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 > 第45部分(第1页)

第45部分(第1页)

阒菥驮?0月21日沧于敌手(居民多数疏散去外地,他们不向敌人屈服、不同敌人合作)。接着,在10月25—27日,中国临时首都武汉陷落。

(三)反对投降主义

在这危机时期,宋庆龄的言论显示出,她对人民的信心是何等充足,而对上层的那些变节分子的警惕又是何等敏锐——这两方面都是她从1924—1927年革命中所汲取的教训。

变节分子确实在很高层浮现出来。其中之一就是汪精卫。他曾经作为著名的国民党左派,担任1926—1927年武汉政府的最高领导,不久叛变。此后,他在国民党中的实际地位总是次于蒋介石,而他又因追随孙中山的资格比蒋还老而自负。现在,在武汉失陷后,他居然无耻地投向日本人那边去了。1938年12月18日,他潜离战时首都重庆,经昆明,于12月23日抵达当时的法属印度支那首府河内,旋即宣布响应日本首相近卫对华诱降的声明。1939年5月,他回到日本占领下的上海,加紧进行卖国活动。

早在10月底,当汪精卫发表投降主义言论时,宋庆龄就同何香凝、陈友仁等联名加以谴责,要求政府清除主和分子,向全国明示继续抗战的决心,并立即贯彻执行《抗战建国纲领》。

广州、武汉相继失陷之后,同日本的预期相反,战争没有结束而是继续进行,使侵略者感到惊惶。

这一事实宋庆龄在1939年7月纪念抗战两周年致美国友人的公开信①中加以热烈赞扬。但她也警告说;

①据《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第55—63页。

“由于不能征服我们的战士,它们(指日本帝国主义)现在阴谋利用如汪精卫之流的卖国贼来破坏我们的民族统一战线。”

在公开的或隐蔽的失败主义者之外,她还指出国民党内的保守派是一种障碍,因为“这些人在执行……《抗战建国纲领》时,言行不一致。”

这时,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使情况复杂化了。1939年9月,希特勒发动了欧洲大战,作为主要敌国的英、法被动挨打,但并未认真还手。

为了在远东安抚日本、避免两面夹攻,英国人不惜牺牲中国,向日本作出让步。这是宋庆龄早就敏锐地意识到的。他们果然一步步这样做了。到1940年6月法国陷落,英国就于7月宣布关闭滇缅公路——中国从西方得到供应的主要交通线。它们对日退让到了顶点。

在这样的形势下,宋庆龄引述孙中山的思想,加倍强调中国必须保持内部团结和自力更生。在《真正实现中国的独立》①一文中,她写道:

①原载香港《大公报》1939年11月28日,《宋庆龄选集》第142—145页。

“孙先生认定中国的民众,假使没有得到民主的权力,和经济上的改善,则无力抵御外来的侵略和帝国主义的压迫……永远不能建立一个新时代的国家……

“孙中山先生在南京任临时大总统的时候,曾告其信徒曰,我们为欲抵抗外来的侵略,惟有在社会上经济上求强盛。间有对此点表示怀疑者,孙先生说,‘如对此点发生怀疑,不如不参加革命。’”

她回忆说,汉奸汪精卫很早以前就是因为忽视了依靠本国人民和资源的必要性,在革命道路上动摇。四分之一世纪之前,汪“竟奉袁世凯之命,与革命党疏通,请停止革命工作,甚至谓,‘现在我们可以不谈革命了,我们所需要的,只是向袁世凯拿得金钱,来集中建筑铁路和工作。’”这是对孙中山思想的极大歪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必须全部实施,中国才能有真正的独立。

1940年3月12日,汉奸汪精卫宣布日中“和平(实为中国投降)建议”;月底,他又宣布(倒不如说日本通过汪的日宣布)由他自任主席的“中华民国新政府”成立。

这使得更有必要建立一个广泛的统一战线,以坚持抗战。它必须包括两个方面。在上层要团结蒋介石,使他信守诺言,因为他对于抗战(他的对手汪精卫已抛弃抵抗)仍然消极动摇。在下层要实现民主化,使群众的积极性得以发挥。

(四)三姐妹同赴重庆:为了团结抗日

这就是在1940年3月出现“三姐妹(霭龄、庆龄、美龄)团聚”这一幕的政治气候。这件事在后人的记述中常常被写得过分私人化和情绪化了。

她们最初被人发现在一起是在香港一家旅馆里。消息传出后,人群聚集在这家旅馆门口(不只是为了满足对名人的好奇心,而是表达了绝大多数中国人对民族团结的热望)。后来,她们在一次集会上先后讲话,这次集会是为了成立宋美龄领导的全国性组织“伤兵之友社”香港分社。最异乎寻常的是,宋美龄公开赞扬宋庆龄通过保卫中国同盟和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迄今为止两者均为国民党所禁忌)为中国的战争灾胞所做的工作。

据《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以下简称《保盟通讯》)报道:“在香港,保卫中国同盟被委托审计当地‘伤兵之友’运动的所有账目。保盟除了积极从事这一工作外,还首次捐款500元港币用于该运动的行政管理开支,用于救济目的之款项则不计在内。”①

①据《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第155页。

更加令人惊奇的是,这一期封面刊登了宋美龄为该《通讯》撰写的专稿《‘伤兵之友’运动》。此文引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经验教训,详细论述在这一次大战之后中国的伤兵安置工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对当前战场上的需要则一笔带过。但引起人们注意的倒不在于文章的内容,而是文章发表的场合。保盟总算第一次得到了来自国民党权力圣殿的默许。还有,要求保盟审计“伤兵之友”账目一事也是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承认保盟正直无私的声誉。这些都是在救济工作及整个国家统一战线工作中解冻——即使是暂时的——迹象。(主要的冰块当然并未融化,对解放区的继续封锁即是其中之一。)

3月31日,三姐妹联袂登上征途,到战时首都重庆和四川省会成都作7星期的旅行。

这就是著名的“三姐妹团聚”的背景。但当时的论述几乎可以说无奇不有,每个新闻来源都按它自己的需要加以渲染。在香港,流传着古老的“浪子回头”的谣言——宋庆龄因苏德条约和苏芬战争而感到“幻想破灭”,回到了自己亲属的怀抱之中。在重庆,描绘出一个任性的姐妹最后承认蒋介石和他的政府的明智——在相互宽恕和既往不咎的氛围之中。

在几十年后,在80年代中期,在一些通俗的传记和电视片中又使“三姐妹团聚”呈现出一种充满浪漫色彩的情景——亲人之爱战胜了一切原则上的分歧。

事实上,三姐妹对于在不很紧张的情况下聚会固然感到愉快,但此事的基础既不是任何一方放弃政治信仰,也不是纯粹的私人关系。就像中国各党派战时的统一战线一样,这里面“既有团结、又有斗争”。

仅在几个月以前,国民党就忙于对共产党领导的部队挑起事端,以防止其“扩大势力”(即使这种“扩大”完全是在日本占领下收复失地)。它甚至于杀害根据协议派驻在国民党区域的中共代表。①

①如中共领导的新四军驻湖南平江联络处有6名工作人员于1939年6月12日惨遭活埋。

但现在又出现了另一种趋势。叛徒汪精卫现在把孙中山说成是亲日派并无耻地选择了1940年3月12日、即孙中山逝世15周年的日子,向重庆提出了奴役性的和平条件。在日本人方面,他们最近曾对这个战时首都狂轰滥炸,企图以此迫使其投降,但未得逞。西方列强现在同纳粹德国已正式处于战争状态,看来倾向于对日本实行绥靖政策,类似于张伯伦对希特勒的慕尼黑协定,不过这一次的牺牲品不是捷克斯洛伐克而是中国。英国不久就将关闭滇缅公路。美国看来也不反对制造一个“远东的慕尼黑”以安抚日本,拿中国作讨价还价的筹码。因此,在中国内部,仍然主张抗战的各方人士——不论是左、是右——加强团结就变得更为重要。三姐妹从3月31日开始的重庆之行就是这一协力的表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