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功夫影帝李小龙 > 第28部分(第1页)

第28部分(第1页)

在片中,李小龙不仅展示他的功夫,还借剧中人之口弘扬他的截拳道。其中一段对白是,李在少林寺跟一高手比武,轻易击败对手。李的师父赞道:“刚才看你的武艺已进入化境,希望你能身心一致发挥到最高境界。你能解释什么叫武术的最高境界吗?”

李回答:“就是把技巧隐于无形。”

此片由中美双方联合摄制,在风格上不甚统一和谐。在中国观众看来,不少地方不伦不类。但恰恰是这些不伦不类的地方,却能为西方观众所接受。

因此,《龙争虎斗》不仅又一次轰动香港,在欧美亦风靡之至,使李小龙成为世界性的电影明星!可惜李小龙未能再一次品尝成功之喜悦——他于影片公映的前一个月,撒手而去……

第二十章  电影艺术  假亦真来真亦假

从影生涯极短暂,只有两年;电影作品非常之少,仅有四部。但他却能在世界影坛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事隔二十多年,他电影的魁力依然不减。这是为什么?是他的功夫绝顶,还是他的演技超群?或是其他的原因……

李小龙真正的从影生涯仅两年,主演了四部功夫电影:《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另一部《死亡游戏》只拍摄了15至20分钟的胶片,他死后出品的《死亡游戏》已不是他创作中该片的原貌。

李小龙从影生涯极其短暂,影片作品数量亦非常之少,却部部堪称精品,释放出耀眼的光芒。

轰动与卖座是不足以说明李小龙电影的巨大成就的。在李小龙成名之前和之后,都有极走红的影星影片,但过了若干年后,再观其作品,人们会觉得新闻媒介炒错了对象。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人们看李小龙的电影,仍会深深地为之震撼,仍会觉得魅力无穷。

原因安在?

厚积薄发

李小龙在武道上,可谓一帆风顺,少年得志。而从影,却是命途多舛,大器晚成(相对他寿命而言)。在好莱坞,他的潜能曾偶露峥嵘,在几部电视剧中担任过配角,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李小龙在《青蜂侠》中的加藤一角首次跟观众见面时,一位评论家撰文道:“李小龙的演技确实突出,看得出他并不是个初出茅庐的新人。”

李小龙6岁上银幕,13岁习武,其间的准备已是非常充分,自然会初上荧屏便令人刮目相看。但由于好莱坞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等诸多原因,使得他迟迟不能如愿以偿。

他自小喜好表演,在好莱坞从影不成,逼着他观赏研究了不少出色的影片,涉猎了许多电影方面的书籍,琢磨自己在未来影片中的表演,加之天赋不低,一有出头之机,自然水到渠成。

李小龙是真正以功夫大师的身份来做功夫演员的。他的功夫已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应付影片中的功夫表演自然游刃有余。但他表演绝不轻松,这是因为他对所有事物的追求都是无止境的。

在港台影坛,象他这样身怀绝顶功夫的人跻身影坛是非常之少的。有人甚至毫无功夫,却拍出了名噪一时的功夫片,他们依赖的蒙太奇手法和特技镜头,给观众造成功夫盖世、天下无敌的假象。另有不少人虽会功夫,却是那种适宜于表演的功夫,花巧而不实际。

功夫亦如美女,化装出来的美女是不耐看的,耐看的是天然本色。李小龙的功夫片,绝不会给人“技穷”之感,只会觉得他仅在此片中露了两手,还有众多的绝技藏而末露。李小龙的武学功底博大精深,他展示的功夫自然耐看。

李小龙还是个学者化的演员,他的武学、哲学造诣很深,但他的气质毫无书卷之气,这往往会使人忽视他的知识内涵。这种内涵,作用于电影的效果是间接的,但又是深沉的。

浅显是不少港台影片的通病,浅显的影片却往往能媚俗,博得观众廉价的掌声。虽轰动一时,最终却如过眼烟云。商业片原本如此。收回成本、再创利润是制片人的唯一目的。

李小龙的影片也属于商业片,但他较好地做到雅俗共赏,既通俗易懂,又耐人咀嚼——影片有丰富深沉的内涵。这正是他多年修养积蓄的结果。

李小龙绝不为钱而滥拍片,他一年两部的进度远远低于港台明星拍片数量的平均水平,他追求的是少而精。

李小龙回港发展之初宣称:“我就是有意地让世界人士作一比较,是中国拳术高明,还是外国拳术高明。人是不可以貌相,人受人尊敬的是技术、知识和智慧。我相信在动作片中,对各种首要的条件我已经付出了忠诚,花费了很多时间去磨练,我有信心,自己的表演是最好的。”

李小龙绝非咄咄狂妄之辞,此时的他已修炼多年,准备充分,火候已到,第一部片便不同凡响,并显出他巨大的潜力与后劲。

武道要义

李小龙跟传统的中国武师不同,后者对武道要义秘诀守口如瓶,秘而不宣,只是在性命攸关的非常时刻授其嫡传弟子。李小龙却不然,他不惜采用最有效的现代传播媒介来弘扬他的武道哲学,来宣传他的截拳道。

这自然是电影。

截拳道动作的最大特点是:“简单”、“直接”、“神速”。它几乎没有过程,拳脚就决速直接地击于敌手的要害,将敌手打倒。

例如在《精武门》中,李小龙被敌手重重封死。若是其他功夫片或其他流派的武术,总是要运用多套招式化解,连消带打,险象环生。李小龙却是用“切破法”,拳脚快速凶猛,简单明了。李小龙借自己的打法,来证实某些武艺实在不适宜实战,应当摈弃。

李小龙在电影里展示的功夫,会使人觉得这不是在演戏,而是实战。李小龙在片中的打斗,几乎不带表演的成份。譬如《猛龙过江》中那场餐馆后巷的巷战,一切使人感觉“这是真的”,“这正在眼前发生”。

“真实”是李小龙功夫片的最大特点。截拳道,因其“简单”、“直接”、“神速”,决定了它不适宜表演。它没有繁琐花巧的动作,往往动作的开始就是打斗的结束。因此,截拳道是一种不适宜表演的武术,它不悦目,但实用。

李小龙的“连环三脚”是非常有名的。在《唐山大兄》和《精武门》中,观众见到李小龙凌空飞跃踢脚。其实,李小龙跳不了那么高,是他在罗维及邹文怀的说服下借助了弹床。观众对这一动作大为赞赏,李小龙却极反感,因为缺乏真实感。因此,在他自编自导自演的《猛龙过江》中,他就不使用弹床,不惜剔去令观众拍案叫绝的凌空翻腾的动作。

电影界、武术界的人士对李小龙功夫片的一致评价是:李小龙演的是真功夫。

李小龙竭力反对运用电影技巧来“制造”人所不及的“绝技”,如“隐身”、“穿墙”、“飞檐逾屋”、“水上飘行”等等(这种绝技在港台功夫片中几乎泛滥成灾)。真功夫或许不好看,但是耐看。假功夫尽可蒙蔽一时,但难欺骗一世。

因此,李小龙在影片中展示的功夫,既不怕电影及武术界的行家挑剔,又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截拳道的宗旨是实用,如果掺入虚伪的东西,必然会将现众引入迷途,从而误人子弟。

李小龙是为功夫而电影,不似众多的功夫演员,是为电影而功夫。

然而,李小龙毕竟是在拍电影,并且是拍商业电影。这就决定了他不可能为功夫而功夫,把电影观众全然弃之不顾。他不可能将他的截拳道拍成科教片,而应是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情节片。

因此,他在不损及他的截拳道要义的前提下,适当地使动作“精彩”一些,幅度“夸张”一些,套数“复杂”一些,过程“延长”一些。另外,李小龙还特意为观众设计了一些动作噱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