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李时珍评传 > 第3部分(第1页)

第3部分(第1页)

去解除人民的疾苦,把自己钻研得来的科学成果,无偿地奉献给祖国和人民,

树立高尚的医德和科学精神。

李时珍由一个体弱多病的平民之子,成长为一位世界科学巨人,经历了

曲折复杂的艰苦奋斗过程。他那自学成才的光辉道路,为万代留下卓越的楷

范。唯物主义的求实精神,力摧宗教迷信的无神论思想,为民抒困的高尚情

操,是他取得卓越科学成就的主观条件。

李时珍光辉的一生,大体上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在他成长的每一个时

期,具有独特的生活经验和奋斗目标。了解他的生活道路,对理解他的医学、

药学和哲学思想很有帮助,对我们为振兴中华而勇攀科学技术高峰,尤有借

鉴意义。

一、胸怀壮志献身医学事业

(1518—1539)

1518 年(明正德十三年),李时珍出生在一个中医家庭里。祖父是一个

走乡串户的“铃医”,社会地位低下,没有留下名字。他的父亲李言闻号月

池,医术比较高明,在当地颇有名气,曾被荐为太医院吏目(即皇家医院的

医官)。李时珍自幼受祖父和父亲的思想影响,对医药有一定的兴趣。

李时珍生活的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封建统治者日益腐朽,残

酷地剥削压迫人民。李时珍出身平民家庭。没有权势,凭着他父亲有高明的

医术,才受到地方贵族豪门的另眼相看。蕲州城当时是南北交通要地,物产

丰富,风景秀丽,明朝皇室后代荆宪王特把王府迁到那里。镇上还有顾、郝

等封建地主豪门。贫苦农民和乡镇平民常受王府及豪门的欺凌。李时珍的父

亲,把光大门庭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那时只有靠科举考试,才可能平步

青云,进入封建官吏的行列,这种社会风气顽强地腐蚀着人们的思想。李时

珍自幼对医学很感兴趣,但禀承父命,不得不寒窗苦读,按时去参加科举考

试。

李时珍从小聪颖过人,发蒙后,几年内就学会写诗、作文。14 岁那年(1532

年)参加了在家乡黄州举行的“童试”。两门考试科目:四书义(即八股文)

和试贴诗,都取得好成绩。中了秀才,可谓少年得志。父亲鼓励他继续努力,

勤奋地学习四书、五经,努力去参加三年一次在武昌举行的”乡试”。更希

望他乡试中考后,能进府学去学习,争取参加廷试,金榜题名,成为一名“进

士”。李时珍对八股取士那一套并不感兴趣,他的思想总是同科举考试格格

不入,乡试一次再次遭到失败。大约在第二次乡试后,身体就累坏了,得了

可怕的骨蒸病,长期发高烧,几乎死去,幸得他父亲精心治疗,终于战胜了

病魔。李时珍经过两次科举考试的失败,仍抱病苦读,幻想下次乡试得中,

不致辜负父亲的希望。他夜以继日,一遍再一遍地钻研科举考试所规定的内

容,把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

《书》、《易》、《礼》、《春秋》)读得透熟,对可能遇到的议论题和策

试题都尽量作好准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