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帝国崛起 > 第42部分(第1页)

第42部分(第1页)

周围的起义领袖,把事先埋在黄河故道的单眼石人挖出来作为号召,于1351年5月在颖州(今安徽阜阳)起义,正式点燃了元末农民起义的烈火。各地白莲会众及其他农民军相继起兵响应,其中,徐寿辉、彭莹玉在蕲水(今湖北浠水)响应起义。

因为信奉白莲教的起义军,头裹红巾,故称“红军”或“红巾军”。

这样,以刘福通为首的一支称为北方红巾军,主要活动在江淮一带;

以徐寿辉、彭莹玉为首的一支称南方红巾军,主要活动在江汉一带。1351年10月,这支起义军推徐寿辉称皇帝,邹普胜为太师。建立国号天完,年号治平,并建莲台省,以蕲水为都城。徐寿辉建国称帝,以实际行动表明起义者推翻元朝重建新朝的决心,影响巨大。

另有全国各地涌现出的不计其数的不信奉白莲教的起义军,主要有起兵于庆元(今浙江宁波)的方国珍起义军和起兵于高邮(今属江苏)的张士诚起义军。

1352年2月,郭子兴和孙德崖等5人响应刘福通的号令,也在濠州(今安徽凤阳)发动起义。郭子兴,定远人,平日经常聚众烧香,是当地白莲会的首领。郭子兴、孙德崖及俞姓、鲁姓、潘姓等起义首领,俱被刘福通封为元帅。濠州农民踊跃相从者,达数万人。

在所有起义军中,红巾军声势最为浩大,迅速演变成为抗元的有生力量。

这些起义军各自为战而又相互呼应,共同对元朝的腐朽统治发起了猛烈的冲击。

1352年,朱元璋收到了儿时伙伴汤和的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汤和的信不无炫耀,说自己已做了郭子兴起义军的千户,希望朱重八也来共享荣华。朱元璋看过后,不动声色,将信烧了,那时他还不打算去参加起义。但不久,朱元璋一个师兄私下提醒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这一来,朱元璋就走投无路了,恰逢皇觉寺又被元军焚掠。于是,朱元璋放下钵盂,在这年的闰三月到濠州投奔了汤和,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时年,朱元璋25岁。

云起龙骧(2)

刚开始,朱元璋被汤和推荐到郭子兴身边当亲兵。朱元璋天资聪颖,勇武过人,粗通文墨,很快显示出很高的军事才能,得到郭子兴的赞赏,被提拔为亲兵九夫长,成为郭子兴的亲信,有重要事情总是和他商量。当时郭子兴有一养女,是其至交马公的女儿。马公死后,便由他收养。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就把养女马氏许配他为妻。从此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子。这是一步很好的台阶,为他今后飞黄腾达打下了伏笔。有了身份,便不能再用从前的小名了,于是就另起了正式名字朱元璋,字国瑞。

当时,刘福通为了便于号召天下红巾军,就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帝,称小明王,建立“大宋”政权,年号龙凤。郭子兴的濠州红巾军归其指挥。朱元璋因为是郭子兴的女婿,又英勇善战,没多长时间,就升任镇抚,后升任军队的总管之职,成为“大宋”政权赫赫有名的青年将领。

濠州红巾军共立有5个元帅。郭子兴为一派,孙德崖与俞姓、鲁姓、潘姓3个元帅为另一派,彼此争权夺利,矛盾极深。

1354年9月,徐州红巾军主将芝麻李被元军杀害,其部将彭大和赵均用便率兵投到了郭子兴门下。郭子兴一派实力大增,孙德崖心里却不是滋味,于是暗中极力拉拢赵均用。在孙德崖的挑拨离间之下,赵均用将郭子兴绑架到孙府暴打一顿,并准备杀掉郭子兴。朱元璋闻讯后,伙同彭大,率兵救回了郭子兴。但从此,两派便水火不容了。

朱元璋见濠州城诸将之间内讧不断,不足以谋大事,遂决心远走发展自己的武装。于是,朱元璋向郭子兴请命,回家乡招募兵勇,南略定远。在他的家乡钟离,朱元璋遇到了少年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24人,他们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再加上一个汤和,这些人都可以说是当时人杰。很快地,在南略定远途中,朱元璋计降张家堡驴牌寨地方武装3000人,后又招降豁鼻子秦把头的800人。朱元璋统率着这支队伍,攻破定远,又夜袭元将张知院于横涧山。此后,连克怀远、安奉、含山、虹县,四战四捷。朱元璋从降军中挑选出壮汉2万多人,编入部队,并南下进攻滁州(今安徽滁县)。

朱元璋的滁州之战,在他的整个军事生涯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其一,开始自成一军。其二,他得到了自己的重要谋士、定远名人李善长。李善长劝他学习汉高祖刘邦,知人善任,尤其在乱世,谁得人心,谁就可平定天下,因此要慎刑戒杀。朱元璋深以为然,从此调整策略。其三,他找到了自己的侄儿文正、外甥保儿(后来取名文忠),得知二哥、三哥及姐姐都去世了,不禁唏嘘。此后,他就开始收养孤儿。在建立明朝之前,朱元璋共收养了20多个义子。

1355年3月,郭子兴病逝,小明王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不久,郭天叙和张天佑都在战斗中死去,朱元璋遂成为濠州这支起义军的最高统帅。不久,又攻下和州。朱元璋在和州驻守几个月后,粮食供应成了问题。与和州相对,紧靠长江南岸的太平(今安徽当涂)、芜湖是盛产稻米的地方,但是没有船只,只能望江兴叹。恰在此时,隶属于红巾军的两支巢湖水军首领廖永安、俞通海,由于内部矛盾,率所部战船千艘前来归附,朱元璋遂建立起水师,仿佛如虎添翼。

1355年7月,朱元璋用巢湖水师南下,乘长江水势,攻取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获得大量粮食。将士想把粮食运回和州慢慢享用。朱元璋果断地命人砍断船缆,任船顺流而下,以示破釜沉舟的决心。将士们见无路可退,鼓噪而前,攻克太平,生擒元万户纳哈出。

至正十六年(1356年)3月,张士诚在长江三角洲地带发起攻势,进攻江南元军。朱元璋乘虚而入,统率水陆大军,攻破集庆(今南京),改集庆为应天府。并以此为根据地,发展成为一支强劲的军事力量,但在名义上仍尊韩林儿旗帜,奉宋龙凤年号,以令军中。

此后,朱元璋命常遇春等将士四出经略,相继攻取常州、江阴、常熟、徽州、扬州等地;迫元水军元帅康茂才等降,招降康茂才等军民50余万,声威大震。7月,宋政权下令在应天设置江南行中书省和行枢密院,以朱元璋为行省平章兼枢密同佥。朱元璋自置官属,逐渐淡出韩林儿的红巾军系列,倾向于独立发展自己。

此时,徽州老儒朱升向他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高筑墙是指加强军事防备,巩固后方;广积粮是指发展经济生产,储备粮食,增强经济实力;缓称王则是指不要过早称帝,以免树敌过多。这三条建议极具战略眼光,是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于是,朱元璋就在应天屯田,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逐步壮大实力,并把军事进攻的矛头指向土地肥沃,盛产粮食丝绸的浙江一带。

这时的朱元璋尽管拥有10万兵力,声势已今非昔比,但是所占州郡极为有限,且在强敌环伺之中。东面和南面是元军,在长江上游有徐寿辉、陈友谅,长江下游有张士诚,东南邻方国珍,西南邻陈友定。虽然反元的大目标一致,但是张、徐不属于红巾军系列,同小明王互为仇雠。此时张士诚、徐寿辉的力量还不足以对朱元璋构成太大的威胁。而在北方,小明王、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主力,正与元军作殊死拼杀。朱元璋就在这种稍纵即逝的历史夹缝中,获得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朱元璋立足应天,开始有选择地对外用兵,先后攻占了镇江、广德、长兴、江阴等地,消灭了周边的元朝小股兵力,使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展和巩固。然后,就将矛头指向了对自己威胁最大的两大劲敌:陈友谅和张士诚。

。 想看书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