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79个不可不知的生活潜规则:改变生活的心理学法则 > 第11部分(第1页)

第11部分(第1页)

现,经理是一个叫做“美国旅馆招待者”组织中的成员,甚至还因为他的热忱,一度被推选为主席。第二天,卡耐再次来到那家饭店,绝口不提推销面包的事情,而是跟他谈论他所在那个组织的情况。经理用热情洋溢的语调跟卡耐足足谈论了半个小时,还送了一张会员卡给他。几天过后,饭店的厨师打电话给卡耐,让他把面包样品和价格表送过去。

不论是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还是商业上的谈判推销,只要我们能找到对方的兴趣所在,就能迅速获得对方的好感,为进一步的交往和谈判奠定了基础。当然,不论是赞美他人,还是迎合他人的兴趣,都一定要发自内心的真诚,不能为了牟取某种不正当的利益,而去刻意取悦于人,那就不道德了。

我们对于“相悦定律”应该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不要只和自己喜欢的人交往,要知道,在那些我们不太喜欢的人中,或许也有许多良师益友;也有一些人,我们在初相识时觉得话不投机,但随着交往的深入,我们也会发觉那些原本不喜欢的人,也有很多可爱的地方。

26。 钥匙理论

钥匙理论:只有心与心的交往才能产生共鸣

一座厚实的城门上挂着一把沉重的巨锁,铁棒、钢锯都想打开这把锁,借此显示自己的神通。铁棒自以为凭借自己的力量足以打开这把锁,它一会儿橇,一会儿砸,费了好大的劲儿,还是无法打开门锁。钢锯嘲笑它说:“你这样不行,要懂得巧干!只见它拉开架势。一会儿左锯锯,一会儿右拉拉,可大锁还是纹丝不动。

就在它俩垂头丧气的时候,一把毫不起眼的钥匙不声不响地出现了。小钥匙对两位气喘吁吁的败将说:“要不我来试试吧?”铁棒和钢锯不屑一顾地看了看这个扁平弯曲的小东西,异口同声地说:“看你这副弱不禁风的样子,我们都不行,你行吗?”在它们的嘲讽中,小钥匙轻巧地钻进锁孔,门锁咔嚓一声打开了。“你是怎么做到的?”铁棒和钢锯不解地问。“因为我最懂它的心。”钥匙轻柔地回答。

人与人的交往,贵在“交心”,只有心与心的交往才能产生共鸣。“交心”意味着尊重和理解对方的真实感受与需要。如果他害怕孤独,你就给他慰藉;如果他有所畏惧,那就给他安全感;如果他希望安静,你就让他独自待着,等等;必要时,用言行轻轻地拨动他内心深处的那根弦,观察到他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你就能轻松地软化他,他的一切防御都将被轻轻地瓦解。

每个人对外界都充满了警戒,如同心灵上罩上了一个护盾。这层护盾起着保护和反弹的作用,使你无法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人与人的交往,很大程度上就是心与心的碰撞与交流,尤其是当你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也许一句真诚的话语,一个体贴的动作,便能融化彼此沟通的坚冰。

如果将人的心比喻为车轮,在进行沟通时,可以用带子将彼此“心的车轮”连接起来,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如果对方对你的热情无动于衷,无论你说什么,对方却三缄其口。这时候,你可以寻找对方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恰当地赞美对方,打破沉默。

戴尔?卡耐基曾说道:“记住人家的名字,而且很轻易地叫出来,等于给别人一个巧妙而有效的赞美。”曾经在罗斯福总统任内担任邮政部长的吉姆?法雷,每次和陌生人见面时都会询问对方的姓名、职业、家庭等情况,并把这些资料储存在大脑中。第二次他又碰到那个人的时候,即使过了一年,他还是能拍拍对方的肩膀,询问起他的妻子和孩子的情况,以及他家后面种的那些植物。

吉姆少年丧父,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学校教育,但是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有四所学院已经授予了他荣誉学位,他同时也成为民主党全国委员会的主席、美国邮政总局局长。记者采访他时,向他请教成功的秘诀,他说道:“我能记住并准确叫出五万个人的名字。”

当我们与陌生人初次交往,如果能在第一次谈话时打动对方的“心”,交往才有可能继续下去。要想打动对方的心,首先要做到态度热情,用真诚的语言交流,以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与陌生人交流时,要注意消除说话时的紧张感,才能为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你可以在说话之前先做深呼吸,缓和心跳速度,也可以减少焦虑。

如果你想打动对方的心,耗尽心思也未能如愿,不妨试着去打动对方身边人的心。1980年1月,在美国旧金山一家医院的隔离病房外,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为了探望一名因病住院的女士,与值班护士死磨硬缠了很久。但是,护士严守医院的规定硬是没有让他进去。这位老者便是通用电气公司总裁、世界企业巨子斯通先生,而他坚持要探望的女士,并非他的家人和朋友,而是公司加利福尼亚州销售员哈桑的妻子。

哈桑知道这件事后,感激涕零。为了报答斯通先生对自己家人的关怀,他每天工作16个小时,使加州的销售业绩在全美各地区中名列前茅。正是这种真诚的情感管理,使得通用电气公司的事业蒸蒸日上。

亲人之间总是心连心的,如果你真诚关心对方的亲人,他会对你感恩戴德,有时比直接关心对方效果更加明显。

成功的教育,也应从交心开始。教师如果不考虑学生的情绪,强迫学生做违背他意愿的事情,反而会让对方产生抵触情绪;如果教师能够心平气和地和学生谈心,把关爱的触须伸到学生的心灵中,他自然会把你视为良师益友,对你敞开心扉。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曾说过:“心灵的大门不容易叩开,可是一旦叩开了,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就会发现那是一片广阔而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27。 邻近性原则

邻近性原则:远亲不如近邻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在1950年曾做了一个简单而有趣的实验。这位心理学家对麻省理工学院17幢已婚学生的住宅楼进行了调查,这是些二层楼房,每层有5个单元住房。住户住进哪个单元,完全是随机的。调查的对象是所有住户的主人,调查的问题是:在这个居住区中,和你经常打交道的、最亲近的邻居是谁?

调查结果表明,居住距离越近的人,交往的次数越多,关系越密切。在同一楼层中,和紧隔壁的邻居交往的几率是41%,和隔一户的邻居交往的几率是22%,和隔三户交往的几率只有10%。多隔几户,实际距离没有增加多少,亲密度却降低了很多。

在人际交往中,距离的接近程度与交往的频率有直接的关系,较小的空间距离有利于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这便是心理学上的“邻近性原则”,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对双方的亲密程度影响很大:空间距离越近,心理距离相对较近,交往的频率也越高;相反,空间距离越远,心理距离也随之较远,交往的频率也较低。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人们大多数的朋友都是自己身边的人,不是同学同事,便是近邻乡亲;在学校里,跟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往往是自己的室友或同桌;在火车上,跟自己聊天的多半是邻座或上下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