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王立群读史记 秦始皇 > 第44部分(第1页)

第44部分(第1页)

,不能当国君,所以他不怕。你要是有可能当,那秦二世就盯上你了,就惦记上你了,那就麻烦了。因为你不能继承君位,那你就没有这种对秦二世的威胁了,所以说话就很随便了。第三点,声望相合。他既然是秦始皇的弟弟,四十来岁,他在老百姓中间口碑好,人气旺,这是有可能的。所以他敢于挺身而出,为蒙恬、蒙毅兄弟说话。秦二世在赵高的怂恿之下杀蒙氏兄弟的时候,李斯是一句话都不讲,惟独子婴敢于劝谏,而且话说得分量很重,可见子婴是一个很耿直的人,敢于说话,敢于坚持正义。在这种情况下,他在老百姓中间有人气,有威望是可以想像得到的。所以,我们大体上可以判断,继位的子婴应当是秦始皇的弟弟,这一说比较可靠,这就解决了我们的第二个问题——子婴是谁。

那剩下来就是第三个问题,子婴怎么把赵高给杀了呢?赵高可是只杀别人,从来不被别人所杀的人啊!子婴怎么杀的他呢?

[画外音]按照赵高的逻辑,他所辅佐的皇帝一定要对自己言听计从,这样才好控制。所以,秦始皇死后,他篡改遗诏,杀扶苏,立胡亥。现在胡亥死了,他肯定会再立一个自己好控制的皇帝,于是子婴继位了。但是,这一次赵高的如意算盘落空了。赵高不但没有控制住子婴,反而被子婴结果了性命。那么,子婴是如何杀的赵高呢?

这过程其实既简单,也复杂。说简单,可以这样讲,就是赵高在秦二世死了以后,自己想当皇帝,但是又不敢当,他就选了秦始皇的弟弟子婴继位,而且把皇帝的帽子,改成秦王。然后,让子婴到一个宫中斋戒五天,五天以后,到祖庙中去接受皇帝的玉玺来正式继位。

于是,子婴就带着他的两个儿子,到那个宫中去斋戒了。到了宫中以后,这个子婴就在琢磨这件事。他跟他的两个儿子商量,还有一个宦官叫韩谈。他说,赵高杀秦二世本来是自己要当皇帝的,但是他不敢。不敢的原因是因为他怕大臣们杀了他,所以他现在立我完全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他叫我到祖庙中间去接受那个玉玺,那就意味着到祖庙里他会杀了我。这是一点。再一个,我听说赵高跟刘邦已经开始暗中勾结了,刘邦已经从陕西的武关打入了关中。赵高跟刘邦开始在秘密地接触,他们两人怎么商量的呢?赵高说我帮助你把秦国给灭掉,然后我来做关中王,关外的我就不要了。这就是他们秘密谈判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子婴就决定要杀赵高了,因为我不杀他,他必杀我。那怎么办呢?他说,赵高叫我斋戒五天到祖庙去,我就不去,我要不去,他一定会来,他只要来,我就有办法把他干掉。子婴就拿定好了主意。

到了第五天头上,五天斋戒完了,该子婴去祖庙的时候,子婴就是不去,铁定主意就是不去。然后,赵高就急了眼啊,派了几拨人马请,请不动,最后赵高亲自来了。赵高一来,子婴就传他入宫,这一入宫,子婴就指使宦官韩谈在自己的宫中把赵高给刺杀了。而且立即下令,对赵高灭三族。就这样,事情很简单地处理完了,就是引诱赵高到他宫中来,然后在宫里把赵高杀了。所以杀赵高,杀得一点悬念都没有。赵高到死都不明白子婴还敢杀他,他万万没想到。

到此为止,沙丘政变的三个重要人物——赵高、胡亥、李斯——每个人都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这里就来了一个问题了,赵高这个人是一个非常善于搞阴谋的人,他把扶苏杀了,把蒙恬、蒙毅杀了,把李斯杀了,把秦二世都杀了,为什么竟然会栽到子婴的手里头呢?这个人是很了不起的,要论搞阴谋诡计,李斯、胡亥都不是他的对手,他怎么会栽到子婴的手里呢?其实原因只有一点,就是他过高地估计了自己,过低地估计了子婴。赵高因为杀扶苏、戮蒙恬、诛李斯、弑胡亥,他觉得自己很了不得了,没有人敢奈何他。他公然能在朝廷大堂之上上演“指鹿为马”的这种游戏,他觉得他非常了不起。所以,他就认为没有人敢奈何他,这是他非常自信的一点。

另一方面,我们来看子婴。子婴这个人为人一向很低调,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公子,既没有政治野心,又没有政治资源,三也没有显露出来过人的才华,一直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所以,赵高也就没有把他放在眼里,赵高真正放在眼里、认真对待的人没有一个人能躲得过他的屠刀。我们刚才讲的那些人,只要叫赵高惦记上,那就完了。我们经常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赵高就是天下最大的贼,你只要叫赵高惦记上,那你就肯定跑不了了。但是赵高就是没有惦记上子婴,所以子婴躲过去了,反而把赵高给杀掉了。我们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来,子婴这个人不是一般的人,他是一个有魄力、有智谋,而且行动非常果断的人,所以,他才能够最后把乱秦亡秦的元凶——赵高——给杀掉。于是,赵高最后被子婴所杀,走完了他罪恶的一生。

[画外音]恶贯满盈的赵高终于走完了他罪恶的一生。史书记载赵高的活动主要在秦帝国建立以后,如果说赵高在秦始皇生前无法对秦帝国产生重大影响的话,那么在秦始皇死后赵高的活动深深地影响了历史的进程。他的所作所为不管是不是主观行为,其结果都造成了秦帝国的快速灭亡。那么,对于赵高这样一个人物后人给出的评价是什么呢?

实际上,后人在谈到秦国灭亡的时候总是不断地提到赵高。因为只要谈秦国灭亡都绕不过赵高:赵高发动沙丘政变,赵高杀蒙恬、蒙毅,赵高杀李斯,赵高杀胡亥。赵高把秦朝的中央政府变成了一个血流成河的屠宰场,简直可以说是秦朝灭亡的一个屠夫。这个人我们怎么看待他?

历史上,对赵高的评价有两种,有两个针锋相对的观点。一个观点认为,赵高是乱秦亡秦的罪人,这是一种看法。另一种看法认为,赵高是为赵灭秦的功臣。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那么哪一种看法更正确一点呢?赵高在整个秦朝灭亡过程中,他一共走了五步关键性的棋,我们不妨看一看他这五步是怎么走的。

第一步,沙丘政变。秦始皇病故沙丘是一个突发事件。赵高是沙丘政变的主谋,他说服胡亥,胁迫李斯,以胡亥为政治筹码和豪赌的工具,以李斯作为自己的帮凶和伙伴,发动了沙丘政变,杀掉了秦始皇钦定的接班人扶苏。这是他在秦朝灭亡过程中间走的关键的第一步——沙丘政变。

沙丘政变以后,赵高做的第二件重大的事情就是诛杀蒙氏。我们讲过,蒙恬、蒙毅是秦国三代的功臣,这是个功臣世家。蒙恬、蒙毅,一文一武,一个朝中、一个朝外,对秦帝国的巩固是一个关键性的稳定因素。赵高在杀死扶苏以后,第二个要除掉的就是蒙氏兄弟,这是赵高乱秦亡秦的第二步。

第三步,清除公子。秦始皇是二十多个儿子,十几个女儿啊,这都是秦始皇的直系的亲属。胡亥继位以后,由于心虚,他是篡改遗诏,窃取了君位,所以他就很本能地把他的兄弟姐妹视为政敌,要除掉他们。赵高就利用了胡亥的这种心理,怂恿胡亥,把他的兄弟姐妹全部杀光。秦二世胡亥当时只想到这些人是将来有可能威胁到自己皇权的人,但是秦二世没有想到这些人也是拱卫自己的一股力量。所以,秦二世把他的兄弟姐妹全杀光了以后,最后他在望夷宫被赵高逼着自杀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能帮他。他的兄弟姐妹全被他自己亲手杀掉了。这是第三步。

第四步,陷害李斯。这里我们需要明确指出的是,虽然在沙丘政变中李斯成为赵高的帮凶,但是李斯跟赵高不同,李斯是帝国的功臣,是一个著名的政治家。他对秦的建立,对秦的巩固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李斯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过于考虑个人的得失。所以,在赵高的胁迫之下,他屈服于赵高,帮助赵高发动了沙丘政变。没有李斯,沙丘政变完不成。但是,就这么一个人,帮助赵高发动政变,让赵高一步一步攫取了权力,到最后他的结局是被陷害,而且被陷害得很惨。

最后一步,那就是诛杀胡亥。因为把所有的人都除完了,最后就该杀秦二世了。在秦二世被杀之前,赵高上演了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个经典剧目叫“指鹿为马”。这个“指鹿为马”是相权愚弄皇权的的一个经典案例。大臣们经过“指鹿门”事件以后谁也不敢再违背赵高的意志。这样,赵高最后就在望夷宫逼杀了秦二世,成为历史上在中央集权制度之下以臣弑君的第一人。

所以,我们回顾一下赵高亡秦的五步,可以看出来,赵高对秦朝的灭亡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当赵高达到权力的顶峰的时候,他也走到了地狱的大门口,这就应了一句很流行的话:“上帝要他灭亡,一定要先他疯狂”。因为赵高这个人谁也管不了他,他疯狂到极点的时候自然有人收拾他。古今中外,这都是个规律。

[画外音]从赵高的所作所为来说,对于赵高的历史评价我们用任何语言都不为过,他是一个典型的小人嘴脸。但是在后世对于赵高的评价中还有另外一种声音,他们认为,赵高是亡秦报赵的大功臣。那么,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呢?

第二种观点,说赵高是亡秦报赵的大功臣。这个观点有没有道理呢?谁提出来的呢?提出这个观点的人不是别人,是为《史记》做注的一个著名学者——唐代学者司马贞。他在《史记索隐》中间说了一段非常重要的话。司马贞说:“赵高本赵诸公子,痛其国为秦所灭,乃自宫以进。卒至杀秦子孙,亡其天下……”这段话什么意思呢?说赵高本来是赵国的一个公子,他痛恨秦朝灭了赵国。所以呢,他就自宫——就是自己对自己施行了宫刑,然后到秦国的宫廷中间做宦官,把秦朝的宫廷搞得乱七八糟,最后把秦朝给灭了。他实际上是为赵国灭了秦,这个人不是一般的人。司马贞的《史记索隐》是《史记》三家注之一,我们读《史记》有三个重要的注释,其中有一个就是司马贞的《史记索隐》。这个《史记索隐》就公开提出来,赵高是“亡秦报赵”,就是灭亡秦国,报答赵国。不但有此一说,我们再引一首诗,做个例证。

古人写过一首诗叫《咏赵高》,这首诗写得很漂亮:“当年举世欲诛秦,哪计为名与杀身。先去扶苏后胡亥,赵高功冠汉诸臣。”这是一首绝句,就是咏叹赵高的咏史诗。这四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说当年整个天下的人对秦都恨死了,都想把秦给灭掉。当时灭秦的时候,这些反秦的人根本不考虑自己的性命能不能保得住,自己将来能不能有什么功名,谁都不考虑。“先杀扶苏后杀胡亥”这是赵高的作为,赵高的这一手所发挥的作用,可比刘邦手下的哪一个大臣的功劳都大。照这首诗来说,赵高的贡献就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第一功臣。刘邦手下的大臣再有功劳莫过于萧何、韩信了吧,但是也不能“先杀扶苏后杀胡亥”,杀扶苏、杀胡亥的是谁呢?是赵高。所以,赵高是汉朝刘邦的第一大功臣。这个话客观上讲,听一听有点道理。他确实把秦朝搞得乱七八糟,秦之所以最后灭亡是从内部被瓦解掉的。而内部瓦解秦朝的人就是赵高,从内部瓦解秦朝这个赵高的作用谁都不可替代。从这个意义上讲,赵高是汉朝的功臣。

但是,我们对司马贞的话还不能完全听信,因为我们衡量一个人是功臣还是罪人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要看:第一,他动机是什么?第二,要看他的作为是什么?我们分别从这两点来看一看。我们先看“动机”。赵高确实是乱秦、亡秦。那么他乱秦、亡秦是为了报赵呢?还是为了个人的私欲呢?《史记·蒙恬列传》记载了一段非常重要的话,这段话这样说:“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已也。因有贼心。”这里明确提到了“贼心”。在《史记》的《蒙恬列传》中间说赵高有贼心。赵高这个贼心是怎么产生的呢?两点。第一,他跟胡亥的关系非常铁,他觉得必须立胡亥当皇帝,胡亥当了皇帝,他就能得到重用了,这是一个目的。再一个,他痛恨蒙毅,蒙毅当年审过他的案,判过他的死刑。只有让胡亥当了皇帝,才能够杀了蒙毅。你看,他的贼心就是这两个原因。这是为国呢?还是为己呢?很清楚,完全是为了他自己。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来,赵高发动政变完全没有考虑到国家的利益,没有为赵复仇之意,完全是为己谋私利。所以,司马贞的“灭秦报赵”之说不能成立,这只是一厢情愿的主观臆测。

第二,我们从赵高的“作为”上来看,前面这是讲动机,我们再看作为。沙丘政变以后赵高做了什么事呢?赵高就做了两件事:第一,不断攫取权力;第二,引诱怂容胡亥。你看赵高在政变以后,先做的是什么?郎中令——九卿之一;害了李斯以后做了什么官呢?中丞相。最后他又杀了胡亥立了子婴。赵高在整个沙丘政变以后他的作为就是不断地攫取权力。第二点是引诱纵容胡亥,他让胡亥不要见大臣,让胡亥在宫中尽情享乐,最后导致秦国的国政不可收拾。

赵高从动机上看为自己,从作为上看是攫取权力和纵容皇帝,他没有什么好的作为。赵高的作为与民何利啊?与国何利啊?与民族发展何利啊?对老百姓、对国家、对民族发展一点贡献都没有。所以这个人绝不是英雄,他不是亡秦报赵,他是亡秦为己。总而言之,赵高是一个心底极坏的人。

世界上的坏人有两种,一种坏人是对谁都有使坏,这种人最可怕。第二种坏人是对大多数人使坏,只对少数人好。世界上就这么两种坏人。赵高属于哪一种呢?你想想,赵高对扶苏要杀,对蒙恬、蒙毅要杀,对帮助他发动沙丘政变的李斯只是作为一个临时的伙伴,用完了之后要杀,对于信任他、提拔他、重用他的胡亥要杀。所以,赵高属于第一种坏人。包括他最后派他的女婿阎乐到望夷宫去杀秦二世的时候都是这样。那可是他的女婿啊,当他派阎乐去杀秦二世的时候,他怎么做的呢?他先把阎乐的母亲扣留起来,抓起来作为人质,然后再派阎乐去杀秦二世。他对自己的女婿都不信任,可见赵高心底之黑暗。

赵高之死我们讲完了,那么赵高死以后秦王子婴就掌了权了。我们通过杀赵高已经看出来,子婴是一个有智谋、有魄力的人。子婴接替了秦王的权力应当说是一个合适的接班人。子婴这么一个合适的接班人掌管了秦朝中央政府权力以后,他能不能挽回秦朝灭亡的这个大趋势呢?我们下次再讲。

41:子婴亡国

'画外音' 秦二世胡亥死后,子婴被立为秦王,子婴一掌权就迅速除掉了赵高,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子婴是一个有智谋的有魄力的人,是秦帝国当之无愧的接班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能力的人也没有能挽回秦帝国灭亡的趋势,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子婴又是第二个胡亥,子婴真的无能吗?

上一集讲到,子婴即位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除掉了一手遮天的赵高,清除了秦帝国的害群之马,子婴的快速行动就连一向机警的赵高也没有回过神来,可见子婴果然是一个有魄力的人,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有魄力的子婴只做了46天的国君秦王朝就灭亡了!那么有魄力的子婴为什么没有能挽救住秦王朝呢?是子婴无能吗?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为您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