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大秦帝国风云录 > 第434部分(第1页)

第434部分(第1页)

第一个跳出来反抗的就是儒学,就是鲁国故地的孔氏世家,就是山东大贤孔鲋(fu)和他的数百名弟子。大秦博士之一的叔孙通就是孔鲋的弟子。

儒学领袖孔鲋振臂一呼,其他儒学大贤、名士当然响应,于是中原、河北、山东和两淮的儒家弟子纷纷以上书、进言等方式向咸阳和当地郡县官长提出抗议,其中一些情绪失控者更是直接冲击当地的府署和学府。

儒家为生存而战斗,其他诸如道家、墨家、名家等诸子百家随之响应,反抗大潮迅即席卷关东。

六国潜匿余孽乘势而起,遭到秦人杀戮的神仙家方士也乘机散布谣言,更有图谋复国的六国流亡贵族和逃亡任侠在其中推波助澜,关东形势骤然紧张。

关东地方郡县的掾吏有的公开支持,有的默许和纵容,有的即便态度不明朗,但也想方设法保护自己的师长和同门,而地方郡县官长们不管从自身利益考虑还是从地方大局考虑,在咸阳没有做出明确指示之前,也以劝说和安抚为主,只有极少数地方官长态度(强)硬,打算以武力镇制的方式强行压制,然而,通风报信者众,不待有所动作,反抗的士人就逃逸而走。

地方郡国纷纷上奏,以稳定地方为借口,有的恳请咸阳改变政策,平息事端,试图以此来赢得关东士人的好感,得到他们的支持;有的则恳请咸阳下诏镇制,以便乘机扩大地方权力,尤其是扩张地方镇戍力量,借机掠夺地方财富。

咸阳的文武百官在朝议上也是各执一词,有的坚持安抚,有的坚持镇压。

太子扶苏、右丞相隗状、驷车庶长公子腾等大臣以及关东博士集团从稳定国内局势出发,奏请始皇帝马上调整政策,不要让事态继续扩大,让形势失控;左丞相李斯、太尉蒙恬、护军中尉王贲等大臣则坚持武力镇压,以维护中央权威。

就在咸阳为此事争执不下的时候,从山东传来一个惊人消息,薛郡的学府被当地儒生纵火焚毁,学府内的教授和士子死伤惨重,闻讯赶去的薛郡太守在混乱之中被人刺杀而死。

薛郡的治府就在鲁城,也就是孔氏世家的所在地,孔鲋带着儒家子弟第一个举起了反抗文化统一的大旗,也第一个引发了流血冲突。

薛郡都尉愤怒之下,当即武力镇压,当场斩杀数名儒生,抓捕了数百名孔氏弟子,羁押了孔鲋。

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鲁城民众。当夜鲁城暴*,暴民和背叛的掾吏里应外合,攻占了府署,杀死了薛郡都尉,占据了鲁城。

齐王公子骧和山东镇戍统率蒙信十万火急禀奏咸阳,请求发兵平叛。

始皇帝大怒,下令山东镇戍统率蒙信火速平叛。

始皇帝下诏山东各地,以(强)硬手段镇制关东士人,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允许动用武力。

鲁城的叛乱尚未平定,从洛阳、邯郸、大梁、临淄、陈、寿春等地陆续传来关东士人在激愤之下,与当地府署发生冲突的消息,而中原的颍川郡、山东的琅琊郡,淮南的九江郡,江东的丹阳和吴县都发生了官员被刺事件,一时间关东风起云涌,局势急剧恶化。

始皇帝紧急下诏,蓝田大营十万将士即刻集结,做好东进准备。

又下诏给北军东行辕官长章邯,集结军队,随时南下平定关东地区的暴*,确保河北安全。

两淮、江南、江东三地的镇戍军和大江一线的水师进入战备状态。

始皇帝急召武烈王公子宝鼎,请他日夜兼程从陇西赶回咸阳。

关东地方郡国的封王和太守联合京城权贵一起向始皇帝和中枢施压,要求给地方更多的权力,尤其在地方兵役的征发上给予更大的自主权,以便应对突发事件。

李斯等大臣则建议始皇帝,独尊法学,罢黜百家,(禁)止私学,焚毁儒家、道家等典籍,以极度(强)硬的手段统一中土文化。

关东博士集团极力抗争,太子和右丞相隗状等大臣也竭力劝谏始皇帝不要因小失大,以免葬送了当前的统一局面。

四月,蒙信奏报,鲁城叛乱平定,孔鲋带着一帮弟子逃亡沂山,薛郡的混乱局势正在恢复之中。

这个消息刚刚抵达咸阳,孔鲋的弟子叔孙通就逃离了咸阳,不知所踪。

随着博士叔孙通的逃亡,更多的博士开始以各种借口请辞归乡,追随他们的弟子门生也陆续离开咸阳重返关东。

左丞李斯等法家大臣以各种手段打击关东博士集团,不遗余力地驱赶关东博士,同时利用他们控制的地方势力重创关东士人。

太子扶苏和右丞相隗状则联合地方势力保护关东士人,对始皇帝的镇压命令阳奉(阴)违,甚至拒绝执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