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王立群读史记 秦始皇 > 第36部分(第1页)

第36部分(第1页)

。但是,要说赵高有意扣留秦始皇的诏书不发也未必,因为发与不发,他并不能完全做得了主,毕竟秦始皇是死是活谁也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且,秦始皇又最讨厌别人谈论他的生死问题,谁敢碰这个钉子啊!不准讨论,不作准备,一旦发生意外就一切皆有可能了。然而,在秦始皇尚未一命呜呼之时,赵高岂敢随意扣押诏书。赵高最有可能的心态是摸着石头过河——边走边看。如果秦始皇病情好转,肯定会关心诏书发出去没有。赵高没有得到明确发出的命令,因此未将诏书发出,这符合秦始皇病情好转不愿再谈丧葬之事的心理。如果秦始皇病危,那就有两种可能,一是秦始皇过问此事,二是顾不上过问此事。如果秦始皇询问,赵高会立即发出诏书,他不可能欺骗皇上,违背秦始皇的旨意;如果秦始皇病重陷入昏迷顾不上问,他也就可以不发。而只要诏书不发,就有文章可做。所以,我估计在秦始皇没有病故之前,赵高不敢把诏书有意扣留,也不可能有意扣留。“不敢”是因为秦始皇万一病好了,或者病轻了呢?秦始皇过问起这件事来,赵高负得了这个责任吗?“不可能”是因为李斯是丞相,权力极大,李斯如果没有和赵高联手,赵高怎么敢抗旨呢?但是,无论如何秦始皇传位扶苏的诏书最终没有发出,这是不可改变的历史事实。秦始皇突然去世,而且去世前没有将召扶苏回咸阳主持丧葬的诏书及时发出,这为大秦帝国第一次最高权力交接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政治漏洞。因为知情者范围太小,秦始皇在世之时没有明确定下太子人选,仅在他病危之时才写了一道诏书让长子扶苏回京主持丧葬。扶苏主持完丧葬自然将继承帝位,秦始皇虽然没有明确写出这一点,但是,每位大臣和每位公子都不会误解秦始皇的这一意图。秦始皇的意图已经非常明确了,他有那么多儿子,独独选长子回京主持丧葬,为什么呢?当然是想让扶苏继位。可是,这封诏书是由秦始皇口授赵高书写,又没有发出,还留在赵高手里,百官之中唯有丞相李斯一人知道,公子之中唯有胡亥一人知道,身边人唯有赵高知道,地点又是在巡游途中的沙丘。朝中的大臣们(如右丞相冯去疾)不知道,都城中的诸公子不知道,秦始皇身边的重臣蒙毅不知道,长城军团的主帅蒙恬不知道,这个知情者范围太小了,所以扶苏、蒙恬、蒙毅等重要人物都无法参与,命运就掌握在胡亥、赵高、李斯三人手中。秦始皇的玉玺在赵高手上,只要知道内情的赵高、李斯、胡亥三人联手,就可以篡改秦始皇的遗诏,就能够改变秦始皇的生前愿望,实施大秦帝国最高权力的移交。尽管赵高手下个别宦官已知道秦始皇之死,但是他们未必知道诏书内容,即使知道诏书内容也绝对不敢泄露半个字。所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政治漏洞!而发现这个漏洞的人一定是一个政治上很敏感的人,这个人是谁呢?

'画外音' 两千多年过去了,没有人能弄清秦始皇诏书“未授使者”的真实原因了,只能怪秦始皇没有汉武帝那样的韬略。秦始皇太自信了,自信自己的权威在死后还能光茫万丈,自信虎老余威在,然而就在他一直高傲地仰视天空的时候,已经有人开始在他脚下挖坑了,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又是如何挖坑的呢?

赵高是首先发现这个问题的人。然而赵高是谁呢?他怎么能够代拟诏书,存放诏书,并在秦始皇身边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事的机要职务呢?司马迁在《史记》中没有为赵高列传,是司马迁鄙视这个人物,还是赵高不足以入列传?不得而知。但是从《秦始皇本纪》的《蒙恬列传》和《李斯列传》的记载中,却散见着赵高的生平行事,赵高卑污的一生还是比较清晰的。《蒙恬列传》中说:“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世世卑贱。”赵高是赵国王室的远亲,究竟是什么样的远亲?因为什么原因,什么时候来的秦国?史书没有记载,已经无法准确得知。有人说他的祖上是作为人质来秦国,后来留在了秦国,但是,这仅仅是猜测而已。赵高的母亲是犯人,受过刑,地位低下。刑满获释之后便留在“隐官”干活(《史记·蒙恬列传》的原文是“隐宫”,但先秦史研究名家马非百认为“隐宫”是“隐官”之误)。赵高兄弟数人都出生在“隐官”。“隐官”就是一个安置刑满释放人员的作坊。赵高出生在这样一个地方,社会地位当然极低。但是赵高有一大优势,有两手绝活,一大优势是“强力”,即身强力壮,做事勤勤恳恳。两手绝活,一是精通法令,二是擅长书法。我们在《统一制度》一集中讲过,秦始皇用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之时,颁布了三种标准字书,其中一部就是赵高写的《爰历篇》,可见赵高有一笔好字,尤精小篆。赵高的另一绝活是精通法律,秦代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法律,焚书令中就有“以吏为师”之说。赵高的这一绝活在秦代极受重视,正是凭借着“一大优势、两手绝活,”又善于察言观色、逢迎献媚,因而很快就博得了秦始皇和胡亥的赏识和信任,被任用为中车府令,成为秦始皇身边的官员。中车府令官阶不高,但是管理秦始皇的“专列”,地位十分重要(高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史记·李斯列传》)。赵高管皇帝车马,管调兵的符节和皇帝玉玺,是机要官员。但是,赵高只是近臣,并非重臣,不是高官。人皆有贪欲,赵高做了机要官员,当然希望继续“进步”做高官。然而,高官是跟出来的,赵高要做高官必须贴上一位公子,公子都是秦始皇的皇子啊!皇子的身份本身就是一种权力象征。秦始皇有二十多位皇子,选谁呢?而这个被选中的皇子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受喜爱,二是好忽悠,三是傍得上,三者缺一不可。长子扶苏倒是符合第一条,他深得秦始皇信任,信任比喜爱更高一个层次。但是扶苏已经成人,不好忽悠,再说扶苏远在边地,赵高也傍不上啊!胡亥则不同,胡亥是秦始皇儿子中排行第十八的小儿子,深得始皇喜爱。最主要的是胡亥没有扶苏成熟,赵高能够忽悠得了他。而且胡亥在宫中,赵高有机会傍这个政治“大款”。于是赵高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结交了胡亥,并教胡亥学习法律(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史记·李斯列传》)。傍“大款”,找靠山,历来是攫取权力的法宝之一。赵高很聪明,简直是无师自通,他深谙这个道理,并且很早就在胡亥身上下了大工夫,做了大量的功课。所以,一到秦始皇沙丘病故,赵高平日的工作就显现出成绩来了。秦始皇沙丘病故的巨大政治漏洞被赵高发现了,赵高立即想到,必须篡改这封遗诏!赵高为什么要钻这个政治漏洞?为什么一定要冒死篡改这封遗诏?篡改遗诏可不是改文章、改错别字那么简单,那是要灭族的重罪!世事沧桑,皆缘利害,人世间光怪陆离的万象其实都缘于“利害”二字。人要生存,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但是,获得好的生存环境有两种途径:一是正道,二是邪道。赵高的出身不好,他生于隐官,母亲是囚犯,这在当时是一件令人终生耻辱的事。但是,赵高靠“一大优势、两手绝活”当上了秦始皇身边的机要官员,这已经是获得荣华富贵了。不过,欲壑难填,人的贪念永无止境。赵高要篡改遗诏就是废掉秦始皇立皇长子扶苏的意愿,改立一个对自己有利的人当皇帝,这个人当然非胡亥莫属。为了实现这个想法,赵高早就在胡亥的身上下了很大工夫,胡亥如果做了皇帝,赵高将是最大的受益者。胡亥能接受赵高篡改遗诏的想法吗?这取决于两点:一是胡亥是个什么样的人,二是胡亥能够从中得到什么。胡亥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秦始皇非常喜爱的的小儿子。胡亥与赵高的私交甚笃,他的启蒙老师就是赵高。秦始皇在沙丘病故以后,第一个想到改变遗诏的人就是赵高。尽管赵高和胡亥两人平时私交不错,但在关键时刻篡改父皇遗诏,然后杀兄夺位,那么,胡亥能听赵高的吗?

'画外音' 俗话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在秦始皇这只老虎死了以后,赵高是第一个跳出来称霸的猴子,此人工于心计,狡黠奸猾,很早就为自己的未来做了安排,获得了秦始皇父子两代人的信任。在这一关键时刻,如果扶苏继位,自己的好日子很可能就要到头了。但如果是胡亥继位,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那么,赵高将怎样来说服胡亥呢?胡亥会同意吗?

这我们要看赵高是怎样说服胡亥了。胡亥原先并没有篡改秦始皇遗诏自己当皇帝的意图。赵高要实现自己的阴谋,第一步就要过胡亥关。赵高是怎样说服胡亥的呢?我们就来三说胡亥。先是一说胡亥。赵高的阴谋是让胡亥当皇帝,这虽然对胡亥来讲是好事,但是胡亥听说后立即拒绝。胡亥为什么会拒绝呢?主要是儒家思想观念支配了行动。秦始皇要立皇长子扶苏,赵高不怀好意地问胡亥,你大哥要当皇帝了,你却没有一点封赏,你怎么办?这是引诱胡亥不满,然后步步为营。但是胡亥回答得很干脆:“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捐命,不封诸子,何可言者?”这等于说父皇的安排是天经地义之事,并无不妥。明君最了解他的臣下,明父最知晓他的儿子。父皇下世,不封诸子为王,这没什么可说的,言外之意是这本来就是应该的。胡亥的这一套说辞说明两点:一是他遵循了儒家的思想,一切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矩来办;二是胡亥原先并无弑兄篡位的想法。

二说胡亥。人对诱惑的抗拒是有限度的。赵高看出的这个巨大政治漏洞足以改变秦朝历史,实际上它最终也改变了中国历史。赵高怎么可能轻易放过这个大好时机呢?他扣下了秦始皇没有来得及发出的诏书,就是要决心废弃这个诏书,改变秦朝的历史。所以,赵高并没有因为胡亥的第一次反对而停止运作,而是继续对胡亥采取攻心战术:一是向他灌输天下可以改变的想法,二是让他明白为君与为臣的地位差别很大,这两点都有巨大的蛊惑力。知道秦始皇病故和召扶苏回京主持丧事的仅有三个关键人物:胡亥、赵高、李斯。既然秦始皇的诏书没有发出,这条诏命就可以改变,而且制造诏书所需的皇帝玉玺就在赵高手中。换句话说,只要赵高、胡亥、李斯联手,遗诏就完全可以改变。所以,赵高在两个方面大力忽悠胡亥:一是“方今天下之权,存亡在于子与高及丞相耳”,二是“臣人与臣于人,制人与制于人,岂可同日而道哉”。这等于明白无误地告诉胡亥,遗诏可以篡改,当皇帝和当臣子差别太大。人生的决定往往就在于片刻之间对利害的权衡。胡亥听了赵高这番话肯定会动心。但是,胡亥又拒绝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废兄而立弟,是不义也”;二是“不奉父诏而畏死,是不孝也”;三是“能薄而材谫,强因人之功,是不能也”。胡亥认为:“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倾,危社稷,不血食。”意思是,篡改遗诏“天下不服”,不但自身危险,而且会危及国家社稷。这时胡亥的认识还是很清晰的,而这一清晰的认识并没能阻挡住权力的巨大诱惑,大秦帝国的前景也正是向着这个巨大的诱惑发展的。废兄立弟——不义;不奉父诏——不孝;能力不行——不能。胡亥讲的这三不——不义、不孝、不能,这都儒家的一套,再次体现出胡亥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也证明秦始皇“焚诗书、坑术士”并没有废除儒学。胡亥的拒绝没有让赵高退却,赵高仍然坚持不懈地劝说胡亥。为什么呢?因为胡亥的话并未说绝。胡亥当皇帝和当公子对于赵高来说事关重大,如果胡亥当了皇帝,赵高就可以一步步掌控胡亥,大秦帝国的江山就可以一步步变成赵高的江山。而如果是扶苏当了皇帝,不但赵高掌控不了朝纲,恐怕连现有的位置都保不住。扶苏对赵高至少没有多少好印象,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事这两个机要官职肯定做不成了,更遑论掌握朝纲呢,做梦去吧!所以,这两位皇子谁当皇帝对赵高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他不能坐以待毙,必须为自己的权益奋斗。什么叫话未说绝?因为胡亥仅仅是拒绝,并未警告赵高,再说此话必将禀告丞相加以严惩。这一点赵高心知肚明。所以,赵高两次碰壁之后并没有灰心。

于是,赵高第三次游说胡亥。游说一个人成败的关键在于击中对方的软肋。胡亥两次反对都有自己的理由,赵高要说服胡亥必须有针对性地破解胡亥的理由。赵高怎样破解胡亥的理由呢?赵高讲了几个历史故事:一是商汤杀其亡国之君夏桀,周武王杀暴君商纣王,天下人对这两件事并无异议,反而称赞商汤和周武王的所作所为符合道义。二是卫君弑其父,卫国却称赞卫君的盛德,连孔子评论此事时都不认为子弑其父为不孝(高曰:臣闻汤武弑其主,天下称义焉,不为不忠。卫君弑其父,而卫国载其德孔,子著之,不为不孝)。历史最有说服力,赵高并非庸才,他讲的历史故事对胡亥影响重大。两组历史故事一是臣弑君,二是子弑父。以臣弑君“不为不忠”,以子弑父“不为不孝”,弑君弑父都能做,何况杀兄称帝呢?胡亥能听不进去吗?这些堂堂皇皇的历史事件,为其政变蒙上了一层正义的遮羞布,使胡亥不致做贼心虚。将神圣的灵光打在小丑的嘴脸上,借以行其奸,这似乎成了历史上一些奸邪小人遮盖其丑行的常规做法。利害关系往往最能打动人。赵高说了这些还不算,他还从正反两面讲了一番利害,正面讲了两点:一是“大行不小禁”,二是“圣德不辞让”。什么意思?做大事就不要被小节约束,有能力就不要辞让。反过来讲“顾小而忘大,后必有害。狐疑犹豫,后必有悔。断而敢行,鬼神避之,后有成功,愿子遂之。”赵高铁齿铜牙,完全从利害上诱导胡亥,说胡亥是顾小忘大、犹豫不决,最终会为害自己,徒留悔恨。只有断而敢行,才能后有成功。历史有时会玩弄一个恶作剧,让一个平庸可笑的人物去扮演一个英雄的角色。于是,在一个短暂的时期里,善恶、忠奸、美丑一下子都被颠倒,这样的错位甚至成为一个社会或者一个王朝分崩离析的重要原因。赵高为了个人的利益托荫,为了傍上一个能够控制的政治大款,使出了浑身解数,摇唇鼓舌,终于使胡亥败下阵来,于是他同意了赵高篡改遗诏的阴谋。第三次劝说胡亥成功了,这是赵高沙丘政变非常关键的一步,拿下了胡亥,胡亥屈服了,沙丘政变由此拉开了序幕,开始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但是,赵高作为始发难者,胡亥是他的合伙人,但仅有他们两个人的合谋,此事断然难以完成,因为还有一个关键人物——李斯。李斯这个人是万万绕不开的,他是左丞相,手握大权,如果没有李斯的首肯,谁敢篡改秦始皇的遗诏?否则李斯在沙丘即可抓捕赵高。那么,李斯会同意赵高的这一阴谋吗?我们下次再讲。

35:李斯变节

'画外音'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突然病逝在巡游途中。此事一出,一下子让大秦帝国慌了手脚,秦始皇生前没有明确太子之位,没有向臣民公开皇位继承人,那么谁来领导这个庞大而又新生的国家呢?有一个人开始动脑子了,此人就是赵高。上一集讲到赵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