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王立群读史记 秦始皇 > 第27部分(第1页)

第27部分(第1页)

[画外音]齐国是周王朝分封诸侯的时候,最早分封的国家之一。齐国地处今天山东省的东北部,物产丰富,历史悠久,那么这样一个国家,为什么会不战而降呢?我们翻开《史记。齐世家》,从齐国兴衰过程中,也许能找到历史的一丝脉络。齐国的第一任国君,就是周王朝的开国功臣姜太公,齐国还是春秋五霸中第一个称霸的国家。可以说,齐国有着辉煌的历史,然而在战国后期,齐国由于独自灭了宋国,导致五国伐齐,从而元气大伤,曾经的辉煌不再。齐国晚期虽然实力衰落,但也有上千里的土地,数十万雄兵,可是在面临秦国进攻的时候,齐国却没有任何抵抗就投降了,这是为什么呢?

齐国灭亡的原因,概括起来就两条,第一,国策失误;第二,政治腐败。国策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大政方针,如果你国策失误了,那么这个国家的灭亡也是必然的。所以我们将齐国灭亡,就从齐国的国策失误开始讲起。齐国国策的失误,不仅仅体现在齐国的末期,齐国的中期,国策也有失误。齐愍王时代,滥用武力。齐愍王对旁边的宋国一直垂涎三尺,想把宋国灭掉,灭了宋国,就可以大大扩充齐国的国土。齐愍王只顾的灭宋,忘了一条,当时天下的形势,就是齐国和秦国的力量比较强,秦国比齐国稍强一些,秦国是非常想要削弱齐国的。但是削弱齐国,又没有一个办法,所以秦国就派使者怂恿齐国把宋国灭掉。齐国这样干的结果,最后是犯了众怒,这是秦国想让齐国上当。燕国也想让齐国灭宋,因为燕国和齐国有世仇,齐国曾经灭掉燕国,灭了两年,燕国一直想报仇。报仇燕国一国的力量又不足,怎么样联合诸侯呢,得有一件事,把诸侯惹毛了,这件事就是齐国独吞宋国,天下诸侯都不愿意。当时的形势我们讲过,从春秋争霸到战国统一,战国时期有一个基本的心理,所有诸侯国的国君都不希望有一国非常强大。哪一个非常强大了,一定成为其他国家打击的一个对象。我们讲过连横,合纵。合纵不是单单对付秦国的,也可以对付齐国。如果有任何一国足以强大的让其他国家感到受威胁,那么其它国家就可以联手灭掉,或者打败。这个帐齐国没有算,结果灭了宋国以后,秦国不满意,燕国不满意,韩赵魏也不满意,都觉得齐国占的便宜太大了,所以五国联手,把齐国灭了。灭齐以后,其他国家想法简单,割一块地就行了,唯独燕国,把齐国反过来灭了五年,这是齐愍王国策的失误。齐愍王的失误,在于滥用武力,所以应当说,齐国的灭亡,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国策。从齐国的中期到晚期,他的国策出现了一连串的失误。比如说不用武力,不是滥用武力吗,我就不用武力,齐国后期奉行的国策,“事秦谨,与诸侯信”,恭恭敬敬对待秦国,不和秦国打仗,这叫事秦谨。制定这个国策的人叫君王后,是一个女人。她比吕后专政要早得多,她掌握齐国的国政十几年,但是我们很少提到这个人,实际上这个人还是值得一提。我们讲过五国伐齐,齐愍王野心膨胀,单独把宋国灭了,招致其他国家不满,联手攻打齐国。五国伐齐以后,齐愍王被杀,他的儿子逃了,逃到民间,跑到了莒,就是今天山东的莒县,跑到这个地方一个大夫的家里做了一个佣人。这个莒大夫实际上是一个封君,有一个独生女儿,这个独生女儿很有眼力,一眼就看出这个佣人气度不凡,经常偷着给他拿好吃的,最后还以身相许。齐愍王的儿子也够幸运的,这叫公子落难,小姐相救。当时齐国只有两个地方坚守,一个是莒,一个是即墨,其他的都被燕国占了。坚守期间,这些地方的人,就在寻找齐愍王的后代,要把他扶到齐王的王位上。太子知道这个事情,但是不敢亮出自己的身份,怕是人家下的套,但是他一直关注这件事情。后来过了很长时间,发现别人是真心找他,才敢于出现。当然人家要做一番考察,结果他确实是,他就被立为齐愍王之后,齐国的国君了,史书称为齐襄王。齐襄王继位,就把莒大夫家的这位小姐立为王后,这个王后就是大名鼎鼎的君王后。君王后给齐襄王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我们一开始说的,不战而降的齐王建。虽然她身为王后,但是她的父亲不认她这个女儿,说他的女儿不经过媒人,私订终身,玷污了自家的门风,还是很顽固的。但是君王后对自己的爹妈都很孝顺,首先是个有慧眼的人,第二,她是个孝女。在莒地生活了五年,然后田单用火牛阵大败燕军,齐国复国。

[画外音]田单是齐王的远方亲戚,在燕军进攻即墨时,被推举为首领。他挑选出一千多头牛,在牛角上绑上锋利的尖刀,用火点着牛尾巴,趁着夜色把牛赶向燕军。利用火牛之威,大败燕军。然后田单又接连收复被燕国占领的城池,使齐国最终复国。这场战争的胜利,使齐国又存在了六十多年。六十多年后,秦国灭掉齐国,最终统一了中国。在田单大败燕军的时候,齐国的太子,也就是继位的齐襄王,重新掌管了齐国,齐国仍然是战国七雄之一。

这样,齐襄王就把他的国都又移到临淄,但是齐襄王并不是一个长寿的人,只做了19年国君就死了。死了以后,他的儿子田建继位,大权掌握在他的母后手里,这就是君王后。君王后这个人,对秦国一直奉行“事秦”的国策,不和秦国对抗。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长平之战,赵国缺乏军粮,向齐国求救,君王后下令不给,不掺和秦赵之间的事。赵国没有军粮,最后兵败,损失了45万主力,从此一落千丈,而这个决定,就是君王后做出来的。

君王后死后,齐王建一直奉行对秦国友好的政策,这个政策恰恰和秦国远交的“交”相吻合。这样齐王田建在位,可以说前43年没有遇到危机。到第44年,王贲率领大军来了,而且派了一个使者,他一相信,最后就饿死了。所以这个齐王田建,在国策上犯了一个大错误。齐王田建的糊涂,我们还可以举几个例子。曾经有一次,齐王建准备到秦国去朝拜秦王,这是一件很丢人的事,结果被手下的一个人拦住了。他说大王不要走,你想想我们拥立你为齐王,是为你当王才拥立的,还是为了国家才拥立的?齐王建说,当然是为了国家。既然是为了国家,你怎么能抛弃国家到秦国去呢?这样,齐王建才没有去。这件事被另一个官员知道了,这个官员就以为齐王改变国策了,他亲自去见齐王建,提了两条建议。第一,我们齐国还有几十万军队,五国虽然灭了,但是三晋亡国以后,不愿意亡国的官员都到了齐国,有几百人。楚国亡了,楚国的官员到了齐国,也有几百人。如果大王给三晋的官员十万人,给楚国的官员十万人,让他们各自回去开展复国运动,这下子秦国的兵力就分散了,我们齐国就不至于亡国。虽然有一些夸大之词,但总的来说,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救国方针,但齐王建听不进去,不予采纳,还是奉行不得罪秦国的国策。那么齐王田建奉行这个国策,到底是为什么呢?理由有三条,这个理由行得通行不通是一回事,这三条是,第一,不愿得罪秦国,因为齐国是秦国远交近攻的受益者,齐国和秦国不交界,就不会直接受到秦国的军事打击,这样一来,就愿意和秦国保持友好,保持自己短暂的和平,就不去帮助其他国家,主要是不帮助三晋。韩赵魏直接靠着秦国,属于秦国近攻的对象,齐国属于远交的国家。范睢向秦昭襄王提出远交近攻的战略,这个策略,让三晋深受其害,让齐国得到短暂的和平。但是三晋亡国,齐国的亡国也就快了。这个国策是有巨大代价的,但是这个代价齐国并没有看清。第二个原因就是金钱战,秦国用金钱收买了齐国最重要的,有权力的大臣宰相后胜。权臣被收买,所以误导了齐王。第三个原因就是五国伐齐,对齐王田建有巨大的影响。五国伐齐中间,就包括韩赵魏,所以齐国从此对韩赵魏是有看法的。不是联手灭我吗?现在你们受到秦国的攻击,我也不管。但是他忘了唇亡齿寒的道理,这个所谓的教训,也误导了他。齐王田建一直执行这个错误的国策,最后愚蠢到交出自己的国家,把自己饿死了。所以我们觉得,齐国的失败,首先是国策的失败。从齐国中期到晚期,他的国策出现一连串的错误,这就给了秦国足够的理由。所以秦国灭齐,是齐国自身衰弱和犯错误导致的,这是齐国灭亡的第一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个原因,政治腐败。君王后执政15年,死了,临死的时候,给田建说了一句话,说大臣中间有一个值得重用的。田建是个窝囊废,听说有一个可以重用的,赶快说,我拿笔记下来。等他拿出纸笔,叫君王后说,君王后说我忘了。这个事儿史书记载就是这个样子,但是我不相信君王后忘了。君王后能识别齐襄王流落到民间作了佣人,直到人家气度不凡,将来有作为,你说她能看不出来大臣中间谁可以用吗?那为什么最后不说,我说一个事实,君王后死了以后,齐王田建名义上是国君,但没有能力掌管国政,齐国的国政落到君王后的弟弟,后胜的手里。我的看法是,君王后已经看出她死后,后胜要掌管国政,也知道齐国的大臣哪一个可堪大用。她本来想说,但是说的结果会导致齐王建倚重大臣,而她的弟弟则失去权力,所以她欲言又止。后胜是一个极其贪婪的人,后胜是齐王建的舅舅,又是宰相,有很大的权力,非常富有,他还贪婪。秦王赢政要的就是他的贪婪,所以秦国打了一张牌,就是金钱牌,给后胜送了大量的金钱,不但对后胜行贿,而且对他手下的门客也行贿。结果后胜和他的门客整天给齐王田建灌输一个思想,不要跟秦国打,不要帮助其他国家。秦国这一手划得来,秦国灭六国是两手,一手是武力,另一手就是金钱。我们讲战国史,讲每一个国家的变法图强。秦国,商鞅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魏国,李愧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赵国,胡服骑射,唯独齐国没有变法图强。齐国有名将,比如孙膑,有名相,也有名君,但是齐国就是没有变法图强。为什么?齐国占尽天时地利,国土面积大,最早分封,也没有像韩赵魏那样受到严重的生存竞争。所有这些国家,变法的根本原因,都是生存的艰难。齐国本来首封之君是姜太公,就是有名的功臣。齐国的国土又非常好,所以齐国就不知道变法,没有生存危机,所以没有变法的迫切要求,这是齐国政治腐败的很重要原因。齐国就没有秦国那样用军功爵制保障为国立功的人,所以谁还会为齐国作战?这样一来,齐国政治的腐败,就一天天积累下来。国策的失误,和政治的腐败,两方面的因素,最终导致了齐国的亡国。所以齐国的亡国,在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中间,是一个经典的战例。《孙子兵法》说过一句话,“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通过战斗,派一个使者一说就投降了,这是最高明的战争,齐国的灭亡,正好印证了这句话。而这句话就是齐国人写的,这真是个绝妙的讽刺。齐国亡国的时候,还有上千里的土地,数十万雄兵,没有打,投降了。齐国的灭亡,造就了千古一帝秦始皇。公元前221年,最后一个灭掉齐国,统一中国。我们用了12集介绍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经过,而历史记载这个过程,加起来不到500字,非常简单,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战争。如果仅看最后亡国的那一点,非常简单。所以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概括秦始皇统一中国,势如破竹那么秦始皇统一天下,为什么如此简单呢?请大家继续关注,谢谢。

25:股肱之臣

[画外音]公元前221年,随着齐国不战而降,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全部结束,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六国灭亡的时间和顺序。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8年灭赵,公元前225年灭魏,公元前223年灭楚,公元前222年灭燕,公元前221年灭齐。仅仅十个春秋,秦王嬴政就为历时两个半世纪之久的战国时代画上了句号。这十年之中,秦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风卷残云般统领了中华大地。秦军的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为什么秦国的统一事业如此顺利?秦王赢政凭借什么完成统一大业呢?

我们用了12集讲了秦王赢政统一六国的过程,说起来很简单。我们曾经概括了四个字,叫势如破竹。那么赢政为什么能用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这个伟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手下有一批非常能干的文臣武将。赢政身边的武将,首推王翦,王贲父子二人,这两个人在灭六国的过程中作用极大。王翦是频阳东乡人,就是今天陕西铜川,他就是秦国人。赢政十八年,也就是公元前229年,到公元前228年,在灭了韩国以后,赢政命令王翦灭赵。王翦灭赵用了一年多时间,就灭掉了秦国在六国中间最强劲的对手。第二年,赢政二十年,发生了一个突发性事件,就是荆轲刺秦。事件发生以后,赢政非常生气,就命令王翦攻燕。王翦带领大军击败了燕军的主力,他没有把燕国完全灭掉,但是把燕军的主力完全击溃了。赢政二十一年,王翦的儿子王贲,奉命攻打燕国都城蓟,就是现在的北京。王贲把燕国的都城占了,燕国最后一个国君燕王喜逃往辽东,燕国是被王翦,王贲父子两个共同击败的。赢政二十二年,王贲奉命灭魏,我们讲过,这一仗很简单,水淹大梁,三个月灭魏。

[画外音]王翦是赢政最为倚重的将领,在灭六国的过程中立下不朽战功。但是我们不能排除赢政身上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同样在王翦身上,赢政也失去过一次灭楚的绝好时机。这和一个叫李信的人有关。

李信和我们讲过的汉武帝时期,一个名将李广有关,李信是李广的先祖,李信冒尖的原因是,燕王不是逃到辽东了吗,李信就带领军队,追杀太子丹,带领几千人追杀。燕王喜没有办法,为了保全自己,把自己的儿子太子丹诱杀了。他想用太子丹的人头献给赢政,保住自己的地位。这个做法我们现在看来肯定要失败的,这说明燕王喜毫无政治眼光。但是李信因为这件事得到赢政的赏识,赢政认为他率领几千军队,敢深入敌后去追燕王,所以很喜欢李信。李信当时只有二十多岁,他就问李信,说如果让你带兵灭楚,需要多少军队。李信说二十万足够。赢政很高兴,转过脸问老将王翦,说如果你去灭楚,需要多少军队。王翦说非六十万不可。六十万是秦国全部军队的总和,赢政一听就笑了,说王将军老了,打仗都显得胆怯了。然后任命李信带领二十万军队,同时派了一个副手叫蒙武。两个人到了楚地,李信和蒙武分兵击楚,打得很顺。李信打了胜仗以后,就像带兵东进,东进以后想和蒙武会合。会合的地点就在今天安徽的亳州。亳州是曹操的故乡,华佗的故乡,想在那里会合然后进攻寿春。就在李信带领军队向安徽东进的时候,李信没有料到,楚国其实是用了一计,它并没有用全部兵力去和李信拼,楚军的主力悄悄地跟在李信后面,李信不知道。李信的军队向安徽移动,楚军的大部队就跟着李信的军队,跟上以后,立即发动进攻。李信的部队措手不及,楚军打赢以后,没有停,连打了三天三夜,李信的部队被全部击溃,两个军营被攻占,七个都尉被杀,全军大败落荒而逃。这是秦王嬴政在统一战争中唯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