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暴风骤雨 > 第11部分(第1页)

第11部分(第1页)

白玉山就是这么一个使人哭笑不得的粘粘糊糊的小伙子。他屋里的,瘦骨棱棱的,一天愁到黑。愁米、愁柴又愁盐。遇到不该犯愁的事,她也皱着两撇黑得像黑老鸹的羽毛似的漂亮的眉毛。白玉山呢,可完全两样,他从来不愁,从来没把吃穿的事摆在他心上。“不多不少,够吃就行,”这是他常说的话。实在呢,他家常常不够吃。媳妇总跟他干仗,两口子真是针尖对麦芒:“跟你算是倒霉一辈子。”

“跟别人你也不能富,你命里招穷。”

“你是个懒鬼,怨不得你穷一辈子。”

“你勤快,该发家了?你的小鸡子呢?不是瘟死了?你的壳囊①呢?”这最后一句一出口,白玉山就觉得不应该说了,提起壳囊,白大嫂子的眼泪,往外一涌,一对一双往下掉。她买一只小猪羔子,寻思到年喂成肥猪再卖掉,拿钱去制两件衣裳。她天天抱着小子扣子,一点一点儿整菜,和着糠皮,喂了那些天,费尽了力。到七月,小猪崽子长成壳囊了。一天,它钻进了韩老六的后园里,掀倒一棵洋粉莲②,韩老六看见,顺手提一棵洋炮,瞄准要打猪。碰巧白大嫂子抱着扣子找来了。她扳住洋炮,苦苦哀求,请他担待这一回。

①尚未长膘的、半大的猪,南方叫架子猪。

②草木花。开大红花或其他颜色花,花朵大,又开得久,略如绣球花。

“担待?担待你们的事情可多呐,要我不打猪也行,你赔我的洋粉莲。”说着,韩老六用洋炮把子一掀,把她掀倒,三岁的小扣子的头碰在一块尖石头上面,右边太阳穴扎一个大坑,鲜血往外涌。白大嫂子抱起孩子慌忙走到灶坑边,抓一把灰塞在扣子头上的血坑里,她抱紧孩子坐在地上,哭泣起来。正在这时,只听得当的一声,韩老六追到外面,用洋炮把壳囊打死了。

不到半拉月,白玉山的小子,三岁的小扣子,因流血太多,疮口溃烂,终于死了。掀倒韩家园一棵洋粉莲,白玉山家给整死了一个孩子和一只壳囊。左邻右舍都去看他们,孩子装在棺材里,白大嫂子哭得昏过去,又醒转来。老太太们劝慰她:“大嫂子,你得爱惜自己的身板,你们年纪轻轻的,还怕没有?”

这些话,跟别的好多话,都不能够去掉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的心痛,她成天哭着。人们看见他家屋角的烟筒三天没冒烟。整整三天,女的在炕头哭泣,男的在炕梢发楞。从不犯愁的白玉山也瘦一些了。

在旧社会,在“满洲国”,穷人的悲苦,真是说不尽,而且是各式各样的。

一个月的悲伤的日子过去了,屯里的穷人,为了自己的不幸,渐渐忘了他俩的悲辛。但在他们自己,这伤疤还是照样疼。穷人养娇子,结实的小扣子,是他们的珍珠。每到半夜,她哭醒来,怨他没去打官司,为孩子报仇。

“打官司?”白玉山不以为然地说,“你忘了上回?又要我蹲县大狱去吗?”

这事他们不提起来,有日子了,悲伤也渐渐轻淡。今儿老白在气头上,一不留心,又提起壳囊,叫她想起一连串的痛心的旧事,想到她的小扣子,她又哭泣了。白玉山后悔来不及。他也不自在,便提一柄斧子,走到院子里,去劈明子①。他劈下够烧三个半月的一大堆明子,累得浑身都是汗,心里才舒坦一些。他用破青布衫子的衣襟,揩去了头上的汗水,走进东屋。他媳妇还在炕上抽动着身躯,伤心痛哭哩。

①明子又叫松明,含有松节油的松木片。

“老白在家吗?”窗户外面有人招呼他。

“在呀,老郭吗?”白玉山答应,并且迎出去。看见郭全海引来一个工作队同志,他连忙让路:“到屋吧,同志。”他们走进屋,白大嫂子已经坐起来,脸对着窗户,正在抹眼泪。眼快的郭全海早瞅到了,他说:“大嫂子你不自在,又跟大哥斗争了吗?”郭全海使唤工作队带来的新字眼。

“你狗追耗子,管啥闲事?”白玉山笑着说,让他们到炕上坐。他拿出一笸箩自种的黄烟,和几张废纸,卷了一支烟递给小王。白大嫂子忙下炕,从躺箱上取来一些新摘的李子,搁在炕桌上,又从炕琴底下取出一件破烂布衫子,低着头连补起来。

郭全海、白玉山和小王唠一会闲嗑,就扯到正题,小王说:“咱穷哥们得抱个团体,斗争大肚子,就是韩老六,你敢来吗?你抹得开①吗?”

①能不顾情面吗?

“咋抹不开呢?”白玉山说。他媳妇瞅他一眼,白玉山又说:“你别跟我瞪眼歪脖的,娘们能管爷们的事吗?”

白大嫂子这时心里轻巧一些了,对郭全海说:“看他能干的,天天太阳一竿子高了,还躺在炕上。自己的地都侍候不好,还抱团体呢,别指望他了。”

“大嫂子你别小看他。”郭全海说。

“白大哥,韩大棒子该斗不该斗?”小王问。

“你问问娘们。”白玉山说,背靠炕沿,抽着烟卷。听说韩大棒子这名字,白大嫂子抬起头来说:“咋不崩了他!要崩了他,可给我小扣子报仇了。”“小扣子是谁?”小王问。

白大嫂子说,小扣子是她的小子,于是,又把小扣子惨死的事,一五一十含泪告诉了小王。

“咱们要斗他,你能对着众人跟他说理吗?”小王问。白大嫂子擦擦眼睛,没有吭气,半晌才说:“那可没干过,怕说不好。”

“你两口子不是常干仗的吗?”郭全海笑着说。

“那可不一样。”白大嫂子说。

“你说不出,叫老白替你说。”郭全海插嘴,“好吧,就这么的吧。”

小王和郭全海,从白玉山家里告辞出来,回到李家的下屋,两个人又唠到鸡叫。

10

元茂屯的庄稼人,在赵玉林家里成立了农工联合会。三十来个贫而又苦的小户,无地与少地的庄稼人和耍手艺的,是基本会员。大伙推举赵玉林当主任兼组织委员。郭全海当副主任兼分地委员。白玉山是武装委员兼锄奸委员。刘德山是生产委员。会员都编成小组,赶大车的老孙头孙永福和老田头田万顺,都是小组长。农会决定:小组长和基本会员再去联络人,去找那些劳而又苦,对心眼的穷哥们,分别介绍加入农工会,编进各小组。三天以后,都联络好些的人。年轻人联络一些年轻人。老头子联络一些老头子。赶大车的老孙头的那个小组,五个新会员,都是赶车的。

“鲤鱼找鲤鱼,鲫鱼找鲫鱼,一点也不假。”萧队长笑着说。老孙头来到工作队时,萧队长问他:“老孙头,你尽找些赶车的,要你当会长,咱们农工会不是成了赶车会吗?”

“你不是说,要对心眼的吗?我就是跟穷赶车的对心眼。”老孙头说。

萧队长跟农会的委员开了个小会,把这情形研究了一下,改编了小组,换掉一些不相当的小组长。

郭全海和白玉山兼任小组长。这两个年轻的、精干的庄稼人,好像是两把明子,到处点火,把整个元茂屯都点起来了。

郭全海二十四岁,比白玉山小四岁,样子却比胖胖的白玉山显得老一些。自从他当选了农会副主任以后,小王搬回学校里。小王临走时告他:“还得多多联络人。”他又找到了杨福元,人们都叫他杨老疙疸①。这个人在韩老六家里干过半年打头的。现在是在作小买卖,倒动破烂。他的年纪不算大,可是有两个大毛病,胆小怕事,好占便宜。

①最小的儿子称老疙疸。

“八路军能待得长吗?”有一回杨老疙疸私下问小郭。“谁说待不长?”郭全海反问。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