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李时珍评传 > 第20部分(第1页)

第20部分(第1页)

《典术》论证其功,乃得称为上品。李时珍说:“女贞实乃上品无毒妙药,

而古方罕知用者何哉?《典术》云:女贞木乃少阴之精,故冬不落叶。观此,

则其益肾之功,尤可推矣。”(《女贞·发明》校点本第三册,第2102 页)

有些药物之所以罕用,实由于罕见:如玳瑁,产海洋深处,大者难得。苏颂

说:“人药须用生者”,更难得到,因此医家罕用。李时珍说:“玳瑁解毒

消热之功,同于犀角。古方不用。至宋时至宝丹始用也。”(《玳瑁·发明》

校点本第四册,第2499 页)以上都说明,古今药物多有变迁,原因亦有多种,

昔日罕见、罕用之药,后世成为常见、常用之药,毫不奇怪。考察药物的发

展,应持历史主义观点。

豌豆,今天成了日用食粮。唐、宋诸本草都未见列入。李时珍写《豌豆·发

明》阐发它的药用价值说:“豌豆属土,故其所主病,多系脾胃。元时饮膳,

每用此豆捣去皮,同羊肉治食,云补中益气。今为日用之物,而唐宋本草见

遗,可谓缺典矣。”(校点本第三册,第1518 页)李时珍并不因为豌豆是日

用之物,就忽视对它的医药价值的研究。其实,愈是日用之物,对身体营养、

健康影响愈大,医家更应悉心研究。李对珍基于此种认识,将今日所用谷物、

菜蔬、肉食、果品一一列入本草,详加研究。不少地方,发前人之所未发。

李时珍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代药物学家对本草学的贡献,指出许多药物

的药性、形态、主治功用的认识,都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不断深入研究,

从片面到全面,逐步丰富起来的。《术·集解》指出:“昔人用术,不分赤

白,自宋以来,始言苍术苦辛气烈,白术苦甘气和,各自施用,亦颇有理。”

(校点本第二册,第734 页)这说明术虽是自古以来常用药,对其性味的认

识,也是不断深化的。白鲜皮,曾是治风痹的要药,后代只用它治疮科,说

明对同一药物性味主治的认识,不同时代各有偏重。李时珍在《白鲜·发明》

中写道:“白鲜皮,气寒善行,味苦性燥,足太阴、阳明经去湿药也。兼入

手太阴、阳明,为诸黄风痹要药,世医止施之疮科,浅矣。”(校点本第二

册,第803 页)同样,土伏苓可健脾胃,去风湿,古人却不曾认识。李时珍

将其增人本草并作了详细说明,指出:“土伏苓,气平味甘而淡,为阳明本

草。能健脾胃,去风湿。脾胃健则营卫从,风湿去则筋骨利,故诸证多愈,

此亦得古人未言之妙也。”(《土伏苓·发明》校点本第二册,第1296 页)

此药陶弘景命之为禹余粮,陈藏器名之为草禹余粮,苏颂名之刺猪苓,都因

不明其主治,未正式列入本草。李时珍为之定名,详解其性味、主治,更收

集了六项方剂,列入“附方”,使人们明其体而达其用。他用自己的新贡献,

有力他说明了药物学的内容在不断发展。对古今常用方剂升麻葛根汤的疗

效,李时珍也用自己的临证经验,增加了新的解释。他说:“升麻葛根汤,

乃发散阳明风寒药也。时珍用治阳气郁遏及元气下陷诸病,时行赤眼,每有

殊效,神而明之,方可执泥乎?”(《当归·发明》校点本第二册,第797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