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王立群读史记 秦始皇 > 第12部分(第1页)

第12部分(第1页)

四肢斩断。结果接二连三,有人来说情,先后来了27个人,赢政也杀了27个人。这时候,第28个人来了,这个人就是茅焦。茅焦一说求见秦王,赢政就说了,已经死了27个了,问他怎么想。茅焦说,我听说天上有28宿,现在才死了27个,我来凑够28个,就这么来了。赢政一听,这是公开顶撞我,所以赢政就抱着一把剑,把那个剑往那儿一插,抱着剑来召见茅焦。茅焦见了秦王以后就说,你作为秦王,车裂义父,杀死两弟,软禁母后,比历史上亡国的夏桀,商纣王还要厉害。你这样做的结果,就使天下的人不敢再到秦国来帮助你统一天下,我的话说完了,我下面受刑。茅焦当场把衣服一脱,就下去准备挨刀。这话一说完,秦始皇一听,马上脸就放下来了,亲自走下台阶,拉着茅焦的手,说先生说的对,把衣服捡起来,帮茅焦穿上。不但没有杀茅焦,而且还立刻提拔茅焦做上卿。那么为什么不杀他呢?茅焦有一句话很厉害,点到秦始皇的心窝里去了。他说你软禁母后,最大的一个危害,就是让天下人知道你是个不孝之君,妨碍你统一天下。这一点击中了秦王赢政的要害,赢政最害怕的,最担心的就是处理这件事情给统一天下带来障碍。所以赢政礼遇地接待了茅焦。这下子,被软禁的赵姬就被放了回来。赵姬虽然回来了,但是代价十分惨重,往日的威风荡然无存,往日的欢乐一去不返,十年以后,也就是秦始皇十九年,40岁左右的赵姬,在咸阳宫中郁郁寡欢地病死了。

画外音:秦王嬴政为了他的统一大业,最终把母后赵姬放了出来,但是当年那个,从邯郸倡女一跃而升为王后,并且深刻影响秦国政局的女子,从此便郁郁寡欢,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秦王赢政幼冲之年,赵姬是法定的最高权力掌握者,拥有决策权,包括相国作的决定都可以否决。就是她本身,按照法律规定拥有权力,这是第一点。第二,生活放荡。赵姬很不检点,作为她来说的话呢,有可理解的一面,30岁左右的一个王后,寡居的话确实有点困难。但毕竟她是王太后,如果不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加以约束,对整个国家天下的影响非常坏,而赵姬先想得到的是吕不韦,后来想得到的是嫪毐,所以这个人生活上是有问题的。第三,不懂政治,按照当时的制度规定,她可以拥有男宠,并不犯法,但是不能给男宠权力。如果你把国家大政交给嫪毐处理,这就显得过了。赵姬应当保持一种低调的生活,不能让男宠成为一种政治集团,赵姬对这一点完全不懂,她自恃自己是太后,为所欲为,让她的男宠既富且贵,让嫪毐专擅朝政,这是赵姬人生的一大败笔。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嫪毐的野心就越来越大,欲壑难填,甚至发展到想让自己和王太后的儿子将来做秦王。不但是乱了朝政,也扰乱了秦国国君的继承制,这时赵姬很糊涂的地方。第四,赵姬作为一个女人来说,是不幸的。中国古代后宫的嫔妃,大致上是两类,一类是极力想挤进权力的中心,做一个权力中心的人物,像吕后,武则天都是这样的人。另一类,不想进政治圈里去,不想做政治权利中心的人物,但是不自觉地被卷进权力中心。赵姬就是被卷进去的一个人。她是被动的卷进秦朝宫廷权利斗争当中。本来秦王赢政继位以后,嫪毐集团,吕不韦集团都是他执政的障碍,和赵姬无关。结果赵姬很被动地卷进去了。所以赵姬这个人,对吕不韦来说,是一个政治投资的筹码;对子楚,也就是异人,是一个发泄私欲的工具;对赢政来说,是一个表现孝心的道具;对嫪毐来说,是攫取权力的一个阶梯。赵姬的一生始终是秦国政坛上的一个棋子,主动权不在她的手里,别人不断的拿着她下政治棋,做政治赌注。所以赵姬尽管有她的毛病,比如说生活放荡,但是赵姬,作为一个女人来说,是不幸的。她先是吕不韦的爱妾,然后被当做礼品,送给了异人,送给异人以后在赵国过的是一种逃亡生活,好不容易回来了,她丈夫继位了,三年后她丈夫又死了,她又寡居,寡居以后找了两个,先找吕不韦吕不韦金蝉脱壳跑了,再找嫪毐,嫪毐被杀她被软禁。所以有些史学界对赵姬的评价过低,其实这个人也是一个很不幸的人。当然,赵姬之乱不但影响了嫪毐,还牵涉到了吕不韦,他为什么会被牵涉到赵姬之乱中呢?我们下次再讲,谢谢大家。

10:吕不韦之死

[画外音]上一集讲到,秦王赢政以果敢的态度处理了嫪毐集团的叛乱。嫪毐事件第一次展示了秦王嬴政这位年轻君王处理问题的魄力。然而嫪毐事件也改变了另一个人的命运,他就是吕不韦。公元前253年,辅佐了秦国两代国君的吕不韦在自己的食邑河南洛阳饮鸩自杀。这位以经商起家,以政治投机为手段而走上秦国相国之位的吕不韦为什么要自杀?嫪毐事件与吕不韦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还是从秦王赢政的加冠礼开始讲起,因为吕不韦的自杀,爆发点就是嫪毐事件。秦王赢政举行加冠礼后,嫪毐就发动叛乱,赢政就迅速调兵镇压了叛乱。在镇压叛乱的过程中,嫪毐被活捉了,在审讯嫪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牵连出吕不韦。有两条,吕不韦都逃不掉,第一,嫪毐是吕不韦的门客,是吕不韦到处找找来的猛男;第二,嫪毐进宫,是吕不韦一系列成功运作的结果,否则赵姬怎么会知道嫪毐,他怎么会进得去,全是吕不韦运作。所以,嫪毐事件,嫪毐要是被杀死了,可能会好一点。结果嫪毐被活捉了,一审讯,嫪毐全招供了,吕不韦很自然就被牵连进去了。但是我们要注意这个时间,秦王赢政处理嫪毐这件事,是秦王赢政九年的四月嫪毐叛乱,九月才对嫪毐车裂,灭三族,门客全部流放,但是当时并没有处理吕不韦,而是拖到秦王赢政十年的十月,秦王赢政下令免去吕不韦相国的职务,让吕不韦回到洛阳的食邑。所以处理吕不韦的时间和处理嫪毐事件相错了13个月,这个时间拖得够长了。其实在秦王赢政处理嫪毐的时候,他已经完全知道吕不韦在中间起什么作用,但是他没有处理。为什么拖这么长时间,赢政在处理嫪毐事件和赵姬时表现得非常果断,手腕非常强硬,为什么对吕不韦这么仁慈,拖了一年多才处理?《史记》的记载有两个原因:一是吕不韦辅佐先王有功,他辅佐子楚当上了国君,这是很大的一个功劳。再一个,有很多人为吕不韦求情。两个原因之下,史书记载:“王不忍致法”,就是赢政不愿意对吕不韦执行刑罚,所以这个事就被拖下来了。可见赢政在处理嫪毐和吕不韦的时候是有区别的,区别的是政策,对吕不韦采取的是冷处理,并没有急于去处理他。

那么吕不韦为什么会突然中间死掉呢?按说事情处理完了,吕不韦也回到了自己的食邑,嫪毐案算是结了,为什么又会自杀呢?事情是这样的。吕不韦的案子结束以后,史书记载,吕不韦回到洛阳,“岁余,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就是六国的使者络绎不绝的来到洛阳,请吕不韦到六国去做官。这件事在当时是个很普遍的现象,秦国的丞相卸任以后,经常被聘到六国去做高官。所以吕不韦下台以后,六国的使者也来请他,这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却引起了秦王赢政的担忧。赢政担心,史书记载四个字,“恐其为变”,就是害怕、担心吕不韦会暴乱,会发生叛乱。赢政的担心出于这么两点考虑,一是吕不韦有才,二是吕不韦有声望。他在秦国做丞相12年既有才能又有声望,所以嬴政有担心。所以赢政就给吕不韦写了一封信,措词很严厉,说你有什么样的功劳,秦国封给你河南10万人作为你的食邑,你和我们秦有什么样的血缘关系,我竟然叫你仲父。从今天开始,你和你的全家都迁到蜀地去。前两句是责难,后一句是迁徙令。所以秦王赢政对吕不韦的处理,首先是免官,第二步是流放。吕不韦看了这封信以后,饮鸩自杀。鸩是一种毒酒,喝毒酒自杀了。那么吕不韦本来看到的是一个迁徙令,这封信不是叫他自杀的,为什么自杀了呢?《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是吕不韦心里感到恐惧,害怕秦王一步一步地紧逼,先免相,再迁徙,最后再赐死,他担心。我觉得还应该补充一点,就是吕不韦的自尊,吕不韦尽管是一个商人转型为政治家,但是他也有自尊,你现在逼着我迁徙,那么我不能等到你下令让我死的时候我再死啊,我估计到你将来可能给我赐死令的话,不等你的赐死令下,我就首先自裁,这就是吕不韦自杀的明因,写在纸面上的原因,史书记载的。但是我觉得吕不韦的死,绝不仅仅因为这两条,一是担心,二是自尊,吕不韦之死的背后还有一个深层的背景。

(画外音):吕不韦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虽然以经商起家,但却以政治投机开始了他的不平凡生涯,然而面对秦王嬴政的责问,吕不韦服毒自杀,这多少让人有些疑惑,吕不韦被秦王嬴政尊称为“仲父”,他几乎可以不受任何制约地在秦国发号施令,一言九鼎,权倾朝野。为什么会看到秦王嬴政地责难信,就一下子被击垮了呢?背后还有什么更深的背景吗?

我觉得要讲清楚这个背景,要从吕不韦的门客讲起。吕不韦手下门客很多,史书记载,有三千人,嫪毐手下的门客是一千人左右。吕不韦养这么多门客,其实是两个原因,一是吕不韦想在门客中间选拔人才。吕不韦的门客中间确实是人才济济,其中出现了一个我们后面要讲的李斯,原来就是吕不韦的门客。第二个原因,吕不韦觉得秦国这么强大,竟然没有一个人有那么多门客,心里很不服气。因为这个时期,战国后期,出现了著名的四公子: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和齐国的孟尝君。这些人下面都有几千门客,吕不韦觉得秦国这么强大,如果没有那么多门客,和四公子比起来太掉价,所以吕不韦盛养门客,就是这两个原因。吕不韦手下三千门客,为吕不韦做些什么事儿呢?第一,著书立说。吕不韦手下的门客为吕不韦编著了一个很有名的书叫《吕氏春秋》。吕不韦的《吕氏春秋》总结了先秦诸子的精华,吸收了各家的优点,然后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吕氏春秋》修好以后,吕不韦曾经把它挂在都城咸阳的城门上,说谁能够改动一个字,赏千金。这件事让我们想起来当年商鞅说把木头搬一搬就赏重金。其实吕不韦说的改动一个字赏千金,按照今天的说法这叫炒作,而且是自我炒作。因为当时没有其他东西炒,没有网络,没有媒体,就挂在城门上炒。我们都知道,写书的人,任何一个作家都知道,自己写的书,不可能一个字都不能改,书都是能改的,他说你改一个字,我就赏千金,只能说明两点,第一,自信;第二,权势。换一个人,写一本书往那儿一挂,说改一个字,赏千金。人家看是一般人写的,别说改一个字,把书整个拿下来烧了看你怎么办。一是自信,二是权势,所以他敢那么张扬地说谁改一个字,我就赏他千金。

这是吕不韦的门客给他办的第一件事——写《吕氏春秋》,第二件事,他养这么门客,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储备人才,所以吕不韦的门客是一个巨大的人才库,也可以说是秦王朝一个巨大的人才库。吕不韦是想为秦国储备人才,但是秦王赢政怎么看待,他会觉得这是在储备人才吗?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看秦王赢政的真实看法。吕不韦在秦王赢政十二年自杀,本来他生前是相国,死后应当举行国葬,但是因为他是自杀,不举行国葬,是吕不韦的门客把吕不韦埋了,埋到洛阳的邙山,这个葬法当时叫窃葬。所谓窃葬,就是按照老百姓的那种葬仪把吕不韦安葬了。这件事被赢政知道了,赢政专门下了一个诏书,就是为吕不韦的门客窃葬吕不韦这件事下了一个诏书,做了一个严格的规定,凡是吕不韦的门客,无论参加吊丧仪式与否,一律流放。如果参加吊丧的门客,有韩赵魏这三国的人,把他们驱逐出境,开始驱逐六国的人了。如果是秦国的人,俸禄在600石以上,不但流放,而且夺爵,把爵位免了,500石以下,只流放,不夺爵。但是所有门客一律流放,你看看秦王赢政对吕不韦三千门客的处理。我们可以看出来,秦王赢政并不领情,并不认为吕不韦的门客就是他的将来的人才库,是他的智囊团,反倒对他们采取打击的手段。这说明赢政把吕不韦的门客看作是自己政治上的一股敌对势力,是威胁自己政权的一股势力,他才会做出这样的严厉处罚。我们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上看到的另一种记载,说吕不韦因为六国的使者来请吕不韦,所以赢政担心,实际上,这件事绝不会这么简单,秦王对吕不韦是怀有深深的戒心的,不但戒备吕不韦其人,而且戒备吕不韦手下的三千门客,这个戒心很深。那么赢政为什么要戒备吕不韦呢?

(画外音):吕不韦收养门客三千人,从秦国发展的角度来说,吕不韦的确是在为秦国储备人才、选拔人才,并且吕不韦还组织人为秦王嬴政编纂了一部帝王教科书《吕氏春秋》,但吕不韦所做的这些,丝毫没有影响秦王嬴政对他的戒心,那么嬴政为什么要戒备吕不为呢?

只有一个理由,吕不韦的权力太大了。吕不韦在庄襄王时期,作了三年丞相,在秦王赢政时期,作了九年相国,前后做了12年丞相。他这个丞相的权力,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来自职务,另一个,吕不韦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吕不韦是太后赵姬的前夫,赢政小的时候,他和赵姬还有过一段私密关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赵姬还会给吕不韦一些特殊授权,所以吕不韦的权力可以说相当之大,这个巨大的权力是赢政非常担心的。除了权力之外,吕不韦还有多项军功。秦国从商鞅变法以来,非常重视每一个人的军功,吕不韦在掌权期间,继续执行统一中国的既定方针,不断对六国用兵,而且是节节胜利。特别在秦王赢政五年的时候,吕不韦派兵打了个大胜仗,这个胜仗是在魏国打的,他在魏国的地盘上,夺取了几十座城池,建立了一个郡,叫东郡。这个东郡实际上就是现在山东这一带,可以说,东郡的建立让秦国的国界和东方的齐国接壤了。本来和秦国接壤的只有韩国和魏国,东郡建立意义非常重大,让齐国感到了秦国直接的威胁。而且东郡的建立把六国南北隔断了,六国要想南北再合纵,变得非常困难,所以吕不韦有很多军功。这个军功具有双面性,一是吕不韦的政绩,另一方面又是吕不韦的权力基础。第三,吕不韦在他执政的12年期间,建立了庞大的政治集团,有一股巨大的政治势力,他是秦国两大政治集团之一。第四,吕不韦在政治上,也有他的失误。我们前面讲吕不韦非常了不得,他从一个商人看中异人,认为异人奇货可居,然后通过运作让异人成为安国君的嫡子,后来又继位,然后又辅佐赢政,吕不韦的所有运作都很成功。但是吕不韦在他的后期犯了错误,主要是这么几点:一是客观上形成了嫪毐集团,嫪毐集团的出现和吕不韦有直接的关系。吕不韦发现了嫪毐,又设计献了嫪毐,嫪毐又得到了太后的高度宠信,赵姬又那么糊涂,不但让嫪毐富贵,而且还给他权力。嫪毐后来专擅秦国的国政,成为和吕不韦对抗的一个大集团,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