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80后亿万富翁 > 第6部分(第1页)

第6部分(第1页)

年,又搬了一个400平米的地方,可还是不够用,李想把周围能买的地盘都买下来,扩充到700平方米。到2005年底,PCPOP换到了现在全新的写字楼中国电子大厦,总面积1400平方米。从办公场景折射出泡泡网直线上升的轨迹,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有足够的理由自豪。

也许你难以想象一个IT网站为什么能够产生如此大的经济效益。其实,李想的事业很单纯。剥去互联网的数字外衣,泡泡网的核心业务是做产品测评。消费者购买一件普通商品可能会直接去商场看实物,而大部分IT产品购买者习惯于在网络上搜寻有关信息、比较产品间的差异。泡泡网负责测评的编辑会把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等产品先搜罗回来,用专业的测评手段检测,再把信息发布到网页上,指导消费者购买。网站的收益来源于生产厂家的广告,而广告投放的前提是网民对网站的点击量。截止2006年11月,泡泡网的IT资讯内容,每日页面访问量(Pageviewday)达到了2025万,并以每年300%的的速度提升。在ALEXA全球网站排名中位居前300位。

可是,互联网是一个非常“势利”的行业。在这个行业里,不做第一,就做唯一。第一名坦然享受大部分网民的关注,第二名就要为激烈的竞争疲于奔命,第三名简直要面对时刻准备覆灭的逆境。尽管泡泡网飞速成长,但是它前方的“老大”太平洋在线,看上去似乎遥不可及、高不可攀。太平洋电脑网成立于1999年8月,最初只是企业自我宣传的网页。一旦摆脱这个形象,太平洋依靠资金支持、依托实体店铺迅速做大。目前,太平洋日均浏览量稳坐中国IT类网站第一,列全球网站50强。

“他们确确实实把我们当成对手,他们的宣传、投入的人力等等。这也可以证明我们的价值所在。”李想和他的团队从来不甘心当“老三”,但是排在前面的两座大山似乎永远难以赶超,只能作为泡泡网前进的参照物。详细分析三家IT网站的实力对比,有人悲观的认为PCPOP的发展已经到尽头了。

面对质疑,李想笑了。“我们过去6年属于上了6年小学一样,我觉得我们才刚刚开始,怎么可能会到头了呢。”

在李想心目中,泡泡网的劣势同时也是优势。正因为没有实体店铺的根根绊绊,PCPOP的测评才能无拘无束的走公平公正的道路。公正带来的公信力,为社区的互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泡泡与网民良好的互动又是走上分众这条必由之路的前提。

之后李想在谋划。全新的平台上说不定有重新洗牌的机会,李想对此虎视眈眈。

PCPOP的对手更应该注意的是,升级版李想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突然到来。

叶:是不是也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原因,你们现在开始新车的评估的这样一个内容?

李:也不是,新车这块看中的是市场。但是无论是新车这一块还是电脑市场这一块,我们都有养活自己、永远都不能替代的优势。再就是内容的品质,我们的内容品质无论是在业界里,还是在竞争对手那里,口碑都是最好的。

4。不争第一(4)

叶:那为什么没有上升到第一第二呢?

李:这个第一第二讲的是一个整体的竞争力,讲的可能是收入加上访问量。在这种细分的情况下,我们仍然有自己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刚才讲的品质是一个方面,另外,就是我们平台的整个互动性也是不可替代的一个优势。

叶:你觉得这整个平台的互动性、仅仅口碑比较好就真的能够帮助你打败第一第二?或者说假以时日就可以打败吗?我个人认为,品质好就吸引访问量,就像你最开始设计一个个人的网站都会有那么大的一个访问量。

李:也不是,很多时候这个行业是非常非常市场化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竞争对手可以每年花六七百万去在分众传媒上打广告,这是没有资本积累或者说没有集团背景的一个小型的网站所做不到的,但是我们仍然有自己的优势,我们有自身的这种互动、品质的优势、包括口碑传播。如果从这个角度去考虑,其实我们比竞争对手做得要好得多。互联网首先是一个媒体,它和其他媒体最大的一个不同在于它的互动性,我们长期占据这个互动性的优势,那继续发展下去更多的时候是把人的因素提出来,而非用产品和内容把人与人的互动真正提出来,我觉得从长远看来我们胜利的机会会更大。

叶:也就是说你今天是非常的自信,你也能知道泡泡网今后发展的一个非常清晰的方向?

李:对。

叶:我知道你个人的一个爱好,你非常喜欢开车,甚至可以用上“飚车”这个词?

李:我不承认飚车,但是我确实喜欢开车。

叶:有一个说法说你在北京四环上开车可以开一圈不踩一下刹车,有点夸张吧?

李:有点夸张,现在肯定不行了,因为现在四环经常跟停车场一样,怎么能开车不踩一下刹车呢?

叶: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是吗?

李:非典的时候就差不多,因为路上没有什么车。很多时候开车并不像很多人形容的那样要去飚车怎么样的,其实我觉得开车是很重要的一种平衡,我喜欢的车也都是有很好的平衡性的,如果它动力比它的底盘性能更好,这样的车我不会去喜欢的,如果它的动力低于它底盘的性能,我也不会喜欢的。我需要的是动力和悬挂全方位的素质的一个平衡。有的时候认为开得很快就很不安全,有的时候认为开得很慢就会很安全,其实并不是那样的,开得慢出车祸的人不在少数,开得快出车祸的人就更多了,其实在这之间有一个很好的平衡,我们可以开得很快也很安全,而不是那种一味的快。

叶:窍门在哪儿?

李:窍门在于自己的判断力。

叶:前方路况的一个预见预判。

李:我在开车的时候除了看前方以外,很本能的会对接下来后面产生各种各样的情况都会有分析。经常在高速上开车的时候,我提前一公里就能看到前面在修路,我就发现我前面的车都快撞到的时候才去踩刹车,才去会处理,有的时候我甚至要晃灯帮他,告诉他前面有问题了不要这样了,包括我后面的车会是一个什么状况我仍然会去分析。

叶:还会看后面车子什么状况吗?

李:对,包括车的速度和后面车的各种可能性我都会去分析。很多时候被追尾我认为不完全是后车的责任,跟前车也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高速要修路甚至分到同一条路,这个时候大家都会减速,当你减速的时候如何较早地减到一个速度、给后面的车充足的时间做准备,国外甚至会教人们踩刹车的过程中赶快把双灯打出,给后面车一个提示,避免产生追尾。其实我们自己可以做很多工作,把整个环境变得非常非常的安全,只是我们很多时候不去这么做。

叶:你的思路很好,往往很多人会说我不要去撞人家的车,我不要去违章,我不要由于我的原因去撞了人家或怎么样,很少会说我尽量地让人家少撞我,这其实是另外一个思路,包括公司也是不是同样如此?

4。不争第一(5)

李:对,有的时候你要在各种各样假设的情况下弄出一条路出来,我们原有的一个假设就是开车快的等于不安全,开车慢的等于安全,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开车慢的时候出重大车祸的也很多,因为你慢的时候其实把危险交给了别人,别人会撞到你,所以这种开车既能保持快速的前进又能保持安全的原理,跟经营一个公司、经营一个团队其实是一样的。

叶:前一次我们去北京采访你,约好两点钟,但是等到三点钟你还没有到,后来给出的理由是说堵车了,是这样吗?

李:是。

叶:要是堵车你真的没有办法,那你为什么没有提前一点出来,因为可能会堵车,还是认为这个约会不重要?

李:那天是星期六,没有想到星期六会堵车。因为我们很少会往东边去跑,大部分是在中关村这边,实在没有想到在星期六中午还会堵车。

叶:那会不会也会这样,真的是碰到一个情况,我的预判、我的所有准备认为都没有问题,但还是出问题了?

李:会的。

叶:那如果碰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