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毛泽东瞩目的著名将帅(二) > 第3部分(第1页)

第3部分(第1页)

命委员会,俞作豫任红8军军长,邓小平任政治委员,李明瑞任红7军、红8军总指挥。红7、红8军的诞生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创了广西革命斗争的新局面。  四、严明红七军 横渡乐昌河  张云逸和邓小平领导的红7军军纪严明,深受人民群众爱戴和称赞。1930年4月初,红7军攻下宜山县怀远镇时,军风甚好,被人民群众称为“好军队”。进入苗山时,红7军部队尊重苗胞的风俗习惯,不乱鸣枪,不拿群众东西,用银元同他们平等交易,受到了苗胞的热烈欢迎。红7军进抵广东连州城南门外,住不到祠堂或公房的连队便露宿于民房屋檐下,数九寒天也不进老百姓家去扰民。战士讨水喝也是站在门口等待主人端水出来。一天深夜,有位贫民小贩陈贤信看见哨兵冻得发抖,他便烧了堆柴火给哨兵取暖。政治部知道此事后便派人把钱送给他,他很感动地说:“自盘古开天地,从来未见过如此好的军队啊!”连州城内的反动派放火烧城外民房,想驱赶红7军,战士们冒火为民救出药材、布匹和火油等。群众感慨万千:“国民党杀人放火,共产党灭火救人!”红7军忍饥受寒也不犯群众秋毫,部队冒风雪向湖南江华进军中,由于饥寒交迫死了80多人。  1931年2月5日,张云逸军长率领红7军从梅花村到达杨溪渡口,准备从这里横渡乐昌河,然后去江西与中央红军会合。经过观察,决定邓小平、李明瑞率第55团先过河,张云逸率第58团及军直属队作掩护。当时只有两只船,在第55团和第58团一部分部队过了河以后,大批敌军从韶关赶来,直扑乐昌河,过河的红军与敌军展开激战。由于敌军不断增加,第55团被迫北退,与未过河的部队失去联系。情况非常危急,张云逸当机立断另觅蹊径突围。他探路归来,沉着地与叶季壮等同志研究后,决定组织未过河的600余人后撤30余里,并当众表示一定会战胜困难。部队连夜赶了30多里路,在一个小山村宿营。又累又饿的战士们一倒头便睡熟了。张云逸也已经两三夜未合眼了,但为了部队的安全,他与叶季壮及共产党员和干部负责放哨巡逻,让大家睡个好觉。第二天,部队终于绕过乐昌城到达乐昌河上游的坪石一带,在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的帮助下,利用几只船顺利地渡过了乐昌河。  五、黄挪潭歼敌 桥头镇会师  红7军58团横渡乐昌河后进入湘南,张云逸军长带领部队向江西苏区前进。1931年2月中旬,部队到达湖南酃县黄挪潭的平湖、上洞一带。不久,汝城土豪恶霸、民团团总胡凤璋带领1000多人的地主武装进犯黄挪潭。在张云逸军长的统一指挥下,红7军58团和酃县赤卫队、黄挪潭区赤卫队密切配合痛击敌人。红7军充分利用黄挪潭险要的地理条件,在当地人民的掩护下,隐藏在有利于伏击敌人的半山腰。当敌人进入山沟时,突然向敌人发起猛攻。当敌人退到下坪松田埂时,又遭到我军迂回部队的阻击。结果,敌人在红7军正面追击部队和迂回部队的夹击下,被打得溃不成军,落荒而逃。红7军打了个漂亮的歼灭战,这次战斗的胜利鼓舞了我军和黄挪潭人民的斗志。  1931年3月下旬,红7军58团和独立师第3团到达湘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永新城,同独立1师和红20军会合。中共湘赣省委决定成立总指挥部,统一指挥各路红军,由张云逸任总指挥,红20军政委曾炳春任政治委员。4月初,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反革命“围剿”。张云逸等指挥红7军、独立1师和红20军进攻敌人盘踞的永阳镇。张云逸在前线指挥战斗,敌军向他的指挥所扑来时,他带领身边的一个排同他们展开激战,打退了敌人的多次冲锋。后莫文骅带领战士与独立师一起配合打垮了敌军主力。永阳战斗后,张云逸带领红7军58团南下寻找横渡乐昌河时失散的55团。4月,红7军55团和58团在永新县的天河重新会合。随后,红7军、红20军和独立1师在张云逸、李明瑞人的领导下,攻打安福县,取得重大胜利。接着,红7军又与其他部队配合,接连攻克茶陵、安仁、酃县、遂川等县。  1931年7月11日,红7军奉命从良口渡过赣江,进入中央苏区,22日,与中央红军在桥头镇会师。从此,红7军成为中央红军的一部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对红7军的战绩和革命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特授予“转战千里”的锦旗。  六、路西反摩擦 组织大反攻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张云逸小传(3)

1935年,由于党内左倾路线及李德的错误干扰,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被迫长征。红军主力长征后,张云逸奉命留在江南开展游击战争。  1937年“七七事变”后,张云逸根据党中央和毛主席、朱德通电抗日的精神,发动广西各团体一致同意通电抗日,敦促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武汉正式成立,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任参谋长。1939年5月5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张云逸任总指挥。11月,在蒋介石的策划下,国民党掀起了第一次###高潮。张云逸在江北指挥部领导了我军反对桂系顽固派制造摩擦的斗争。  当时,桂系的李品仙任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主席,是积极###的代表人物。他先是以“捉人”为名对我军寻衅,继而发展成对我新四军第4支队和江北指挥部的进攻。1940年1月,李品仙召开###会议,然后接二连三地在皖东挑起了一系列###摩擦和对我军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妄图把新四军江北部队完全消灭,切断新四军与八路军的联系。张云逸临危不惧,沉着指挥,取得了定远、半塔集等反对桂系顽固派的重大胜利,还在定远建立了华中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  张云逸在反对桂系顽固派制造的摩擦中,成功地运用了党中央所制定的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得到毛主席的肯定与赞扬。毛主席在代表中共中央写给东南局的指示中说:“实行针锋相对的政策,我们是有理由的。凡一切有理之事,不但我党中央应该提出,我军的任何部分均应该提出。例如,张云逸对李品仙,李先念对李宗仁,均是下级向上级提出强硬的抗议,就是好例。”  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日寇的力量逐渐削弱。1945年8月9日,毛主席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军队对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实行广泛的进攻。从8月9日到22日,华中军民在张云逸的部署和指挥下,解放县城17座,重要市镇200个,歼灭日伪军12000余人,取得了战略反攻的初步胜利。之后,张云逸根据中央指示,领导华中军民进一步展开了对日伪的进攻,从8月22日至9月2日,又解放了县城15座,重要市镇200余个,歼灭日、伪军12000余人,取得了战略反攻的决定性胜利。  在战略反攻中,华中军民在张云逸主持的新四军军部的领导下,坚决执行了党中央、延安总部的命令,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我军占领了南京、太湖、天目山之间的广大乡村和许多县城,并把苏中、苏北,淮南、淮北解放区连成一片。  七、支援解放战争 主持广西工作  在解放战争中,张云逸在领导解放区军民进行土改、整党、整军、巩固后方和支援战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他领导的山东支前工作做得相当出色,对于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张云逸和华东局、华东军区、山东省人民政府负责同志的共同领导下,山东人民在解放战争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47年,为解决我军转入外线作战部队的棉衣问题,他们全力以赴,发动群众日夜赶制,不到两个月便提前完成了任务。在淮海战役中,山东军民积极支援前线粮食,每天平均运出原粮300万斤,总数占各解放区支援总数的一半以上。1949年1月初,张云逸又及早做了支援我军渡江南下的准备工作,所以出现了山东人民“推着小车下江南”的热闹场面,为解放南京、上海等地作出了很大贡献。  随着人民解放军向华南大进军,广西即将解放,中央决定以张云逸为首组建广西的领导班子。1949年12月,张云逸带领一批干部由广州进入梧州,后到达南宁。1949年底至1950年2月,广西党政军领导机构正式建立,张云逸任中共广西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广西省军区司令员与政委、广西省政协主席。  当时,蒋介石配合美国侵略朝鲜,在广西有计划有组织地制造土匪暴乱,残杀人民解放军与革命干部,局势较为混乱。张云逸针锋相对,采用部队进剿与政治瓦解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派出部队进山剿匪,一方面组织工作队宣传党的政策,对土匪及其亲属进行政策攻心,于1951年5月1日以前,胜利完成了消灭广西全省股匪的任务。他还很重视统战工作,常到省委统战部招待所找民主党派领导人与民主人士谈话,民盟南方主委莫乃群就是被他的真诚所感动,负责起广西的民盟工作与省人民政府的行政工作的。  1949年底至1952年,张云逸在主持广西工作期间,同其他负责同志一起,坚决贯彻党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取得了各方面工作的重大成就,使广西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他在长期革命战争中为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张云逸被毛泽东授予大将军衔,并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八一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长期的艰苦生活和紧张的工作,使张云逸积劳成疾。1952年,他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党中央和毛泽东十分关心张云逸的健康状况,毛泽东亲自写信要他安心养病。病情好转后,张云逸留在中央工作。此期间,他仍然关心广西的工作,常回南宁看看。张云逸于1974年11月19日,不幸因病在北京逝世。邓小平代表党中央致悼词,对他的一生作了高度的评价。  

作者点评

张云逸,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将之一,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他自小从军,身经百战,为共和国的创建立下了赫赫功勋。他几十年如一日,在毛主席、党中央的领导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坚决执行党的路线,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为革命事业贡献了一生。正如毛泽东所称赞的:“数十年如一日奋斗不息,是模范的共产党员。”张云逸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关心人民,爱护同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张云逸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自青年时代起,他就立志从戎救国。辛亥革命时便自告奋勇担任炸弹队队长,初出茅庐便显露智勇锋芒。之后,历经北伐战争、百色起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1938年9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六届六中全会,再次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会议刚结束,毛泽东、王稼祥、刘少奇就联名致电项英:“现在安徽中部最便利我军活动,新四军可否派两个至三个营交张云逸同志率领过江?”中共中央直接点将,要张云逸过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主要就是因为他具有卓越的指挥才能,堪当重任。  张云逸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有一次部队开会,他发现台下的战士捡起台上扔下的烟头来吸。他心里很不是滋味,淮南的烤烟都被日伪统治的南京、扬州客商低价买走了,而市面上销售的却是高价的外国烟。这样,战士们身在以烤烟闻名国内外的淮南却抽不起烟,怎么办呢?他想到了自己办烟厂,配合政府开展反对敌人经济封锁的斗争。于是,他批了42元的淮南票作为经费,后来成立了天源公司。该公司生产的“飞马牌〃香烟一问世,不仅解决了战士吸烟的问题,而且还增加了税收,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毛主席曾这样评价:“‘飞马’为抗战服务,劳苦功高,胜之成‘烟草大王’了。”  张云逸平易近人,爱护同志。在战争年代,他同干部、战士打成一片。他同战士同甘苦、共患难,时刻把战士的冷暖放在心上。行军中,他常常深入连队,询问有无掉队的战士和病员,询问大家是否疲劳。每到宿营地,都叮嘱战士用热水洗脚。发现病员,就将自己的战马让给他们骑,还关心他们的饮食。在和平建设时期,他虽然是功勋卓著的党的高级将领,但总是以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人民公仆的面貌出现。他同身边的工作人员,一直保持着平等的同志关系,从不直呼其名。他不仅在思想上、学习上关心工作人员,在生活上也对他们关怀备至。  张云逸廉洁奉公,不谋私利。他常教育自己的亲属,不要有特权思想。1954年,张云逸来北京安家后,工作人员劝他让小儿子光东到条件较好的“八一”小学读书。张云逸却不以为然地说:“那么多干部子女在一起,有好处也有坏处;满清的八旗子弟,许多人只知吃喝玩乐。我们干部子女要自己去奋斗,可不能变为八旗子弟啊!”他的二孙子小强毕业时被分到农场去,他坚决支持。后来小强想参军,求他帮忙。他给孙子写信说:“你就是兵,是不穿军装的兵。”他没有给孙子参军提供任何方便。  张云逸的晚年虽然健康状况很差,但他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质,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把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就是这样一位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的老将,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多少次率领他的将士们浴血奋战、出生入死,没有牺牲在枪林弹雨中,却终于在经年累月的奔波之后被病魔折磨得倒下去了。  张云逸大将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大将风度永为后人垂范!  

谭震林小传(1)

热血青年爱国心   谭震林;1902年4月24日出生于湖南省攸县城关镇一个贫困的城市居民家庭。出生时,父亲给他取名喜起,意即喜从人间升起。母亲胡润秀,秉性善良,勤劳贤淑,宽厚仁慈,乐于助人。她常常带着喜起接济邻家的一位年过八旬的余婆婆,母亲的善良举动,在他幼小的心灵里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1911年,谭震林入私塾学习,两年后;在书纸店当学徒,并广泛阅读了进步书刊,从而接受了革命思想。 斗转星移。十二年后,他的兄弟相继长大,父亲又失业在家,全家陷入了饥寒交迫的深渊。父亲不得不让他的兄弟们外出做工。12岁的谭震林便被送到一家叫“太成堂”的古书铺里当了学徒。两年里,他在那里没有学到什么手艺。不久,老板病故。他又只身来到茶陵县城的徐文元书纸店,再次当学徒。经过两年的学徒生活,他总算出师了。老板见他为人忠厚,勤学苦干,便留他继续在书纸店里当工人。但是,他是多么想读书啊!可是,书店里的书是要卖钱的,又不能随便翻看,他又买不起。不过,聪明的谭震林终于想了一个好办法。白天,他在老板面前卖力地干活,晚上,待老板一家和同伴们睡熟后,他便偷偷地把书拿回住处,再拿棉被或草席堵了窗子,点上青油灯,便如饥似渴地读起来。第二天,他不等老板起床,他又神不知鬼不觉地将书放回书架原处,当晚又照样偷偷地取下来继续看完。就这样,他伴着那盏昏暗的煤油灯,如饥似渴地读完了《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洪秀全传》等许多古典小说。他也从中汲取了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