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金丝鸳鸯坠 > 第14部分(第1页)

第14部分(第1页)

青衣帮众齐道:“帮主体安!廖大侠真是英雄了得!”

胡宜秋道:“雄哥好险呀,我一直替你捏着一把汗。”

廖展雄笑道:“我不是好好的么?”

王松波道“这位侠士是谁?”

廖展雄道:“是在下表弟胡宜秋。”

王松波道:“久仰!久仰!胡兄与廖大侠均是当代英雄,老朽钦佩之至。”

廖展雄道:“金蟾阵之破,非在下之能,实是有一位高人在暗中相助,诸位稍候,待我将金蟾道人提来。”飞身入林,顷刻提了一具尸休出来,抛于地上。

众人注视那具身穿道袍的尸体,喉咙上插着一支铁镖,穿颈而透出后项,皆赞叹道:“好重的手法,内力不可测也!”

借着淡淡的星月之光,王松波认出那尸体的面孔,说道:“这正是金蟾道人。”

副帮主道:“我青衣帮与衡山派并无过节,帮主何至受困金蟾阵?”

王松波叹了一口气,道:“此事说来话长,此番约诸位来,正是为着此事。”

王松波舔了舔嘴唇,道:“我先祖王孟春,原是本朝建文皇帝的内廷卫士。‘靖难’之役,燕王以叔代侄,攻破南京,建文皇帝逊国,蒙尘出走,远遁云南,先祖与另一个内廷卫士许涣之,同为建文皇帝的近身护卫。

“建文皇帝所以远去云南,实欲借沐国公之力,希图复国。这沐国公的父亲沐英,乃是太祖洪武皇帝的义子,大明开国功臣,领兵平定云南后,即奉旨留镇。按辈份沐国公是建文皇帝的义兄,建文皇帝找沐国公借兵,实是仰仗当年洪武皇帝有恩于其父。

“哪知沐国公婉言拒绝,不肯借兵。沐国公道:‘天下乃太祖之天下也,今陛下为太祖子,昔陛下为太祖孙,均可继统为帝。昔陛下已然蒙尘,国不可一日无主,今陛下主统大明社稷,亦是顺理成章之事。微臣既已奉今陛下永乐年号,岂能朝行暮改?愿陛下自重!’建文皇帝无奈,于是隐姓埋名,在云南某寺削发为僧,自号应文。

“建文皇帝出走之时,将内宫奇珍异宝藏于南京某地,随身只带了些金银之类的财宝。现建文皇帝既削发为僧,带许多金银,多有不便,除留下少些银子使用外,其余财宝,命先祖与许公在省城昆明附近择地埋藏。先祖与许公商量,有朝一日建文皇帝起兵复国,这些财宝是要派用场的,但怕到时忘了藏宝之所,故此绘下了两幅图画,标明有藏宝方位,各执一图,以便日后查用。

“不久建文皇帝失踪,有人说在云南某地,有人说已南走缅甸,又传闻已远走西洋,终不知其所。据说永乐皇帝遣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就带着寻找建文皇帝的秘密使命。

“先祖与许公怕遭朝廷追捕,是以潜居乡野,觅业成家,静候建文消息。但是年复一年,消息杳然。先祖与许公临终时,将藏宝图分别传给了长子,遗言道:‘财宝不得擅自取用。藏宝图只传诸子中一人,并打听建文子孙下落,以便归还财宝。’这藏宝图传至老朽,已历六世。老朽不知许公后代的所在,但自己却是加倍小心,不敢露一丝儿风声,以免招惹祸殃。

“老朽年逾花甲,行将入木,却无子嗣,藏宝图势将失传,故此‘飞箭传书’,招集副帮主及各堂堂主、香主,共推继任帮主,以便暗中传予藏宝图。不知金蟾妖道从何处获悉,以至拦路相截,困老朽于金蟾阵中,强行索取藏宝图,若非廖大侠出手相救,老朽毙命事小,藏宝图必将落入歹人之手,那时老朽有何脸面见列祖于九泉之下!”

众人静听于侧,无不惊异。廖展雄从怀内掏出那个油纸小包,双手奉上,道:“老前辈身负重任,在下愧不敢当,现藏宝图完好无缺,望老前辈查收。”

王松波道:“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岂能反悔!廖大侠救老朽于危难之中,使藏宝图得归其所,老朽欣慰之极。廖大侠何出此言?”

廖展雄道:“老前辈虽无子嗣,原意是要继任帮主收匿藏宝图的,慌忙之际,在下不能细审缘由,故替老前辈暂时保存,现下理当奉还。”

王松波笑道:“事隔一百余年,建文皇帝之事已属缥缈,老朽列祖非廖大侠之列祖,廖大侠不必守其遗言,尽可取财宝为己有。”

廖展雄道:“既然老前辈以为不必再守遗言,可径自取出财宝,作为贵帮公产,供帮众使用,不亦美乎?”

王松波怒道:“老朽一生守信于人,廖大侠欲陷老朽为不信之徒么?”

二人推让之际,林中突然传来宏亮而严厉的声音:“孺子无知!恭敬不如从命,还不快谢过王帮主,收下藏宝图。戚继光军中缺饷,怎能平倭?速速持图取出财宝,奉献军前勿误!”

廖展雄猛省此言非谬。在仙槎客店时,他曾听文秉才说及,因徐公公克扣军饷,戚家军只能半饱;还是渐闽父老供献家私,前方将士才得以勉强充腹。现取建文财宝奉献于抗倭军前,其理属当然,何愧之有?遂向林中拜道:“多谢高人指教,在下明白了。”复转向王松波拜道:“在下替戚将军谢王帮主捐宝之德。”

王松波呵呵大笑道:“高人高瞻远瞩,胜我野鄙之辈多矣!快哉,快哉!请高人显形,让我等一睹尊容!”林中沉静,万籁无声。

第七章 侠闹徐府(上)

江西景德镇以瓷器精美闻名天下,来往之人自多是贩卖瓷器的商贾。文秉才依胡宜秋之言,着一身豪华衣衫,涂上易容膏,扮成三十多岁的瓷器商模样,从仙槎尾追倭目乌南国至景德镇。

文秉才寻遍了景德镇的内内外外,大小瓷店瓷窑,均没有发现乌南国的踪影,甚是失望,心道:莫非那厮已离开景德镇了么?

这日午后,文秉才从客店出来,无精打采地在大街上走着。他信步走去,游视街道两侧,眼前依然是琳琅满目的瓷器。他走至一个十字街口,忽的心头一喜:当真是苍天不负有心人,但见乌南国正从一家“怡春院”出来,在一名小厮的陪同下,向东拐去。

文秉才怕丢了目标,三步两步跟上去。追了十几个店面,见乌南国进了一家一排五间门面的“达兴泰”瓷店。他便在达兴泰瓷店对面的一个酒楼坐下,要了几样酒菜,与店伙搭讪起来。

文秉才道:“老表,对面那达兴泰字号倒也富豪,不知骨子里怎样?”

那店伙道:“客官好眼力,想也是吃瓷器这碗饭的。这达兴泰是景德镇数一数二的字号,下有三个瓷窑,是做整批大生意的。它瓷窑内烧出来的瓷器,精美细腻,在闽粤有坐桩客户,再转往西洋诸国,可赚大钱。”

文秉才道:“适才进去的那个阔老,料也是洽谈生意的。”

店伙道:“那阔老是福建来的,至此已有好几天了,听说与达兴泰谈了一桩大买卖,只是交货时间尚未谈妥。达兴泰的管家刚才来小店,定了一桌上等酒席,说是晚间待客用的,八成是请那个福建阔老。”

文秉才道:“老表接待八方,委实见多识广。”

那店伙好生欢喜,笑道:“让你老见笑了。你老宽心用酒。”转身招呼别的客人去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