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王立群读史记 秦始皇 > 第38部分(第1页)

第38部分(第1页)

。这个说法我觉得不太可信,因为毕竟在这个问题中间,我们刚才详细地讲了六个回合的搏杀,那个搏杀要是事先安排好的,那还真得找一个好的编剧好好写一个脚本,你怎么攻我,我怎么防守,然后要反复地排练,那不是一般能做得到的。我觉得这六个回合的较量,不是长期排练后的表演,而是两个人的真实较量,这个可能性比较大。应当说“屈从说”倒是比较合乎我的观点。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六个回合:第一个回合,赵高上来就说要篡改遗诏立胡亥,这是他的想法。李斯是怎么反驳呢?亡国之言——一句话就给顶回去了。第二个回合赵高摆出来“五不如”,你五个方面都赶不上蒙恬,将来人家肯定重用蒙恬不重用你。李斯怎么说呢?他说我只知道奉诏,个人安危我置之度外。这是很义正言辞的。第三个回合赵高还是强调扶苏一称帝,一定会重用蒙恬。李斯回答说,我只知道“奉主之诏,听天之命”,我的职责是奉主之诏,我的命运听天之命,我不能背主。第四个回合赵高大谈“安、危”,李斯是大讲“主恩”;你讲你的“安、危”,我讲我的“主恩”。第五个回合赵高拿胡亥压李斯。李斯说,国君的继承必须遵守一定的程序,不按程序来不行,历史有教训。第六个回合赵高大讲“顺其意则利,逆其意则违,”这个时候李斯才屈从。应当说李斯是屈从,而不是迎合。虽然屈从跟迎合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这两者对李斯的评价就有了区别,结果一样,但评价不一样。所以我们说,一个人选择了应该选择的是勇敢,选择不应该选择的是无奈;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懦夫,放弃应该放弃的是睿智。所以,李斯的变节主要是怯懦和无奈,是屈从而不是迎合。因为他毕竟跟了秦始皇27年,深得秦始皇信任,而且他为秦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做了很多贡献。比如说在兼并六国之前,他主张首先灭韩;兼并六国以后,他力主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的时候,他写了统一文字的标准字书。当然他也做了一些错事,比如说他建议焚诗书。说明李斯这个人是有功有过,这很正常。李斯跟秦始皇的关系非常密切,历史记载,李斯所有的儿子娶的都是秦始皇的女儿,李斯所有的女儿嫁的都是秦始皇的儿子。这叫什么关系?姻亲关系啊,政治联盟啊,婚姻是一种政治联盟的手段啊。李斯有多少儿子咱不知道,反正个个娶的是公主;有多少女儿也不知道,但是个个嫁的也是公子,两家是这么一个关系。所以我说“双簧说”不可靠。李斯的长子李由做了三川郡的太守,当李由回家省亲的时候,文武百官都到李斯家里去祝贺,他家门口的车辆有上千辆。李斯看过以后感到震惊,也感到后怕。他想起他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他老师是谁啊?荀子。荀子跟他说过“物禁大盛。”万事万物最害怕的是达到顶点,盛极矣则衰。所以,李斯当时就感慨,你看我现在儿子一回来,我也没打招呼,文武百官都来冲着什么?是我的权势。我的权势如果达到这么一个程度的话,我将来什么时候收手?他已经想到这个问题,但他始终没能破解。

'画外音' 对于秦帝国来说,可以说是成也李斯败也李斯,当年他为秦国带来的是一系列立竿见影的计策,使秦国在统一六国的道路上所向无敌,秦始皇更是视李斯为股肱之臣,但这一切都成为了过眼烟云。那么,谁该为李斯的变节负责呢?秦始皇有没有责任呢?

李斯是变节了,谁应该为李斯的变节负责?那毫无疑问首先是李斯本人,你自己变节了,你能叫别人负责吗?肯定是李斯要负责任的。因为他有两种选择,面对赵高他可以拼死一争,他也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是他的屈从就注定了沙丘政变成功,也注定秦帝国快要终结了。所以李斯在这个问题中间,他首先应该自己负责。其次,我觉得应当为李斯变节负责任的还有一个人,是谁啊?秦始皇应当负责任。秦始皇不该留下这个漏洞啊,你留下这么个大漏洞,让李斯一个人去扛漏洞,他扛不住啊!秦始皇为什么留了漏洞呢?就是没有立太子。秦始皇没有立太子也不要紧,临终之前把跟随他巡行的所有大臣都叫到身边,明确宣布扶苏继位,李斯还能一手遮天吗?他也没有这样做。真不行的话,像后来的汉武帝那样立若干个顾命大臣,搞一个顾命大臣班子,由班子说了算,李斯一个人说了不算也行啊。再就是,赶快把遗诏发出去,在自己未咽气之前发出去,遗诏发出去后不可再追回,不可再更改了,这也是可以的。所以说秦始皇自己犯了很多错误,留了这么一个大漏洞,然后让李斯一个人去堵枪眼,李斯堵不住啊。于是胡亥在赵高的策划下最终摆平了李斯,为他的登基做好了准备,也就是说,这个大局基本上定了。但是,尽管胡亥、赵高、李斯结成了一个“三家村”,结成了一个政变集团,但并不意味着政变就能成功,因为这三个人结盟以后,在他们的面前还有拦路虎,这个拦路虎是谁?怎么扳掉这个拦路虎呢?请大家继续关注沙丘政变。谢谢大家。

36:二世诈立

'画外音' 秦始皇晚年迷恋神仙之道,追求长生不老,迟迟没有确立太子人选,直到公元前210年,他在巡游到沙丘的时候染上重病,临终前才颁布诏书,明确指定长子扶苏作为皇位的继承人。但秦帝国的中车府令赵高、丞相李斯和秦始皇的另一个儿子胡亥联手篡改遗诏,妄图把胡亥推上皇位继承人的位置。那么,被蒙在鼓里的扶苏面对这份遗诏会不会起疑心呢?这场发生在沙丘的政变,现在还充满着太多的变数,赵高虽然和李斯、胡亥密谋,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但它的成功取决于扶苏面对这份遗诏的态度。扶苏在朝臣和皇族中有巨大的影响力,又在秦军主力部队——长城军团中做监军,如果扶苏不相信遗诏,或者不接受自己被赐死的命运,他一旦折腾起来,沙丘政变就肯定不能成功。所以赵高、李斯和胡亥发出那份被篡改的遗诏后,就一直在忐忑不安地等待结果,他们最终等来了什么结果呢?扶苏究竟会怎样面对这份被篡改的遗诏?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为您精彩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二世诈立》。

上一集我们讲到,赵高、胡亥、李斯三个人结成了一个政变集团。但是三个人的结盟并不能意味着政变就一定能够成功。因为要想政变成功,这里边还必须要解决一个重要人物。这个人是谁呢——扶苏。扶苏的地位非常高,扶苏有四个方面的优势:第一,皇长子;第二,秦始皇遗诏中间明确规定的合法继承人;第三,扶苏在朝臣和皇族中间有巨大影响力;第四,扶苏手握重兵。在秦始皇病故期间,当时秦国两大主力之一的长城军团有三十万人马,这三十万军队离都城咸阳非常近。另一支是征南越未归的南越军团,兵力五十万。剩余的军队都不足以威胁天下。扶苏手握长城军三十万重兵,他又有以上四大优势,这决定了他是必须要被搬开的绊脚石。如果拿不下扶苏,如果扶苏不相信假遗诏,要带兵求见秦始皇,这个事麻烦就大了。所以赵高、胡亥、李斯三个人的结盟尽管决定了大事,要想万无一失,还必须解决扶苏。于是他们又写了一个假遗诏,这个假遗诏的核心就是赐死扶苏,扶苏会怎么样处理?这是一大问题。另外,和扶苏搭帮的是蒙恬,蒙恬是长城军团的主帅,他是三代家族为秦国效力,有着很高的声望。何况蒙恬又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他会怎么看待遗诏?他会服从吗?这两个人要不解决,胡亥要想登基还有难度。所以在李斯屈从以后,他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扶苏了。

我刚才讲了扶苏的四大优势,但是扶苏也有两个明显的不利。第一个,扶苏不知道秦始皇已经病故,不知道遗诏中已立他为继承人,这两个“不知道”是扶苏致命的弱点。之所以“不知道”,原因是由于信息的不明朗,假如扶苏知道他的父亲立他为继承人,那扶苏马上会理直气壮地起兵,但是信息的不明朗造成了扶苏的一大弱势。再一个,扶苏不知道赵高的手里边掌握了皇帝的玉玺,可以伪造遗书,这个也是他不知道的。胡亥、赵高、李斯三人草拟了假的遗诏,要赐扶苏死,既然叫扶苏死,那总得有个理由吧?扶苏犯什么罪了?凭什么理由让扶苏赐死呢?四大理由:守边无功、诽谤朝政、谋立太子、为人不孝,这就是四大罪状。我们逐一分析一下,先说守边无功,说扶苏带领三十万大军在边地驻扎了几年,没有解决边患,这叫守边无功,这个话完全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大家可以想一想,蒙恬跟扶苏接受的使命就是防犯匈奴的南下,这才修了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是阻隔草原民族和农业民族的一个屏障,它是阻隔,是防范。说他守边无功,这简直就是个借口。第二,我们说诽谤朝政。什么叫诽谤朝政呢?就是扶苏多次上疏向秦始皇劝谏,扶苏劝谏的目的无非是两点:一是为了秦帝国的长远利益,二是为了他父皇的历史名声,这是他劝谏的目的。结果他们给扶苏加了罪名是诽谤朝政,这也是欲加之罪。第三,谋立太子。说扶苏想当太子,阴谋夺取太子之位,这更是谎言!什么叫谋立太子?扶苏是皇长子,本来就应该是太子,更何况扶苏是秦始皇遗诏钦定的接班人,他就是钦定的太子,不存在谋立的问题。扶苏要是真有谋立太子之心,他就应该把嘴巴闭起来,他要是早把嘴巴闭起来,就不会去了长城,也到不了边疆,说不定他早就当上了太子;就因为他说的多了,秦始皇对他不乐意。但是秦始皇打心底里还是信任这个儿子的,否则遗诏上怎么会传位给他呢?第四,为人不孝。什么叫孝与不孝?所谓的孝莫过于恪守父训,父亲说的话你听,这才是最大的孝。秦始皇说要传位扶苏,然而胡亥等人改这个遗诏,要把扶苏赐死,这才是胡亥不孝。这就叫血口喷人,倒打一耙。

'画外音' 赵高、李斯和胡亥篡改遗诏,要把胡亥推上大秦帝国皇位继承人的位置,扶苏就成了必须除去的对象,因为扶苏才是真正遗诏中的法定继承人,他的存在是对胡亥继承帝位的最大威胁。所以赵高、李斯和胡亥三人精心炮制了四大罪状,以秦始皇遗诏的形式赐死扶苏。那么,扶苏会接受自己被赐死的命运吗?他看到遗诏之后的反应是什么呢?

扶苏看到遗诏以后怎么办?《史记》的记载是“扶苏泣”,第一个反应是哭,“入内舍”,进到里屋,“欲自杀”,想自杀。这就是扶苏看到赐死他的诏书后的三个表现——一哭、二入、三自杀。怎么看待扶苏?看到他这个表现,我第一感觉是单纯,扶苏单纯得令人可敬,也单纯得令人可笑。这叫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个人在这一点上确实愚忠、愚孝,他只能算是一个合法的继承人,并不能称之为一个合适的继承人,合法并不合适。如果他是一个合适的继承人,那他应当有丰富的政治阅历,有丰富的斗争经验,足以应对这个复杂的政治局面,但他应付不了。扶苏的反应是四个字——深信不疑。他就以为这是他爹的钦命,“父而赐子死”,父叫子死,子不得不死,他马上就要去死。另外同时被赐死的还有一个人,这个人跟扶苏的做法完全不一样,他是抗旨不遵,不去死。让他死没那么简单,他要抗争。这个人就是蒙恬。蒙恬跟扶苏一个是主帅,一个是监军,现在要赐扶苏死,也赐蒙恬死。扶苏是哭着要自杀,蒙恬是坚决不自杀,并且还劝阻扶苏不要去死,但是扶苏不听劝,最后还是自杀了。蒙恬劝了扶苏四句话,第一句是“陛下在外,未立太子”。陛下在外边呢,没有立太子,你怎么能死呢?第二句,你和我肩负重任,我是统兵的主帅,你是监军之人,咱们俩有重任在身,不能死。第三句,单车一骑,怎能轻信?怎么能说这里面没有阴谋?蒙恬就比扶苏有政治经验,他怀疑这一个人坐着一辆车过来,给了一张纸,说你死吧,就那么简单,我就要去死啊?我得验证一下,这车是真的吗?这人是真的吗?这诏书是真的吗?哪能马上就自杀呢?蒙恬就不信。第四句,要请示皇上,再自杀也不晚,等皇上的决定证明是真的了再自杀,何必死得那么急啊?有什么好急的?蒙恬明显要比扶苏阅历深,有政治经验。但是由于信息的不明朗,蒙恬这时候根本不知道秦始皇已死,根本不知道秦始皇遗诏的真实内容,更不知道这是篡改过的遗诏,否则的话,他早就带领三十万大军杀过去了。这时候,谁也不知道赵高、李斯跟胡亥三个人在哪里,他们还拉着一具臭尸体在到处瞎转悠,不敢回去呢,他们必须听到扶苏已死的消息才敢回去。要是没有确切的信息,蒙恬的军队很可能就把他们一网打尽了。信息不明朗严重地束缚了当事人的判断能力,可见这个信息是多么的重要。后来使者回来向胡亥报告,说扶苏自杀了,蒙恬被关押了,还进行了核实。《史记》的记载是“斯、高大喜”,李斯和赵高都非常高兴。他们高兴的不在于蒙恬,高兴的是扶苏就那么稀里糊涂地死了,这是他们最高兴的。因为扶苏对他们的威胁最大,扶苏的自杀,就是最大的一个障碍被搬除掉了。于是他们立马做了三个决定:一是立即返回京城。因为秦始皇死了以后,他们拉着他的臭尸体,还向北转了好几个月。现在扶苏已死,必须立即返京。二是回到京城,立即发丧,公布秦始皇死的消息。三是马上拥立胡亥继位秦二世。他们都在等着扶苏死,只要扶苏一死,什么都可以办了。这里我们就要问,这三个政变小人为什么只盯着扶苏?秦始皇还有那么多的儿子,他们为什么不去盯?我觉得有两点:一个是不重要,一个是来不及。秦始皇的20多个儿子历史上都没有留下名字,留下名字的只有四个。其他的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说明地位不重要。为什么地位不重要呢?是由于秦始皇实行的郡县制,剥夺了他的儿子们被封为诸侯的权力;由于没有被封侯、封王,秦始皇所有的儿子都没有政治实力,不能够在政坛上呼风唤雨,一展拳脚。政治制度决定政治能量,这是很重要的。反过来,经济制度也决定经济能量。这就决定了秦始皇的儿子们一个个只能是被人宰割的羔羊,而做不了呼风唤雨的诸侯王。这些皇子没有实力,所以用不着管他们,他们不重要。那么来不及是什么呢?因为最紧要处理的是那个合法的继承人扶苏,先把他处理完了再说,其他的慢慢再收拾,暂时还顾不上收拾这些人。这就是“不重要”和“来不及”的原由,至于将来会怎么样,下一步再说。

'画外音' 扶苏相信了被篡改的遗诏自杀了,压在赵高、李斯和胡亥三人心头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至此沙丘政变可以说完全成功。已经没有什么能够阻碍胡亥登上皇位了,而另一个被赐死的人,长城军团主帅蒙恬没有自杀,被关押了起来,那么他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扶苏是死掉了,那还有一个蒙恬呢,蒙恬没有死,这在赵高和胡亥的心里的想法是不一样的。胡亥一听说扶苏死了以后,就想马上把蒙恬放了,没有必要再杀蒙恬。但是赵高主张必须要把蒙恬杀掉,他还要把蒙恬的弟弟蒙毅一块儿杀了。这里边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旧恨。当年赵高犯过法,秦始皇让谁审他的案子呢?是蒙恬的弟弟蒙毅,蒙毅秉公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