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帝国崛起 > 第20部分(第1页)

第20部分(第1页)

大臣周嵩曾上书劝晋元帝要整军备武,收复失地,险些丧命。

士族熊远针对南渡的“衣冠”们忘记故土父老,安于江南优裕的生活,更是直言犯谏,指出朝廷既无北伐复国之志,却有耽于游戏酒食之情。结果外放出京。

军谘祭酒祖逖主张北伐最力,愿带兵杀贼。司马睿不好拒绝,就对祖逖采取敷衍态度,只给了他1000人的粮廪和3000匹布,任为豫州刺史,让他自募兵员,自造武器。祖逖就召集自己的亲戚朋友千人,在路上又收集2000名壮士,誓师北伐。祖逖击楫中流,慷慨流涕,矢言不收复沦陷的山河,决不再过此江。狭路相逢勇者胜。祖逖带着这3000壮士,屡次大败石勒军,尽复黄河以南全部失地。正当祖逖准备渡河,收复河北时,晋元帝却派戴渊为征西将军取代祖逖,以致收复的失地又尽数丢掉。祖逖仰天悲愤,真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遂感到前途无望,于321年忧愤而死。

因为在司马睿和王导的眼中,东晋之初,对政权威胁最大的,并非北方的异族,而是南渡的侨姓士族和江东的土著士族之间的矛盾。江南大族自孙吴以来,势力强大,盘根错节。吴郡的朱、张、顾、陆,会稽的虞、魏、孔、贺是著名的大姓。西晋灭吴,他们的势力并没有被摧毁。甚至在司马睿到建康之前,义兴大族周圯、陈敏和钱绘等,都曾起兵割据自守,此即史家所谓“三定江南”,由此可以看出他们的力量。王导很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就极力拉拢南方的世家大族。可以说,王导一生的精力,都用在了致力于调和南北士族的矛盾上。至于北伐收复失地,当然就居于次要位置了。这也是王导为后人诟病的地方。在新亭之上那么慷慨激昂,在东晋也有至尊地位,但对于北伐,他却是从来都不曾身体力行过的。

至于晋元帝司马睿,在稳定了皇位以后,便开始对“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不满了,尤其对于掌握军权的王敦,畏忌很深。因此孜孜于心的,就是如何挖空心思地削弱王氏势力,扩大王权。心思当然也不在北伐上了。且为了平衡王导的权势,便引刘隗、刁协以及江南士族戴渊等为心腹,暗中做军事部署。这样,刚刚建立起来的偏处一隅的东晋王朝,就充满了不祥的阴云。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王敦乱晋(1)

琅琊王氏,素称天下第一世族,名第高贵,非等闲世族可比。司马睿就是在琅琊王氏及其他北方几个强大士族的支持下,建立了东晋。东晋统治集团内部最大的矛盾,就是帝室和几个世族以及南北士族之间的矛盾。虽然北方士族在政治上优于南方士族,但南方士族在经济上要强于北方士族,南北士族之间势力基本平衡。皇帝是旗号,南北士族无不尊帝。最初的东晋政局因此呈现出安定的局面。假如晋元帝不干涉强大士族的权利,唯安享尊荣而已,那么,这种安定的局面会持续很多年。否则,士族必然反弹。

果然,晋元帝为了削弱王家的势力,便有意起用北方低门第的士族刘隗、刁协,又起用南方士族戴渊作将军,显然,这一方面侵犯了王氏的势力,另一方面也有打破南北士族之间势力均衡的趋势,自然遭到了以琅琊王氏等几个强大的北方士族的激烈反对,322年,危机终于爆发。王敦叛乱了。

表面看,似乎是具有政治野心的王敦,不满晋元帝疏远王导,实际上是高名第士族与一般士族之间、南北方士族之间利益冲突的结果。

王敦此人,性格残忍,是个强悍人物。我们可从《晋书》以及时人的笔记记载中,看出王敦冷血的一面。

当时西晋士人竞以奢侈相尚,晋武帝舅舅王恺尤擅挥霍,府中日夜焰烛高烧,宾客盈门。王导、王敦兄弟自是他的座上宾。一次宴饮,一个吹笛子的乐妓在吹奏胡笳侑酒时,偶有音律稍不合节拍,王恺即命人当庭打死。座上客无不大惊失色,罢酒规劝,唯独王敦神色自若,饮酒如常,就跟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

还有一次,也是在王恺府里做客。也是乐妓演奏曲子,美女环侍侑酒。王恺规定,客人一定要尽兴喝酒,不然拿伺候的美人问罪。有一个客人不会饮酒,勉强饮了半盏。王恺遂大怒,认为这是美人没侍候到位,怠慢了客人,丢了自己的脸面,立即命人把劝酒的美女杀了。见此情景,本不会饮酒的王导,怕敬酒人获罪,也多次勉为其难地喝干。可酒量过人的王敦,却故意不喝。王恺一连杀了三个美人,王敦却始终无动于衷,像雕塑一样坐着不动。王导连忙拉着王敦,告辞而出。路上,王导责备王敦不该这样冤杀美人,王敦冷冷道:“他杀自家人,关我何事?”

王敦的冷酷,由此可见一斑。如此性格的人,也必不能久居人下。因此,当最初王导要拥立司马睿为帝时,王敦就不同意,想立一个岁数小的,便于控制,是王导的坚持,司马睿这才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因此,打一开始,王敦就没把晋元帝放在眼里。加之他的政治野心越来越膨胀,说话办事无不盛气凌人。晋元帝也就越来越容忍不了他的专权跋扈的作风,就处心积虑地想把王导、王敦兄弟垄断的朝政夺回来,于是开始宠信刘隗、刁协等一班佞人。晋元帝这也是病急乱投医,他虽知道刘隗、刁协的个人品质不好,为士林所不齿。可几个北方士族都听王导的,因此引刘隗、刁协为心腹,也有不得已而为之的意味。从此,便有意疏远王导,并暗中进行军事部署,试图最终全面铲除王家势力。

恰巧湖州刺史空缺,王敦便推荐从事中郎将刘颁出任,御史中丞刘隗就给元帝出主意,让他派心腹镇守。元帝于是就委派宗室、谯王司马承担任湖州刺史,并同时任命刘隗为镇北将军,戴渊为征西将军取代祖逖,分驻合肥和淮阴,名义上是要积极准备北伐,实际上是防备王敦的作乱。晋元帝此举,目的只是为了巩固皇权,致使黄河以南所收复的失地又得而复失,祖逖因此气死。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王敦乱晋(2)

王敦得知是刘隗作梗后,就写了一封信威吓刘隗:“天下安泰,帝业才能兴隆。而今庸人自扰,天下怕是进入多事之秋了。”刘隗针锋相对道:“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我唯知效忠王室,尽心王事而已。”王敦自此深恨刘隗等人,也在暗中做着叛乱的准备。

他上书元帝,为王导打抱不平,说:“陛下曾说过:‘我与二王,是管鲍之交’,言犹在耳,该不会一朝而终吧?”言辞之咄咄,连王导也觉不妥,就将奏书密封后退回王敦处。王敦再次上奏,意思非常明白,就是要叫司马睿知道他家的不满。

那段时间,王敦激怒迸发,以酒浇愁,醉后常拿一只玉如意,敲击唾壶,借吟诵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未已”以抒发愤懑的情怀,致使壶嘴为之碎裂。

晋元帝永昌元年(332年)5月,唯一使王敦畏怯的祖逖赍志而没后,王敦便认为自己就是当世唯一的豪杰了,便假借“清君侧”的名义,先发制人,从武昌起兵。上表###刘隗、刁协等。王导为保全王氏家族的利益,消极抵抗,暗助王敦。建康军事力量薄弱,刘隗、刁协、戴渊的抵抗,也一触即溃。王敦轻而易举地就攻入了建康,纵兵劫掠。周顗、戴渊、刁协等人被杀,刘隗投奔前赵的石勒。

刁协和刘隗一死一逃,宫中宿卫也早已四处逃散,元帝凄凉地坐在宫中,一筹莫展。元帝脱下黄袍,穿上朝服,对尚侍立在侧的两位侍中叹息说:“王敦想要我的王位,只管及早言明,我退还琅琊,自当让贤,何至于如此扰乱百姓呢?”最后,元帝派王导及百官去跟王敦讲和,要他退兵。

王导遂撇开百官,私下里跟王敦进行了一次密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