书。这一招,就是经由读书体会出来的。东汉开国之君刘秀,年少之时与严光为布衣之交。刘秀既为皇帝,四处打听严光的下落。一日,有使者回报说:富春江畔有一人身披羊裘,独钓寒江。刘秀听了大喜,必是故人无疑,他想。于是立即遣使者往聘,果然就是严光。李密读《后汉书》读到这儿,击掌大笑:“高!高!这严光真是高人!当年严光若是穿件蓑衣、戴顶斗笠,打扮得同普天之下的渔翁一般无二,叫刘秀上哪儿去找他?”

乐游原就是李密的富春江,青牛就是李密的羊裘。牛角上挂的那一函书,就是李密的钓竿。虽说李密这一招数属于抄袭,还不能不说李密智不可及。别人读《后汉书·严光传》,都只读出“清高”两字,唯独李密读出“清高”两字后面藏着的“作秀”两字。

一日,李密正在牛背上东张西望,远远地过来一行车骑,旌旗分外华丽,一望而知来者绝非等闲之辈。李密只作没看见,慢慢地从怀里摸出一卷书来,任凭青牛在道路中间缓缓而

行。等那行车马行到跟前了,李密这才把缰绳一抖,将青牛拽过一边。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当朝权倾一时的杨素。

杨素远远望见路上的青牛,心中早就存下疑惑。什么人物?居然懂得模仿老子?不简单嘛!

“看什么书呢?”走近了,杨素问。

杨素不认识李密,李密却认得是杨素。心中窃喜,假作不识,在牛背上拱手施礼,作不卑不亢之状道:“汉书项羽传。”

听了这话,杨素不禁对李密重新打量一番。老子加西楚霸王,哈哈!很懂得作秀嘛!

“尊姓大名?”打量过了,杨素这才想起还没问这人的姓名。

“襄平李密。”

杨素听了,发一声大笑,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蒲山公!失礼了!”说罢,扭头对身后的一个年轻人道:“感儿,快来见过蒲山公!”

杨素口中的“感儿”,就是日后率先发难造反的杨玄感。李密从此成为杨素府上的常客,杨素对李密的欣赏与日俱增。临死前把杨玄感唤到跟前,叮嘱杨玄感往后但逢大事,一定要请李密参谋。杨玄感遵照杨素的叮嘱,与李密深相交结。数年之后,当杨玄感趁隋炀帝亲征高丽之际举兵发难之时,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李密请去为其谋主。

不过,杨玄感虽得李密之助,造反之举却依然只像是一场暴风骤雨,不旋踵而破灭,应证了孔子那句“其进疾者其退速”的哲言。杨玄感身败名裂,李密在逃亡时被捕,侥幸逃脱,

流窜于群盗之中,惶惶然如丧家之犬。正觉走投无路之时,碰上王伯当。也许前世有缘,也

玄武门之变 第八章(6)

许气味相投,总之,王伯当相信李密是个人物。

“倘若满足于当个大王,有个五六千人马也就够了。不过,落草为寇终究不是个事,早晚是别人砧板上的一块肉。如果咱把周围各自占山为王的英雄好汉们联合起来,那就大不一样了。”李密向王伯当这么建议。

“这算盘打得不错。只是不知计将焉出?”王伯当问。

“俗话说:‘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方圆几百里之内,谁的势力最大?翟让的势力最大。如果咱能把翟让说下来,其他的人必定跟风无疑。”

“冲锋陷阵,你不如我。纵横捭阖,我不如你。这游说翟让的事情,就全看你的了。”

“没这么简单。翟让这人城府挺深,我贸然前往,一准把事情搞僵。得有人为我先容,然后我再去见他。如此这般,方才妥当。”

“主意倒是不错,可你上哪儿去找人为你先容?”

“嘿嘿!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你去就最合适不过了。”

“我去?”王伯当摇头,“我怎么行?”

“怎么不行?你只管带五千人马去入伙,先别提这事儿,也别提我,翟让必定待你若

上宾,委你以重任。”

“然后呢?”

“然后嘛,我自有妙计。你只须看准时机敲敲边鼓,主角自有别人来唱。”

李密有什么妙计?他收买了两个人。一个叫贾雄,另一个叫李玄英,两人本来都在长安摆个看相算命的摊位。贾雄率先离开长安,上了瓦岗,一席阴阳五行的玄论令翟让佩服不已,翟让顿时用为军师,言无不听,计无不从,亲信得无以复加。眼见贾雄时来运转,李玄英也试图依样画葫芦,却没那么好的运气。接连奔走几处山寨,皆落得个怀才不遇的下场。

一日与李密不期而遇,交谈之下,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相逢恨晚。

“从今往后,你无论去哪座山寨,只说找我李密。人家问:‘干嘛找李密?’你就说:‘代隋而兴者李密也’。”

李密如此这般替李玄英出谋划策。是替李玄英出谋划策?当然也是替自己出谋划策,一举而两得之。得什么?难道这么两句话就能令山寨大王们对李玄英、李密刮目相看、虚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