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石油大博弈 > 第18部分(第1页)

第18部分(第1页)

这是一项带来巨大反响的战略失误。夏威夷的每一桶石油都是从美国大陆运去的。如果日本的飞机炸毁太平洋舰队的燃油储备和珍珠港的储油罐,他们就会令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每一艘船搁浅,而不限于那些实际上被击毁的舰只。新的石油供给只能来自几千英里以外的加利福尼亚。接任太平洋舰队总司令的彻斯特?尼米兹海军上将后来说:“在珍珠港事件的过程中,美军舰队的所有燃油都在地面的储油罐里。大约有450万桶油,只要用直径50毫米的弹头射击就可以让它们完蛋。如果日本人毁了那些油,战争就要延长两年。”

第十九章 石油大较量(1)

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温斯顿?丘吉尔生活在政治的荒野之中,无人理睬他的那些关于纳粹野心的警告。但在1939年9月他66岁的时候,他被突然召回重任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旧职——英国海军大臣。随着希特勒的军队于1940年春横扫西欧,伦敦的绥靖主义者下台了,丘吉尔当上了大不列颠的首相。

英国面临着悲观的前景。德国人已经占领了挪威和丹麦,法国人下个月就投降,英国人将孤军奋战,承担战争的重负。

英国政府早在战争爆发之前就认真地分析了英国的石油形势。1937年底,一个特别委员会对仿照德国采用“煤中取油”的合成燃料战略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因为英国本土蕴藏着丰富的煤,而它所使用的油则几乎全靠进口。尽管如此,该战略考虑还是遭到否定。英国不仅能够从全球获得大量廉价的石油,而且世界两家主要的国际性石油公司——壳牌石油公司和英伦—伊朗石油公司① 都设在伦敦。发展合成油不仅代价高昂,而且仔细分析起来并不保险。用许多船只,通过许多港口进口石油同依赖少数几座超大型的、极易从空中辨认的合成燃料工厂相比较,后者更容易遭到空袭。

英国政府在制订备战计划时要求石油工业给予紧密、公开的合作,在美国这样的合作极难办到。在英国,国内炼油工业和销售渠道有85%集中在壳牌石油、英伊公司和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英国分公司的手中。1938年慕尼黑事件发生时,政府决定,一旦爆发战争,各石油公司之间所有的“竞争工具”都将取消,全国的石油工业将在政府的卵翼下统一管理。

英国政府还得对付皇家荷兰壳牌集团的前途问题,因为这家集团可能被纳粹控制。问题的关键出在公司的全权领袖亨利?迪特丁身上。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他是集团内说一不二的人物。但到30年代以后,迪特丁对公司的控制渐渐减弱,他的行为举止愈发显得古怪、挑剔和妄自尊大。

30年代中期,年逾古稀的迪特丁迷上了两个人。一是他的秘书,一个年轻的德国女人,二是阿道夫?希特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位意志顽强的荷兰人迷上了英国,费希尔海军上将和温斯顿?丘吉尔都拉拢他,使他成为协约国坚定而狂热的盟友。现在,老人却被纳粹迷得神魂颠倒。英国外交部的一位官员曾叹道:“他对苏维埃的仇恨、对希特勒的敬慕和英德携手抗苏观念的偏信已经是尽人皆知。”1935年,迪特丁自作主张同德国政府商谈,向德国人赊售2年用量的石油,相当于向德国人提供军事储备。

关于这些谈判的传闻令伦敦壳牌石油公司的经理们大为震惊。一位名叫安德鲁?阿格纽的资深董事要求政府责成柏林的英国使馆调查此事,以便他“和他的董事会朋友们及时采取合适的措施”。

迪特丁于1936年底从壳牌石油公司退休。他同第二任妻子离婚,娶了德国籍的女秘书,并把家搬到了德国。不仅如此,他还号召其他欧洲国家同纳粹合作,以阻止布尔什维克。他同纳粹领导人多次互访。

迪特丁1939年初在德国逝世,这时离战争爆发还有半年时间。他刚刚去世,伦敦方面就得到了令人极为不安的奇怪传闻。纳粹党不仅在他的葬礼上大做文章,而且试图趁机控制皇家荷兰壳牌集团,如果他们成功,大不列颠就大难临头了,因为这家公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不啻于英国的军需石油局,如果落入纳粹之手,英国的全部石油供应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幸运的是,人们发现代表控制权的“优先”股份按规定只许董事掌握。迪特丁一死,他的优先股份立即就被分给了其他董事。德国人充其量只得到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普通股,这些股票对他们于事无补。

战争刚一开始,包括壳牌石油公司在内的英国石油企业就都把他们的下游经营合并于石油理事会,实际上等于创立了一家垄断机构。合并工作一帆风顺。各公司的加油站都被漆成了千篇一律的深绿色,产品只用一个“普尔”(pool)商标。从那以后,伦敦湖滨路壳牌—麦氏公司大厦就变成了英国石油战的指挥所。

英国面临着全球范围的问题。它必须假定德国与苏联新签的协定能保证德国获得丰富的苏联石油,而日本入侵东南亚又将切断英国来自远东的石油供给。德国人还可以在家门口轻而易举地获得罗马尼亚的丰富资源。战争爆发几个月之后、德国人占领法国之前,英法政府试图重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旧戏,以6 000万美元的代价换取罗马尼亚破坏其全部油田,以阻止那些油田被德国人利用。但是,双方讨价还价,始终不能达成协议,最后罗马尼亚的石油还是落德的手中。摧毁那些油田成了几年之后盟军轰炸机的任务。

第十九章 石油大较量(2)

英国必须刻不容缓地解决石油的问题。定量供应几乎随着战争的爆发而开始实行。起初私人汽车的“口粮”定在每年1 800英里路程的消耗量之内,以后定量日趋紧缩,因为军用量不断增长,库存逐日减少。最后私人汽车干脆断了油。自那以后,自行车风靡英国。

在1940年的黑暗日子里,德国陆军席卷西欧,集重兵于英吉利海峡的法国一方。人们禁不住要问,如果英国受到侵略,px 的石油库存将做何处理?德国人获取了法国的石油储备,因而保证了他们的进攻势头。纳粹跨海峡进攻的成败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夺取英国的石油供给。于是,英国人订出计划,一旦德军ty 侵,立即毁掉全部石油库存。那些分散于城乡各地的毫无防卫能力的加油站也成问题,因为它们将为德军提供极大的方便,可以随时随地加油。为防止发生这种情况,英格兰东部和东南部的万个加油点都被赶紧关掉,销售集中于比较容易保卫的2 000个加油站。如果必要,可以把这2 000个加油站全部点燃,不给敌人留下可乘之机。

石油沙皇:美国石油供给的动员

英国面临着一个压倒一切的难题——如何保证其战争期间的石油供应?战斗打响后,英国的石油消费将会直线上升,只有其产量约占全球23的美国能提供足够的石油。

1940年12月,第三次稳获总统宝座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宣布美国为“民主政体的武库”。1941年3月,美国实行租借法案,从而解决了英国面临的财政问题。随着对中立立法的放宽执行,向英国运送补给的限制逐渐得以克服。当1941年春英国的石油供应急剧恶化之际,从美国东海岸各港送油的50艘油轮驶向了英格兰。这样,美英石油供给线在1941年春末接通。美国用燃料支持英国在欧洲孤军奋战。当时,美国实际上有日产100万桶石油的剩余生产力,相当于370万桶日均产量的13左右。之所以有这些剩余生产力,乃是由于20世纪30年代联邦和州政府达成的妥协安排,结果它变成无价之宝,对盟国的安全系数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若无这些剩余生产力,也许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会发生改变。

1941年5月,美国还未卷入战争。罗斯福任命内政部长哈罗德?依克斯兼任国防石油协调官的职务。依克斯号称老吝啬鬼,这一任命使他再次成为美国第一号石油家,或者说是石油沙皇。

依克斯的任务包括引导石油工业从担心过剩的心理转到扩大生产、防止短缺的方向上来,他必须在公众对短缺抱怀疑态度的形势下挺身而出。同时,美国的石油工业是个大杂烩。大型综合企业、独立的生产商、炼油厂和经销人之间互相猜疑、激烈竞争。依克斯要把它们组织起来由政府统一指挥。

哈罗德?依克斯是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起步的,因为他在石油界拥有众多的敌人。1933年他初次统管石油工业时,要求联邦政府加强对石油工业的运作及利润额度的限制,甚至考虑实施国有化。依克斯还有一件事令石油公司咬牙切齿。在大萧条时期,石油公司根据他的指示以合伙形式收购“过剩”汽油。1936年,美国最高法院废止了《全国工业复兴法》,也就是依克斯引以为据发出合伙购油指示的那项临时性立法。此后司法部认为石油公司的做法系犯罪行为。依克斯溜之大吉,结果那些石油公司被判定有罪,这件事使它们对再次同依克斯合作心有余悸。

海的考验:大西洋之战

油轮和货船日夜往返于美国和受困的英国之间,而这条供给线的薄弱环节正在烟波浩淼的大西洋。德国人可以在这里扼杀英国的战斗能力,可以卡死北非和欧洲的美军,以及破坏很快要靠美国石油支持的苏联战争机器。德国海军总司令埃利希?雷德尔海军上将宣称:“经济战越残酷,见效越快,战争就结束得越早。”德国人的武器就是潜水艇,它很快显露出破坏海运的本领。1941年,德国潜艇呈“狼群”状结队发起攻击,它们的首要目标就是油轮。

德国潜艇战的成功给英国人带来了恐惧。他们给为数不多的几个美国人看了一组图表,一边是轮船吨位和物资供给直线上升的损失,另一边则是日趋枯竭的石油存货和战争带来的日益增长的需求。丘吉尔看了这份如此抽象的战况图示之后显得沮丧不堪。他说:“我多么情愿看到大规模的入侵,也不愿忍受这种用图表、曲线和数字所表示的无形无状不可捉摸的威胁!”1941年3月,他把德国潜艇对英国海运的攻击描绘成“我们必须面对的最险恶的阴云”。他深知大西洋水域悄悄进行的战争对英国来说多么生死攸关,也知道没有美国人的帮助他无法成功。 。 想看书来

第十九章 石油大较量(3)

1941年7月,哈罗德?依克斯获悉英国的库存汽油只够用5个星期。皇家海军至少应该存有7个月的用油,现在也只剩下了2个月的存量。依克斯得出的结论是,应该不遗余力地支援英国,例如削减美国东海岸地区的石油消费,把运力和物资转给英格兰。他同石油公司一道发起了大张旗鼓的自愿节油运动,包括发放印有“我节省了13汽油”字样的标语条,供司机们贴在汽车的挡风玻璃窗上。他要求加油站晚7点就关门,上午7点才开门,还试图恢复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推行的“无油星期日”活动。此外,依克斯在自己管辖的内政部提倡合用汽车,为全国树立节油的榜样。

只有一件事依克斯不做也不能做,那就是解释开展节油运动的真实原因:大西洋中德国潜艇带来的恶果和英国石油短缺的惨状。他担心公布这些严峻的局势等于向纳粹提供宝贵的情报。而且他也不想无必要地招惹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者。结果整个节能运动引发了一场抗议的风暴,新泽西州的立法机构还通过决议谴责这项运动,因为它危及该州的渔业和避暑胜地的生意。

面对德国潜艇的威胁,美国扩大了对大西洋水域的巡逻半径,并在纽芬兰、格陵兰、冰岛及百慕大设置了基地。与此同时,英国破译了德国海军的密码,船队得以以思德国人的攻击。加上需求的减少、租借法案的实施和50艘油轮的支援,英国背负的压力至少暂时减轻了。

到1941年秋季,英国因石油供给暂获解决而归还了交给他们使用的油轮。这件事似乎证明根本不存在短缺,报界和国会都对依克斯大加挖苦。国会一个特别调查委员会宣称短缺是内政部长的发明。

加油站挂起招牌宣布汽油的供应充足,呼吁司机们“加足汽油”。依克斯觉得他变成了众人的笑料,他在私下怒气冲冲地抱怨说:“说服美国的老百姓未雨绸缪是异想天开。”他的结论是,预防措施绝非精明的政治选择。

但是,1941年12月11日德国对美宣战之后,德国潜艇立刻出现在美国沿海水域,给美国的海运带来灾难性的打击。石油短缺又一次抬头。油轮的外观线条明朗,极易辨认,所以成了德国潜艇的首要目标。在1942年1月的一次内阁会议上,依克斯警告总统说,大西洋里油轮沉没数目重新上升将再次导致石油供应紧张,特别是在美国的东北部地区。然而,依克斯没有忘记上次因为倡导节油而招致暴风雨般的攻击,他余痛未消,坚决拒绝采取预防措施。

1942年的最初3个月里,被击沉的油轮数目几乎等于建造数目的4倍。德国潜艇在美国海岸线似乎获得了豁免权。某潜艇舰长在击沉8艘美国船只后返航的途中写下了这样的日记:“可惜昨晚只有1艘潜艇。我可以肯定,就是有20艘潜艇来也能找到足够的目标。”

对于潜艇的攻击,美国人在开始阶段未拿出有力的反击措施。油轮、货轮、客轮等被要求沿海岸线航行,可能的话可穿行科德角和特拉华—切萨皮克湾的运河。美国城市入夜后灯火辉煌,把油轮的剪影清晰地衬托给等在附近的德国潜艇。迈阿密的情况最坏。临海的建筑连绵6英里都被霓虹灯映照得光彩夺目。旅店的老板和当地商会的负责人反对灯火管制,理由是旅游旺季还未结束。在东海岸的另外一些地方,情况大同小异。在大西洋城,成群的人站在岸边看热闹:漆黑的海平线处火光一闪,又一艘油轮不幸中弹。

最后,美国人终于采取了补救措施。东海岸沿线城市的户外照明被取消,居民区设人巡逻,监督家家户户灭灯,或至少是拉紧窗帘。

美国人为对付潜艇威胁还采取了其他步骤。东海岸沿线成立了护航队。更好的办法是尽量不用油船运油,于是产生了建设一条规模史无前例、长度闻所未闻、连接得克萨斯州与东海岸的输油管道的设想。让原油以每小时5英里的速度沿管道稳稳流动显然比装进海轮安全,也比用铁路油罐输送便宜。此项计划曾因消耗钢材过多而在1941年秋遭到否决。珍珠港事件和美国沿海水域接二连三发生的击沉油轮事件又使之匆匆复生。

建设这条绰号“大英寸”输油管线的工程终于在1942年8月开工,它堪称第二次世界大战工程史上的奇迹,横跨半个美国,使用了许多新设计的设备。经过一年半的时间,“大英寸”在1943年底接通。它全长1 254英里,承担了向东海岸运送原油量的半数。与此同时,一条长1 475英里的绰号“小英寸”的管线也开始建设。它从1943年4月开工到1944年3月竣工,专门把美国西南部生产的汽油和其他精炼制品送到东海岸。1942年初,东海岸原油和精炼油的总供给只有4%是沿输油管线运去的。到1944年底“大英寸”和“小英寸”都竣工之后,管道的运输量占全部的42%。

第十九章 石油大较量(4)

1942年下半年,大西洋之战愈发凶狠。德国的潜艇部队增添了体积更大、航程更远、潜水更深的改进型潜艇。不仅潜艇之间的通讯能力加强,而且还能辨认英国护航队的暗号密码。此外,潜艇舰队司令卡尔?朵尼茨海军上将又得到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