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79个不可不知的生活潜规则:改变生活的心理学法则 > 第14部分(第1页)

第14部分(第1页)

在与人交流沟通时,有时即使不说话,也可以凭借对方的身体语言来探索他人内心的秘密。人际交往中,有时并不是话说得越多越好,因为更多的信息是通过身体语言获悉的。有关研究表明,人际交流中65%以上的信息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来实现的。

身体语言,是指非词语性的身体符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外貌、身体间的空间距离等。身体语言在人际沟通中有着口头语言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与口头语言相比,身体语言传达的信息往往是下意识的,是人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具有其他交流方式无法比拟的真实性。人们可以在语言上伪装自己,但是身体语言却无法进行伪装。身体语言在无声中传递的效果,往往比口头语言更为强烈。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所传达的信息往往最能暴露一个人内心的秘密。我们在与人谈话时,发现对方杏眼圆睁,瞳孔放大,表明对方正处于兴奋状态,对接收的信息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如果瞳孔缩小,我们就可以推断出对方情绪较为低落,对接收到的信息没有丝毫兴趣;如果发现对方突然眯缝着眼睛,则可以推测对方对我们的话表示出极大的怀疑;如果对方的眼神迷离,不敢正视,他多半是在撒谎。

英国心理学家莫里斯经过研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体中越是远离大脑的部位,其可信度越大。”脚离大脑最远,它所泄露的“脚语”也就最为真实。脚步的轻、重、缓、急能够反映出人的内心状况和情绪的好坏。或恬静或急躁,或安详或失措的心理状态,都能从脚步声中分辨出来;人的心情不同,走路的姿势也就不同。

脚语除了能够反映人的情绪外,还能够无意中泄露出人的心理指向。如果有人一落座就悠闲地跷起二郎腿,则表示他对你怀有对抗意识,对你所说的话并不心悦诚服;若是一位女性旁若无人地跷起二郎腿,则表明她对自己的容貌和能力相当自信,并希望在你面前显示出自己的能力和魅力。

人在站立的时候,脚尖往往指向自己心中所追求的事物。比如,有三个男人在一起聊天,旁边站着一位美丽的女郎。他们为了显示自己心无旁骛,装着一本正经地跟同伴交谈。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惊讶地发现,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只脚的方向对着那位美女。原来,他们的专心致志只是一种假面具,每个人都在偷偷地关注着她。他们的内心的秘密被脚语泄露了,自己却浑然不知。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在生活中发现其他的一些身体语言。在交谈中,如果发现对方不停地摸鼻子拉耳朵,则表明他对你的话不够了解,这时你可以对前面所说的话重复说一遍;对方如果用手指反复敲打座椅的扶手或桌面,则表明他对你喋喋不休的谈话表示厌烦;如果对方双臂交叉抱在胸前,表示他对你怀有戒备心,对你不够信任,有本能的排斥心理;如果对方看似随意地向下皱了皱额头,则表明他对你的话并不认同,或是没有听清楚,如果是向上皱额头,则表示你的话让他感到十分惊讶;如果对方坐立时上半身前倾,站立时昂首挺胸,双手背后,不时翻动外套领子,则表示他对自己充满自信;如果对方表现出坐立不安,使劲地拉耳绞手,则表示他内心惊恐紧张,等等。

在莱温斯基绯闻事件的审理中,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向陪审团提供证词时,频繁地摸自己的鼻子。有人注意到,他每分钟摸鼻子达到26次之多。某身体语言专家由此得出结论:克林顿所提供的证词并不可信,他在撒谎!因为人在撒谎的时候,会频繁地摸鼻子,频率比平常要高得多。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说:“人无法只靠一句话来沟通,总是得靠整个人来沟通。”在一些社交场合,使用得体的肢体语言,能够加强口头语言的表达效果,帮助对方快速理解你所表达的意思,营造出和谐美好的社交环境。肢体语言与口头语言保持一致,有助于我们的沟通更为通畅;相反,与口头语言相矛盾的肢体语言则会阻碍我们的沟通与交流。

比如,我们在面试时,如果用甜美的微笑和镇定的神色,配合简洁有力的陈述,必然会为面试官留下从容自信的好印象;神情严肃地宣布一条重要消息,自然比嬉笑时更让听众深信不疑;微笑着与人寒暄,肯定比板着面孔更让人感受到真诚。

在日常交往中,每个人都会表现出心口不一的时候。因此,我们在观察他人的身体语言与口头语言是否协调的同时,也要多关注自己,尽可能使自己的言行举止保持一致,才能够在交际中赢得对方的信任。

txt小说上传分享

35。 互补定律

互补定律:性格互补的人容易相处

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有着杰出的观察才能,经过日积月累,他得到了大量天文观察资料。尽管如此,他的学说仍然没有摆脱托勒密“地心说”的束缚。1600年,第谷请了一位助手,他便是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开普勒虽然观察能力不及第谷,但他的理论分析和数学计算才能却非常突出。他们两人合作不久,第谷便去世了。

基于第谷丰富的观察资料,开普勒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大胆地提出了行星轨道为椭圆形的开普勒第一定律,接着又提出了第二定律(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和第三定律(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等于它与太阳距离的平方)。开普勒行星运行三大定律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它是第谷观察才能与开普勒理论、计算才能互补效应的结晶。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不仅特征相似的人会相互吸引,成为友好的朋友,很多彼此之间差异较大的人也能够建立起非常亲密的关系。那些在兴趣、性格、专长、观点等方面存在差异的人,当他们的需要和满足途径正好构成互补关系时,会像磁铁的正负极一样,产生强烈的相互吸引关系。这就是人际关系中的“互补定律”。

“相似性原则”告诉我们,人们通常会对与自己性情相似的人产生好感。那么,“互补定律”是否与“相似性原则”相悖呢?它们并不矛盾,因为“互补定律”的产生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彼此差异的双方能够在交往中取长补短,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感。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性情相异的双方就不能够产生互补效应,甚至还会产生厌恶和排斥。

此外,形成相似性的那些条件,往往是诸如人生观、信仰、追求等宏观方面的因素;而形成互补条件的,常常是一些微观的因素,比如兴趣、爱好、性格等。如果彼此在品性、原则等方面迥然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互补定律也就无从谈起。比如,品味高雅和庸俗不堪的人、真诚待人和虚伪狡诈的人之间,很难产生互补效应。

我们在生活中时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口若悬河的人和沉默寡言的人成了亲密的朋友;脾气暴虐的人容易与温顺柔和的人和睦相处;当机立断的人对优柔寡断的人,反而有更大的吸引力;大大咧咧的人反而与谨小慎微的人,成了莫逆之交。

特别在恋人和夫妻之间,这种“一阴一阳、一刚一柔”的互补性表现得更为明显。男人的威武雄壮,可以让女人感觉很安全;女人的温柔细腻,可以给男人带来愉悦感。此外,有些性情相异的男女也会因为性格互补而走到一起。支配型的人往往和服从型的人成为秦晋之好;热情健谈的人与忧郁沉静的人坠入爱河;脾气暴躁的人与稳重恬静的人举案齐眉。

对于这些现象,心理学家的解释是,男女间的互补关系,源于人类寻求完整自我的心理。心理学大师杨格认为,每个人都具有“显性”与“隐性”(或称“影子”)两种不同的人格。也就是说,一个很活泼的人实际潜藏着很抑郁的一面,而另一个很安静的人,很可能在另一种陌生环境下,变得躁动不安。

因此,当遇见一位身具自己“影子人格”的异性时,我们心中常会有欢喜雀跃的感觉,因为对方彰显出自己所缺乏(或已被压抑)的人格特质。比如,一个沉默的人遇到一个活泼的人,犹如他的“影子人格”受到了阳光的感召,整个人也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