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功夫影帝李小龙 > 第21部分(第1页)

第21部分(第1页)

因此,在香港的演艺圈,除了他幼时的旧友和少数嘉禾的同事,李小龙几乎没有朋友。这一方面是李小龙对他们嗤之以鼻,另一方面,这些持有自尊的演员也不屑去结识目中无人的他。

李小龙渴望出名。在美国,默默无闻的他常会做出一些出风头的事,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现在他已经功成名就,尽管还未达到他的最高目标,却足以让他狂喜好一阵。

起初,他乐意接受记者的采访,对报刊上赞美他的文章爱不释手。他也乐意到街上走走,人们会潮水般地朝他涌来,将他团团围住,争睹他的真颜,或向他问好,或请他签名,或与他握手。这时,李小龙神情显得异常兴奋和愉悦。

但他很快就厌倦了,他发现他不再有自由,甚至连他妻子孩子的自由也给“剥夺”了。他再也不可能自由自在地在街上行走,干他所愿干的事。

他家的电话号码不知怎么给影迷知道了,一天到晚铃声不断,吵得不得安宁。这样的电话一般由莲达来接,影迷声音激动得颤抖,喋喋不休地谈他(她)对李小龙电影的感受,说如何崇拜李小龙,请莲达转达对李小龙的敬意。莲达的中文程度十分有限,只能说几句简单的广东话。香港普及英文教育,大都会“洋泾滨”英语。这种半中半英的交谈令人别扭,莲达心软,总不忍心先挂电话。

李小龙接过电话,“吧喀”挂上。

莲达申请了新的电话号码,没多久,百屈不挠的影迷又纷纷把电话打到李小龙家里来。李小龙在电话中对影迷大发雷霆,依然挡不住电话潮。李小龙闹不清如何泄的秘,以后,他不轻易将电话号码告诉同事、亲戚和朋友。这使不少人产生误解,认为李小龙出名后越来越傲。

有一次,莲达去市场购买食品,被影迷认出,他们围住莲达观看,询问李小龙的情况。人越聚越多,莲达被困了一个多小时,最后是警察出面,才把莲达“解救”出来。

李小龙遇到这种情况就更多。他心情好,尚会停留片刻;心情不佳,他会置之不理,或扬起拳头示意影迷让路。

李小龙抱怨说:“我简直就象失去自由一样,在香港我无论走到哪里,影迷都会如潮水般地把我包围起来;武林中人也纷纷向我挑战。在漆黑的戏院里,女带位员会走到我面前,用电筒朝我脸上照一照,然后请我签名。在餐厅,我饮的汤总会冷下来,因为那里的每一个人从顾客到厨师都排队请我签名,或者仅仅来看我一眼。”

李小龙一直不喜欢消耗时间和精力的社交活动,现在更令他难堪,他觉得自己成了“供观赏的猫”。但是,有些他十分不愿去的社交活动他又不得不去。比如,关于他电影的某些事情;亲戚朋友家的婚丧嫁娶之类的大事。李小龙因受到骚扰,情绪糟极。他是个从不知如何掩饰自己的人,把恼怒摆在脸上,甚至拂袖而去。这使得主人很失面子,闹不清如何得罪了他,便认为李小龙太难侍候。

李小龙在一篇文章中曾谈到:“现在,我才明白一些大明星会回避社交场合。起初,我对有关我的宣传并不介意。但不久,一遍又一遍地回答问题,摆好姿势作笑脸给人拍照,可真成为一件头痛的事。”

报刊还常出现关于李小龙的风流艳事,莲达每每回忆起来便苦笑不已。绯闻描述得有鼻子有眼,令人真假难辨。李小龙对此事一笑置之,他甚至在许多公开的场合直言不讳地表白他喜欢漂亮性感的姑娘。

1972年夏天,李小龙在九龙塘买下一幢拥有11个房间、名叫“栖鹤小筑”的洋房。李小龙夫妇及小孩、仆人、几只宠物居住在洋房里。直至李小龙去世,莲达才携小孩回美定居。

李小龙不象有的演员那样,成名富裕后享受一种豪华奢侈的生活。他从没有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他更重视精神的追求。他不喜欢摆阔炫耀财富,也不举行乱哄哄的所谓上流社会人士的聚会。

李小龙在事业上,有着强烈的自立自强意识,他要靠自己的努力和实力获取成功,而不靠机遇或依赖他人的帮助。

李小龙在生活上却全然依赖莲达。他外出,连穿什么衣服都得莲达为他预备。莲达是个出色的家庭主妇,她会做可口的西式菜及糕点,她烹任的广东菜也像模像样。尽管家中有仆人,莲达仍常常自己动手,让丈夫吃得舒心愉快。

那种高蛋白的混合新鲜饮料,李小龙每天必饮不可。拍武打电影消耗极大,莲达常去拍摄现场为李小龙送这种饮料。

李小龙赴美时曾在餐馆里打工,因专司一项,他对烹任完全是外行。他特别不耐饥饿,常常半夜里饿醒来,于是他就把莲达弄醒,莲达第一反应是为他下厨房弄一碗面条。李小龙对莲达下的面条赞不绝口,仔细询问烹任方法。但事实上,他一吃过面条就忘得一干二净。

李小龙无论在美在港,都闹过这样的笑话,莲达一旦离开家,他就得饿肚子。他不知怎样做熟一碗面条,甚至连开水也不会烧——那些煤气电气灶具对他来说委实是太复杂太深奥了。他只能靠吃饼干糖片充饥,消化力极强的他常处在极度饥饿状态下。因此,李小龙出门在外,莲达在电话中总忘不了询问他的饮食情况。

家庭的摆设是中西合璧式的。李小龙收藏了不少中国工艺品、典籍和兵器。他喜欢把他的兵器展示给客人看,并当屋演示。

也许是拍片过于紧张和事务繁乱,他在家中追求的是一种宗教式的宁静。

他喜欢默默地看书,静静地沉思。

他喜欢跟友人谈中国的禅。他说的最多的一则禅学公案——“茶杯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空”。

李小龙用一种平缓的语气说:“有一次,一各学者拜访一位禅师,想请教禅宗的奥秘。当禅师与他讲解时,这名学者频频点头,说:”对,是这样的,我也知道。‘那位禅师停下讲解,为学者斟茶。杯子满了,禅师还不停地斟,茶溢了出来。学者叫道:“不要斟了,茶已经满了。’禅师说:”你如果不先把自己的茶杯倒空,又怎能品尝我的茶呢?‘这名学者不由汗颜。“

李小龙说:“禅师的意思再简单不过,说那名学者:你不将自己固有的观念去掉,如何接受我的禅呢?其实那位禅师讲解的并非禅,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李小龙在求知方面如这位禅师所喻示的,排除自己旧的观念,而不断接受新的东西。通常,影迷只知他是个功夫大师,而不知他是个渊博的学问杂家。

《龙争虎斗》影片的美方制片人弗烈德·温布社尔回忆道:“有一天晚上,我与李小龙和加州参议员约翰邓尼在洛杉矶共进晚餐,席间谈到了中国拳与西洋拳谁优谁劣的问题。李小龙这时透露他曾读过约翰邓尼父亲格连邓尼所写的两本书。席上的客人与我,谁也不知道有这些书。约翰邓尼随即充满惊异地对他说:你是世界上唯一知道我父亲写过那两本书的人。”

“这就是李小龙。他能谈禅、伊斯兰教、基督教,诸如此类。他不信神,但精神上很有禅味。”

弗烈德·温布杜尔认为知识对一名演员的作用是无形和深远的,李小龙电影为什么这般独具魅力,是有深厚的哲学为底蕴。他说:

“我从未看到任何人有李小龙那样巨大的精力和魄力,这正是他使观众在银幕上大吃一惊,以及即使在他于香港拍的比较粗糙的电影里,也会使人感到超人力量的原因。这种生命力是令人惊愕的。”

李小龙曾表示,他过40岁便要停止现在的一切,象古代禅师一样,全然过一种宁静淡泊的生活。

李小龙没活到40岁,谁也不敢肯定他能否做到这一点。

成为大明星的李小龙,整日处在新闻媒介和影迷的狂热包围之中,但他的内心,却很孤独。

他回港发展后,几乎没有新交一个知心朋友。他跟女友的关系可能热烈,但谈不上知心。

曲高和寡。追求层次愈高的人,知己愈少。对李小龙来说,他朋友少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这就是他的性格。

他的性格愈来愈孤傲,愈来愈无常。他多次用轻蔑的口气指点香港的演艺界、功夫界。原本,志同道合之人很容易交上朋友,结果人们却都对他敬而远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