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天纵 > 第21部分(第1页)

第21部分(第1页)

?br>

武帝还是问平阳公主:“姐姐,您说该如何处置?”

平阳公主从来都是喜欢卫青的,但要说到嫁给卫青,她可想都没想过。论人的长相,卫青可比曹寿强得多,可他过去毕竟是自己的奴仆。不过,她转念一想,真让太后看到眼下的情形,卫青可是真的没命了。再说,弟弟也未必就会让自己嫁给卫青。于是她说:“还是请陛下作主为好。”

“好!”武帝高兴得如获至宝。“那朕就允了卫青之请。卫爱卿,朕娶了你的妹妹为夫人,你再与朕的姐姐结为连理,这是亲上加亲。不过,朕要先讲明,不是朕的姐姐嫁给你卫青,而是你卫青入赘公主府中。待朕奏请太后恩准,你就成了朕的姐夫啦!”

卫青这下子才全明白过来,原来东方朔在自己的住宅上建造公主的新府第,竟是一个大圈套!自己虽然向来敬重公主,但做梦也未曾想过娶公主为妻,自己毕竟原为公主的奴仆,癞蛤蟆从来就未想过要吃天鹅肉!再说,真的这样做了,公主的名声会大大有损,自己也对不起死去的主人曹寿啊。想到这里,他抬起头来,大声说:“陛下,微臣宁愿请来太后,求得一死,也不敢从命!”

“什么?”武帝和东方朔惊呆了。

卫青仍跪在地上,说:“陛下!公主乃金枝玉叶,又是微臣的主人。陛下恩德,微臣没齿不忘。只是微臣死也不愿世人讥笑公主下嫁奴仆!”

武帝和东方朔听了,都为他这一片忠心所动。这种美事儿,若在别人身上,早是求之不得,忙着谢恩了。偏偏这个卫青,要为主人名声着想。武帝无奈,只好看了一眼东方朔。

东方朔当然明白,他上前拉起卫青说:“卫青兄弟,你过去曾是公主的仆人,可你现在,早已是大汉的官员,是和我一样的中大夫。中大夫,当朝三品命官,怎能说是仆人?”

武帝顿时有了主张:“对!卫爱卿,朕未曾想到,你没读几车书,倒也满脑子世故。朕娶你妹妹卫子夫为妻,也许将来贵为天下之母,难道也会有人耻笑么?”

卫青不敢再辩。他知道,皇上与阿娇分手是迟早的事儿,如果妹妹真的生了儿子,转眼成为皇后是没问题的。而当今的皇太后,也是出身贫贱啊。但他一向认为,九尺男儿,既不能靠妹妹而贵,也不可攀凤附龙而得官。于是仍不起身,说道:“微臣谨知,平阳侯知书达礼,学富五车。而卫青自小与牛马为伍,不懂规矩,只会辱没公主。”

平阳公主早已为卫青赤诚所打动。她没想到,卫青离开她们这三五年,变得如此懂道理,尤其是对自己,更加尊重。想到这里,她倒觉得卫青确实可爱,嫁给这样的人,也许是一生的福份。可她毕竟不便插言,就对武帝说声:“陛下,既然卫将军不从,你也不必强求,姐姐先行告辞。”说完自己出了房子。

这几句话,分明是自己愿意,只等卫青的意思。武帝心中着急,便说:“卫青,你若是嫌自己的官小,明日朕便封你为大将军;若是嫌自己没有爵位,朕在你与公主成亲之日,封你为侯,朕要看看,天下哪个敢取笑你!”

卫青坚决拒绝:“陛下!纵然天下无人敢笑卫青,可卫青却会自己小看自己。卫青无为而当将军,那是假的将军,世人会以为卫青因妹而得宠;卫青无功而得侯,那是沐猴而冠,天下人会笑卫青因当驸马而封侯。卫青宁死,难从圣命!”

武帝和东方朔竟然无言以对。好一个卫青,靠这么一身正气,却让一个说一不二的皇帝,还有一个满身智慧的才子,两个面面相觑,无可奈何。

东方朔总得设法让武帝下台。他说:“陛下!卫青兄弟实际上已经应允此事。为将与封侯,那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何不等皇后恩准之日,卫青立功封侯之时,再成全此事?”

武帝觉得这话有理,只是面子上仍过不去。他佯作愤怒地说:“那好,朕不逼你。朕就当你还是个奴才,给我守好了公主的府第。没有朕的允许,不许你一天离开此地!”说完,一甩袖子,回宫去了。

卫青拒绝皇上之命,不愿迎娶公主之事,马上在宫廷内外传开了。皇太后得知此事,先是有点不快,但转念一想,此人如此深明道理,真是平阳公主的福份。她问过女儿,女儿说全凭母后和皇上作主,分明是心中欢喜。王皇后自此之后,不仅对卫青相当看重,对卫子夫也更加喜欢。由于自己也是出身低微的关系,皇太后更加坚信,无欲无求、不逐名利的寒门之人才是可以依赖的,于是对阿娇的同情愈来愈少,而对卫氏兄妹的喜欢则与日俱增。

朝廷大臣们则更是对卫青刮目相看。这种美事,若是放到他们身上,也许会有人把原配夫人降为侍妾,前来迎娶公主呢。卫青一介武夫,却要拒绝此事,不能不让人敬佩。因此,不仅认识卫青的人说他有志气,就连那些不知道卫青是谁的,也都争着与卫青结识。而在卫青看来,人们的这些关心,无异于芒刺在身,躲之不及。于是他除了训练兵勇和陪同皇上出猎外,更是一人关在“家”中阅读兵书,性情更加拘谨起来。

这件事情,当然也传到了昏昏沉沉的太皇太后耳朵之中。老太婆的心,此时却比眼睛明亮得多,她召来窦太主和阿娇,狠狠地训导了一番,最后叹了一口气说:“没想到,我汉朝高祖由贫贱而得天下,今后汉家还要靠贫贱之人才能强大。你们好自为之,多多收敛吧,特别是阿娇,既在长门宫中思过,就要思出个结果来!”

第二天,太皇太后窦氏撤手人寰。

时为建元六年五月,新帝即位的第六个年头,刘彻二十二岁,平阳公主二十四岁,卫青二十七岁,东方朔二十八岁。

第十一章 选丞相

未央宫的大殿里,从来都没有这么严肃。武帝临朝六年了,第一次在没了太皇太后的情况下与朝臣议事。起初,他觉得轻松了许多,可是,今天登上金殿,却觉得背后空荡荡的,有一种没有依靠的感觉。加之自己和所有朝臣,都是黑色孝服,更让人威到十分压抑。

还有一件事,让他的心头多了一份沉重。那就是谁来主持这个葬礼。按常理,窦婴是太皇太后的侄子,也是朝中重臣,他姑母的治丧之事,就由他全权负责。没想到,武帝刚要安排,皇太后却到了。虽然皇太后也穿着孝服,可她的神色却比过去开朗了许多,她带着田鼢一同来到建章宫里,竟是让儿子将治丧统领之事交给自己的弟弟。那田鼢也不含糊,好象来应试一般,竟将所有丧事礼仪弄得清清楚楚。望着鬓角渐白的母后,武帝心中自有许多同情:虽说当了皇太后,可六年来,母亲也是在颤颤惊惊中度过的,她的惶惶不安,比当太皇太后孙子的武帝要多几倍。想到这里,武帝不愿违背母亲的意志,也就点头同意了。

“众爱卿,”他清了清嗓子,渐渐提高了声音,却依然是深沉得很:“太皇太后圣驾归天,朕的心情十分悲痛。朕得圣母皇太后懿旨,命田鼢为太皇太后寝陵制置使,全权办理太皇太后安葬大礼。”

大臣们互相看看,都觉得颇感意外。可这既然是皇太后的懿旨,皇上亲口说出的,谁又能反对呢?只有老丞相许昌,他朝窦婴使了个眼色。武帝当然把这个眼色看在自己的眼里,他要看窦婴有何反应。

窦婴却平静得很,一声不吭。

武帝倒有点沉不住气了,他要向许昌讨个说法。“许丞相,你有什么话要说么?”

作为丞相,许昌难以回避。“这个……启秉皇上,既然是皇太后的懿旨,臣等遵命。只是……”

“只是什么?”皇上紧逼。

“皇上,太皇太后历经三朝,贤淑有德,臣等不知田大人以何大礼安葬太皇太后,想请他向我等略说一二。”

武帝点点头。“田鼢。”

田鼢马上小步跑出来,跪在殿下。“臣在。”

在武帝眼中,他这个舅舅此时只不过是个小臣而已。“既然丞相等人要你说说,如何安葬太皇太后事宜,你不妨说来,以孚众望。”

田鼢唯唯喏喏:“臣领旨。皇上,臣以为,太皇太后大有贤德。而其德之大者,莫过于遵行先帝孝文皇帝无为而治之旨。孝文皇帝慈惠爱人,至为恭俭,当其归天前,亲下遗诏,实行短丧。当时,所有官员和子民,只令服孝三日,天下称为圣明。如今太皇太后归去,按礼应葬于孝文皇帝霸陵之侧。而于丧礼方面,必须遵从孝文皇帝之命,行短丧而薄礼仪,方能与孝文皇帝遗愿相符合。”

武帝点点头,“嗯,你说得有理。”在他看来,这座压在自己和母后头上的大山,如此安置,也就够了。

许昌却不以为然。“皇上!臣以为,如此礼节,有些不妥。”

“噢?丞相有何高见,不妨说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