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大秦帝国风云录 > 第80部分(第1页)

第80部分(第1页)

“大将军……”荆轲催马追上李牧,手指西北方向的天空,“大将军快看……”

李牧霍然回头。只见西北方向的极远之处冒出一股黑色浓烟,浓烟翻涌,急剧膨胀,很快便遮蔽了蓝天白云,就像有人突然在美丽的苍穹上划下了一道厚厚的污迹。

“鸿山。”李牧脸色微变,猛地勒马停下,手中马鞭指向了黑衣长歌,“鸿山可有消息?”

“郑适将军正在攻击,不过……”长歌脸上的伤疤轻轻抽搐了几下,眼里露出了几分无奈之色。这股浓烟肯定来自鸿山,秦人抵挡不住,只好放火烧山,如此一来,辎重尽毁,赵军夺取鸿山辎重的希望彻底消失,决战不得不立即开始。

“我派人再探。”长歌调转马头,带着一队旅贲卫向西北方向疾驰而去。

“急令司马尚,黄昏之前必须赶到宜安城。”李牧当即下令,并做出了一系列部署调整。

幕府长史一一记下,火速传令。

“没有退路了。”李牧转身望向赵葱,挥了挥手中的马鞭,“请将军即刻赶赴肥下,整顿军队,于夜中时分务必抵达宜安,会合主力。”

赵葱躬身应诺。

李牧转目四顾,猛地高举右手,厉声断喝,“明日,决一死战。”

第094章 就为这一刻

秦军上午从肥下撤军。大队人马行动迟缓,日中时分才行进十里。

桓齮坐在青铜轺(yao)车上,抱着一卷书简看得津津有味,对眼前紧张的局势视若无睹。斥候四下打探,但赵军主力越过呼沱水之后,立即封锁了所有通往赤丽、井陉一线的道路,秦军斥候的活动范围非常有限。

各类消息纷至沓来,幕府长史汇总之后,得出一个结论,秦军被包围了,不管是沿河向赤丽攻击前进还是直接杀向宜安城,秦军都将与赵军主力相遇,除了决战以外别无它途。

幕府长史禀报桓齮。桓齮放下书简,专注细听。

“上将军,如果麃(biao)公还在坚守赤丽,我们可以沿河急速推进,乘着赵军激战一夜,人困马乏之际,火速突围。”长史建议道,“只待主力与麃公会合,我们再与赵军决战也为时不晚。”

桓齮抚须而笑。轻声慢语地问道:“大军到了赤丽,背靠井陉要塞,退路是有了,但李牧还会与我决战吗?”

长史迟疑不语。

“咸阳的情况你很清楚,大王和相国给我的时间不多了,如果咸阳下令撤军,这一仗李牧就打赢了。”桓齮脸上带笑,眼里却露出几丝忧色,“我在宜安损失了三万军队,在过去的三个月里我前后大约损失了两万人马。从初春出井陉要塞至今,我付出了惨重代价,但一无所获,这一仗对我来说就是大败。”

“上将军,胜败乃兵家常事,何况我们在河北一直占据着优势,如果不是咸阳的原因,最终获胜的是我们,所以……”

桓齮略略摇手,打断了长史的话,“我们到河北,目的就是要迫使代北军南下作战,消灭赵国最后一支军队。对于咸阳来说,攻克邯郸固然是惊天之功,但未必可以全取赵国之地,因为赵国还有代北和代北军。假如在这之前,我们消灭了李牧的代北军,那么邯郸不过是囊中之物。至于代北,更是不足为虑,如此赵国疆土,将尽数纳入大秦版图。”

长史恭敬点头,不再说话。

咸阳也罢,上将军桓齮也罢,身居高位,深谋远虑,他们的目标是整个赵国,为了将赵国彻底灭亡,他们并不计较眼前的得失成败。或许对于咸阳来说,宁愿牺牲桓齮和十几万大秦将士,也要把李牧和代北军歼灭在河北战场。

桓齮挖了一个陷阱,表面上李牧没有跳进去,他自己反而跳了进去,但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再看一下,不难发现最终掉进陷阱的还是李牧,只不过桓齮以身为饵,付出了惨重代价而已。

“咸阳的事很复杂。”桓齮把书简放下,招呼长史坐到自己身边。兴趣盎然地说道,“正如你所说,此仗如果继续打下去,最终的胜利者肯定是我们。粮秣武器的损耗相比十几万秦军将士的性命,当然是后者无价。一旦我们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拿下了邯郸,消灭了赵国,取得了河北和代北之地,那获得的财富足以补偿这场大战的损耗,但如果事情如此简单,朝堂也就不再是朝堂了。”

“上将军高瞻远瞩,非下吏所能企及。”长史已经听懂了,他跟在桓齮后面十几年了,或多或少知道一些朝堂上的隐秘。从桓齮这番隐晦的话里听得出来,他可能早已预料到了河北大战的结果,他也曾试图改变这种结局,但他的实力显然不够,最终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

长史犹豫了一下,问道:“上将军有几分把握?”

桓齮笑了起来,一语双关地反问道:“我需要把握吗?”

长史楞了片刻,蓦然醒悟。桓齮在撤军前夕诱逼李牧决战,正是要摆脱自己在河北大战中无功而返的窘境,其实也不是他个人的窘境,而是他背后那个庞大势力的窘境。河北大战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不是攻克邯郸,而是消灭李牧和代北军,消灭赵国最后一支军队。换句话说,即使打败了,但只要消灭或者重创了赵国最后一支军队,这一仗对于秦国来说还是打赢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