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79个不可不知的生活潜规则:改变生活的心理学法则 > 第6部分(第1页)

第6部分(第1页)

上将这种心理现象叫做“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对人们认知的影响,远远大于以往所获得的信息。这是因为,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对原来的印象逐渐淡忘,当有新信息进入视野时,容易对人们的感官产生新的刺激,从而形成最新的印象,直接影响人们的认知和判断。

与首因效应相比,容易发生近因效应的情景和人群也有所不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的初期,彼此还比较生疏的情况下,首因效应起着较强的作用;而在交往的后期,在彼此已经相当熟悉时,近因效应的影响相对更大。此外,一般心理上开放、灵活的人容易受近因效应的影响;而心理上保持高度一致,具有稳定倾向的人,容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

有关近因效果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某社会名流,一生声名卓著,到了晚年却因为一桩丑闻而臭名昭著;夫妻之间吵架,一气之下忘记了过去相濡以沫的恩情,闹嚷着要离婚;多年的生死之交,可能因为最近的一次小小的误会而分道扬镳;人们在谈话中总爱把最近看到的事物作为话题,或是把最近看到的一本书上的内容作为例证来说服他人;企业的管理者在对员工进行评价时,往往也是把员工最近的表现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

近因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通过实验后得出的结论,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吉姆印象的实验。他编写了两段文字,用以描写一名叫做吉姆的男孩的生活片段。第一段文字将吉姆描写成热情外向的人,另一段则把他描写成冷淡内向的人。接下来,他将重新组合后的两段文字,分别给不同的被试者阅读。第一组,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现,冷淡内向的文字后出现;第二组,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先出现,热情外向的文字后出现。

实验结果表明,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即首因效应的作用较大。但是,卢钦斯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如果在两段文字之间插入某些其他活动,如做数学题、听故事等,则大部分被试者会根据活动以后得到的信息对吉姆进行判断。也就是说,最近获得的信息对他们的社会知觉起到了更大的影响作用。

在与熟人交往中,人们往往根据某人近期的一次行为,形成了一种带有个人偏见的“最后印象”,妨碍我们对他人做出客观的、全面的评价。江枫与徐丽是小学的同学,两人相互了解,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最近,徐丽因家中闹矛盾,心情十分不快,有时动不动就对江枫发火。再加上徐丽又被无端地卷入一宗盗窃案,江枫认为徐丽过去一直在欺骗自己,便与她断绝了友谊。这是近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所起到的消极作用。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13。 近因效应(2)

近因效应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特别注意近期的表现,保持多年树立起来的良好形象。特别是在与老朋友交往中,我们对每一次的交往都要认真对待,千万不能因为自己一次出格的行为,毁了多年培养起来的深情厚谊;与朋友发生矛盾和争吵时,要等到彼此心平气和的时候,再坐到一起促膝而谈,倾听各自内心的真实想法,避免多年的友情毁于一旦;在朋友临别之际,给予他美好的祝福,即使你们曾经有过嫌隙,也会在这一刻冰释前嫌。

此外,我们在认识他人时,不能只看一时一事,被暂时的、个别的行为所迷惑,要培养起全面考虑的思维方式,结合对方一贯的行为做出公允的评判,从而消除由于近因效应而产生的认知偏差。

在日常言语交流中,往往由于最后一句话奠定了整段话的感情基调。比如,我们介绍一个人时,前面说了他的很多优点,接下来一个“但是”,数落了他的一点缺点,人们往往忽略了前面所听到的那些优点,反而对这点缺点记忆深刻。又比如,老师对学生说:“随便考上一个学校,该没有什么问题吧?虽然录取率那么低。”或者说:“虽然录取率那么低,总能考上一个学校吧?”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只因语序不同,但给人的印象却截然相反:前者给人留下悲观的印象,后者则给人一种乐观的印象。

变动语序可能会带来两种截然相反的意思,这同样也是近因效应的作用。清朝时,曾国藩带领他的湘军全力对付天平军。在最初的交锋中,湘军一直处于劣势,连续几次都吃了败仗。曾国藩在上报朝廷的奏折中如实写道:“湘军‘屡战屡败’。”他的师爷看后,摇摇头,建议将“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

曾国藩听从建议,后来事实证明,这一举动是完全明智的。朝廷看到奏章后,认为曾国藩虽然连遭败仗,仍然顽强地战斗,忠心可嘉。所以,不但没有依照军法论处,反而对他委以重任。完全相同的四个字,只是调动了“败”字的位置,便将一个败军之将的形象,塑造成为勇于挑战失败的正面形象,传达出一种百折不挠的勇者精神。

“近因效应”还告诉我们:怒责之后莫忘安慰。也就是说,在批评过程中,难免有些情绪化,但只要结束语妥帖,安慰几句,就能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美国某职业棒球队的一位投手,由于某一个后进球员犯了不该犯的失误,气得当场把棒球手套狠狠地摔在地上。然而在比赛之后,他还是上前拍拍那个后进球员的肩膀说:“不要难过,我知道你也尽力了,好好加油吧!”我们也可在怒责之后加上一句:“其实,你还是很不错的。”这样可以消除对方因为受到斥责而产生的消极情绪,缓解两人之间的对立关系。

罗兰曾说过:“交朋友不是让我们用眼睛专挑选那些十全十美的人,而是让我们用心去吸引那些志同道合的人。”最近的印象往往是最清晰、最深刻的印象,却不一定是最全面、最正确的判断。我们不能对一滴水的厌恶,就否定了大海的浩瀚;不能因为对一片云的恼怒,就放弃了整片天空。

txt小说上传分享

14。 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人们常常以己度人

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一对好朋友,两人经常一起吟诗作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见你是一堆狗屎。”佛印则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十分开心。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地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苏小妹所说的“佛心自现”指的便是心理学上的“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以己度人,认为他人具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人们在对他人的认知过程中,通常主观地认为他人具有与自己相似的性格、偏好、看法等。如:心地善良的人认为世人都是善良的,敏感多疑的人往往会认为别人也不怀好意,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便认为自己在别人眼中同样也很优秀,等等。

心理学家罗斯为了研究投射效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在80名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中征求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结果,48名大学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园内走动,并且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会乐意背;而拒绝背牌的学生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背。可见,这些学生将自己的态度投射到其他学生身上。

当对方的年龄、性别、经历等方面的因素与自己相似时,人们在潜意识中习惯将对方当做自己的一个影子,容易发生投射效应;此外,当自己遇到不称心的事时,习惯把一些问题转移到别人身上,以求心理平衡,逃避责任。

一般而言,投射效应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感情投射和缺乏认知客观性两种。前者认为别人的喜好与自己相同,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对方,如:以米饭为主食的南方人到了北方,强词夺理地斥责北方人道,馒头怎么也能当做主食?喜欢高雅音乐的人对听流行音乐的年轻人嗤之以鼻,认为他们俗不可耐,根本不懂音乐。后者主观地将自己的认知当做客观的评判标准,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他人或事物之上,认为自己喜欢的人或物都是美好的,自己厌恶的都是丑恶的,最终陷入了主观臆断的泥潭中不能自拔。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