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帝国崛起 > 第14部分(第1页)

第14部分(第1页)

汉朝使中国社会真正呈现出了一个民族大融合,经济大发展,社会大进步的局面。

绿林好汉

众所周知,西汉末年,外戚王莽利用自己巨大的声誉,轻而易举地就篡夺了汉室江山。王莽此人,是当时大儒,读书很多,羡慕圣王之治,具有理想化倾向,因此,全面复古改制。但他食古不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不但违背社会实际,也违背经济规律,王莽社会改造的理想蓝图,始终无法实现,反而引起一连串严重的社会问题。王莽在政策推行不下去的时候,就变来变去,朝令夕改,以致人们无所适从,官吏也趁机敛钱。其结果是农商失业,食货俱废。豪族愤怒,农民和奴婢逃荒迁徙,商人涕泣于市道。整个社会,不管是改革的对象或受益者,都有怨恨情绪。于是全国谣言四起,王莽乃大搞株连,“自诸侯卿大夫至于庶民,抵罪者不可胜数”,“连年久旱,百姓饥穷,故为盗贼”(《汉书·王莽传》)。

全国就像坐在火药桶上,只要一点星星之火,就可以燎原。

而受到打击最大的,就是刘姓宗室,王莽怕他们以宗室的名义起兵造反。“凡刘氏为侯者皆降称子,食孤卿禄,后皆夺爵”(《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汉室诸刘都被罢了官,又剥夺了他们的爵禄,毁了他们的祖庙,在地方上常常被势利的地方官吏欺侮,“诸刘抑废,为郡县所侵。”这引起了刘姓宗亲的强烈不满。比如汉宗室刘子张、刘赐等都因为激怒而杀死过地方官员。

而最先举起义大旗的,就是南阳安众侯刘崇,他在王莽将要称帝的居摄元年(公元6年)4月,率家族子弟进攻宛城。虽然失败了,但却吹响了反对王莽起义的号角。也对以后舂陵刘秀兄弟的起义树立了标杆。

接着,居摄二年(7年),东郡太守翟义起兵反莽,并立刘姓宗室严乡侯刘信为天子。队伍发展到10余万人,一时声势浩大。

此后,起义不断。其中,以绿林、赤眉影响最为深远。

天凤四年(17年),荆州一带发生饥荒,新市人王匡、王凤因为善理争执,在乡里有威信,被饥民推举为“渠帅”,后马武、王常、成丹也率部加入。他们啸聚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人数达到8000多人。后遂称打家劫舍、杀富济贫的英雄为绿林好汉。

绿林军势如破竹,以绿林山为根据地,相继攻下竟陵(今湖北京山)、云杜(今京山县北)、安陆等地,拥众5万。公元22年,由于瘟疫流行,为了保存实力,绿林军决定分兵进击,王常、成丹南下江陵,号称“下江兵”,王匡、王凤、马武及其支党朱鲔、张卬等北上南阳,号“新市兵”。平林(今湖北随县东北)人陈牧、廖湛,这时也聚众数千响应,与新市兵会合,称“平林兵”。“平林兵”兵发南阳时,舂陵侯刘仁的后人刘玄,就是后来称帝两年多的更始皇帝,因为父亲刘子张当初被蔡阳国亭长酒后辱骂,怒杀亭长。十年后,亭长之子复仇,杀了刘玄的弟弟刘骞,刘玄结宾客报仇,不想对方反而买通了宾客。刘玄走投无路,于是就投奔了绿林军平林部,陈牧封其为安集掾之职。

与此同时,刘玄的同族刘縯、刘秀兄弟,也在南阳起事,组成“舂陵兵”,与新市兵、下江兵、平林兵一同作战,这四大派系就构成了绿林军的主力。

绿林起义队伍空前壮大,推翻王莽政权已指日可待。

但由于绿林军派系众多,命令不一,导致多次失利。战争形势的发展,就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指挥系统。当时绿林军为便于号召,便打出恢复汉室的旗帜,因此就决定立一刘姓皇族为皇帝。刘玄平庸,容易驾驭,而刘縯才略兼具,威望极盛,按才能本应立他为帝,但派系之间,各为其利,为了能控制新皇,便立了刘玄为皇帝。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白衣贵胄(1)

在更始政权中,最有远见卓识、最闪光的,当属刘秀兄弟。

刘秀(公元前6~公元57年),字文叔,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史称汉光武帝,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9世孙,其6世祖是长沙定王刘发,刘发为汉景帝与宫女唐儿所生,是景帝所封14个儿子为王者之一。刘发之子刘买,初封在零陵郡冷道县舂陵乡,传到刘买的孙子刘仁时,以舂陵“地势下湿,山林毒气,上书求减邑内徙”,这才迁移到南阳白水乡,但还是以舂陵为国名。从此,舂陵刘氏便在白水乡定居下来。

刘秀一支是刘买的别子刘外之后,因为庶出,不得继爵,刘外只任过郁林太守,其子刘回更是不济,最高官至巨鹿都尉,因为从兄刘仁要内迁南阳,刘回便一同跟随相迁,刘回子刘钦曾任济阳县令后转任南顿县令,刘钦即刘秀之父。由侯,太守,都尉,县令,叠次下降,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到刘秀时,可以说,赫赫皇族的血统早已稀释。到王莽正式称帝后,又尽废刘氏为侯者。舂陵刘氏一族便彻底失去了祖先的爵位,又规定刘氏不得为官,全部由贵族之身降为一般平民。但刘钦的皇族身份,还受尊重,因此娶了新野豪族樊重之女。

刘钦共育有6个子女,3女3子,刘縯是长子、刘秀行三。

据范晔《后汉书》记载:西汉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12月甲子夜,刘秀出生,当时刘钦为济阳(商丘)县令。刘秀出生之夜,县舍出现异兆,红光满屋,夜明如昼。恰巧这年冬天,济阳县的田里长出一颗嘉禾,一茎九穗。被认为是好兆头,故而取名刘秀。在两汉之交,“天人感应”学说最盛,刘钦心中暗喜,认为有此祥瑞,此儿当贵不可言。刘秀9岁时,刘钦去世,由叔父刘良领养。刘家此时,虽沦为白衣阶层,但家风犹在。在当时的南阳一带,刘家属于典型的豪族诗礼之家,虽然破落,但架子不倒。因此,刘良对刘秀抚循甚笃,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

这也是南阳豪族的治家特点。如樊氏,其族长樊重是刘秀的外公,“世善农稼,好货殖。重性温厚,有法度,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刘秀受舅家影响甚大:勤稼穑,善货殖经营,为人谨厚,勤俭治家,重义轻财。

南阳自汉兴以来,人才荟萃,又有古遗风,民风剽悍,多以经商致富。在南阳独成一体的地理单元中,豪强地主比比皆是,这些豪族无不好理家、善理财、兼顾农商,有游侠之风,对于乡邻向来不吝啬,有乐施好赐之名。在地方上人望很高。除刘氏一族外,还有邓氏、樊氏、李氏、阴氏等豪门,这些豪族都聚在南阳。在这些南阳豪族中,因刘氏家族是皇族,声望最高。豪族之间互相联姻,盘根错节,可以说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