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从亿万到零 > 第10部分(第1页)

第10部分(第1页)

这个数目远远超过八佰伴。正是从这年起,中内功实施他的正式进军东京的“长虹战”。他以东京为中心,以相隔30—50公里半径的大东京区为设店范围,使大荣分店如彩虹一样环绕东京市。他的第一号超级市场建在东京郊外的原町田,地上五层,地下一层,总建筑面积360O坪(一坪约折3。3平方米),另设大型停车场。

中内功以他的实绩获得商业界的巨大声誉。凭心而论,和田一夫逊于中内功。除韬略与手腕外,八佰伴在热海这个小地方,也是不利因素。中内功无意跨国投资,而八佰伴在海外风生水起,和田一夫也由此获得相当高的知名度,尤其在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等地方。

60年代的残酷竞争,使得合并成为时代潮流。

这种合并有别于前面提到的西友的扩张性的兼并行为。合并建立在各方自愿的基础上,以增强实力,抵御大公司的入侵。如NICHll集团和UNY集团,都是地理上接近的县市的地方中小商店,联合起来成为集团公司,统一店名,共同对付打进集团公司势力范围的外来大公司。

这种联合集团,最后成大气候的数日井集团。1963年11月,大阪地区的鸠屋自选商场公司、冈本商店、大和小林商店、埃尔皮斯公司等4家商号合并成立“日井株式会社”。1969年合并的企业有6家,1972年有8家,次年又合并1家,1976年竟合并了10家,1986年又有8家加盟。合并后的企业,都有各自的权益,各分公司之间是横向的关系。1993年日井集团在日本零售业中排第7位,如不是走合并的路子,他们中的许多商店,或许早已成为强敌的美餐。

佳思客集团又属另一种合并路子。佳思客的前身是1926年在东京成立的冈田屋和服店,资本25万日元,在当时是一笔雄厚的资本。1962年2月建立佳思客株式会社,是一间实力较强的百货公司,同年开设超级市场。60年代的激烈竞争和企业兼并之风,使得佳思客在1970年也走上合并之路,与福塔基、冈田屋连锁店、川村等合并。由于佳思客资产最大,品牌最响,合并后的集团仍叫“佳思客株式会社”。但被合并的原商号未由此丧失,仍可以分公司的名义出现,如“佳思客之福塔基”。到70年代末,与佳思客合并的企业有16家之多。佳思客集团的架构比较复杂,有垂直关系,有横向关系。佳思客得益于合并,跻身日本五大超级市场集团。

在这种大气候下,八佰伴该怎么办?

1964年,东京举办奥运会。为迎接奥运会的召开,日本掀起前所未有的投资热。奥运会圣火熄灭,东京空置了大批物业,全国商品过剩。日本陷入经济复苏后的第一次经济低迷。

市景萧条加剧了超级市场引发的商业界竞争,大部分商家的竞争手段似乎只有廉价再廉价。大公司资本雄厚,尚可坚持;中小公司捉襟见肘、窘态百出。

静冈县内,几乎所有的中小商店都陷入困境。

八佰伴是热海市最大的百货超市公司,也是在本县区乃至周边地区著名的商号。和田一夫有一个设想:利用八佰伴的品牌优势,在县内及周边市镇,吸收愿意加入八佰伴的同业,形成静冈县内最大的百货超市企业集团。

有不少商店愿意加入该集团而成为其地区分号,问题是怎么个弄法?

那么八佰伴仅仅靠付出“品牌”,就能把这些掉进财政泥淖的中小商店归于八佰伴的旗帜下吗?就能不付分文合并其他企业,做上企业集团的盟主吗?

和田一夫开初认为可行,为了抵御东京、大阪的大公司侵占本地的市场,这些中小商号将会团结起来,并且是团结在发起人八佰伴社长和田一夫的周围,与外来的大公司较量个你死我活。

在实施过程中,和田一夫才发现困难重重。这些中小商家并不买八佰伴的帐,他们甚至不承认八佰伴是优质品牌,仅是在地方上知名而已。这些商家各有各的顾客群,各有各的影响范围,他们现在最缺的不是引进品牌,而是财政困难。他们表示,要加入以八佰伴为首的企业集团可以,集团能解决我们目前的财政困难吗?

八佰伴自己也困难重重,哪有剩余的资金注入其他的商店?现实是这么残酷:没有雄厚的财力,休想在同业中做盟主!

和田一夫在好几次公开场合表示,他本人无意在集团公司任职,集团也可以不以八佰伴为核心。集团的各成员公司都是平行关系,不存在谁吃掉谁,谁管辖谁。任凭和田一夫怎么说,总是有人提出反对的充分理由。反对最激烈的数热海市的同行,他们认为:八佰伴在过去最先实行现金交易、廉价出售、开架自选经营等,都是不顾本地商家的利益,与本地商家对着干。眼看着八佰伴日益强盛,几乎占了热海的半壁山河,热海的同行们当然会“伺机报复”。

和田一夫在本市未能摆平,自然也难以拉拢其他的商家。日本人认为,治家不好的人,也就治不了国;在小地方不和睦,也就不会有大地方的融洽。所以,推行地区大联合,一触及到实质问题,绝大部分商家便兴趣索然。

吵吵嚷嚷长达两年,经过和田一夫艰苦卓绝的努力,八佰伴集团终于定议成立,发起人和田一夫出任相当于社长的召集人。

然而,静冈县的八佰伴集团,虽然与大阪的日井集团一样,成员公司间都是平行的关系,却松散得不成为一个“集团”。日井集团的成员公司,都是统一的商号,统一的门面装饰,统一的售价。而八佰伴集团的成员公司却各行其事,五花八门;成员公司不是荣辱与共,同舟共济,而是互相拆台,火拼竞争。

八佰伴集团尚未正式注册成立,市场便盛传东京、大阪的大公司要来收购八佰伴集团,把静冈地区的零售业连根拔起,纳入大公司的旗帜下。和田一夫发表讲话,指出纯属谣言。其实辟谣有何用,八佰伴集团事实上本来就没有存在过。

静冈县及周边市镇的部分商家,与东京、大阪的大公司进行合并谈判倒是千真万确。他们认为投靠大公司,是求生存的最好途径——至少比呆在支离破碎的八佰伴集团要强得多。

和田一夫心灰意懒,八佰伴集团自行解散。

八佰伴公司却是存在的,并且有稳步的发展。

这并不表明八佰伴可以高枕无忧。大公司虽未提出收购,但时时觊觎着八佰伴占据的零售市场。和田一夫想,日本地域狭小,商家林立,竞争残酷。与其困在国内做一只困兽,与猛兽悍禽般的大公司抢羹,不如逃离困境,向海外去发展?

和田一夫早已立下“国际连锁化”的宏愿,但这要有一个前提条件:必须走完区域路线,再走全国路线,实现全国的连锁化,立足日本,幅射海外。就像希尔顿集团那样,立足美国,进军全球。现在八佰伴连区域连锁化还没有实现,就要匆匆越洋跨海投资,按预期计划,的确为时过早。

这既是形势所迫,又表明和田一夫善于应变。

是福,是祸?只能让时间来验证了。

世界如此广阔,那么最先一站该到何地发展?

人的一生中会有多次机缘。4O年代末,和田一夫因缘而信仰“生长之家”宗教,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观。60年代末,又是“生长之家”所带来的机缘,使和田一夫的事业发生一次转折。

“生长之家”有一位名叫德久克己的医学博士,他负责教会的教化工作。和田一夫肩负八佰伴重任,日理万机,仍定期去“生长之家”参加教会活动,聆听德久克己博士的教诲。

正在和田一夫酝酿跨国投资,为去何地考察举棋不定的时候,德久克己博士要去南美洲,在巴西从事教化兼行医。启程之前,德久克己博士对和田一夫说:“巴西这个地方,值得你来看一看。”

和田一夫茅塞顿开,对,去巴西!巴西是世界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人口接近一亿,巴西有广袤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和漫长的海岸,资源丰富,正处于经济发展期。这样的国家市场还未饱和,有充分的发展空间!

和田一夫把自己的想法讲给父母听,他们都认为一夫跑得太快了,现在八佰伴在静冈地区还没有实现连锁化,在日本还算不上著名的商号。

和田一夫举索尼公司为例,索尼在50年代初的草创时期,在日本还默默无闻,就到世界电器强国美国去发展,结果不仅站住了脚,还成为日本和全球著名的大公司。

“这个时候去海外发展,对八佰伴来说,进退兼利。我们不会因此而放松在国内发展,就像索尼那样,设计本国和海外两条路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