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石油大博弈 > 第14部分(第1页)

第14部分(第1页)

第十二章 石油争夺新格局(4)

他们的结论下得太早了。同年12月,在马拉开波盆地的拉罗莎油田,壳牌的巴罗索油井发生井喷,石油源源不断地涌流,估计日产原油可达10万桶。壳牌公司在当地的经理乔治?雷诺兹选中了这块当初看不出有多大希望的拉罗莎油田,划定了油田的标界。雷诺兹早在15年前便冲破重重困难,坚定地指导英波公司,在波斯首次发现了石油,但却只得到微薄的酬金。当时他锲而不舍,终于开辟了中东产油区。此刻他又在委内瑞拉大显身手。

拉罗莎的成功证明,委内瑞拉将成为世界级的产油国。这一发现引起轰轰烈烈的采油热。100多家公司——美国居多,也有些来自英国——顿时蜂拥而至,其中既有大公司也有独立经营者。石油热给戈麦斯将军创造了发财的良机。他的家族与好友从政府得到优惠开采权,然后以高价出售给各家外国公司,再将佣金转给将军本人。后来,为了使这类交易合法化,将军及其好友组织了一家名为委内瑞拉石油公司的皮包公司,但人们都称之为“戈麦斯将军的公司”。戈麦斯及其至友在外国公司之间挑拨离间,从###利,手段极为高明。外国公司别无门路,都争先恐后地想由此投入20世纪20年代这场委内瑞拉石油热潮。

开发工作进展神速。1921年,委内瑞拉仅生产140万桶油,到1929年,增至亿桶,总产量仅次于美国。那一年,石油占委内瑞拉出口收入的76%和政府收入的50%。这个国家已经成为皇家荷兰壳牌公司最大的石油来源。到1932年,委内瑞拉又成为英国最大的供油国,其次是波斯,然后才是美国。不到10年,委内瑞拉便成为一个显赫的产油国,也赢得了外资。在委内瑞拉进行大规模勘探和开发需要投资,尽管选手云集,实际上却控制在少数几家公司手中。在20世纪20年代,皇家荷兰壳牌公司、海湾石油公司与泛美石油公司三巨头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了大部分开发活动。多汉尼的泛美石油公司仍然是在墨西哥的主要产油商之一。1925年,它被印第安纳美孚石油公司兼并。

如果戈麦斯没有提供一个相对友好的政治环境,委内瑞拉的外国石油投资规模可能不会这么大。但是稳定能持续多久?1928年,印第安纳美孚石油公司拉戈分公司的一位代表对美国国务院的官员说:“戈麦斯总统不能永远活着,带有更加激进倾向的新总统可能会没收所有的石油产业,并且采取墨西哥实行的一些政策,这种危险随时会出现。”因此,出于安全的考虑,拉戈分公司不在委内瑞拉修建庞大的出口炼油厂,而将工厂设在近海的一个荷兰属地阿鲁巴岛上。壳牌也将炼油厂设在荷属库拉索岛。

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却没有壳牌和其他公司那样幸运,尽管付出了巨额开支,却没能在委内瑞拉取得任何勘探成果。在纽约,负责委内瑞拉事务的总经理以“非生产性的生产总经理”著称。1928年,通过采用水下钻探新技术开发被遗弃的马拉开波湖区,新泽西公司终于首次获得重大发现,找到了湖底的富矿,打出大量石油。再也没有人取笑新泽西公司将转行搞渔业了。

1932年是大萧条跌入谷底时期,印第安纳美孚石油公司(简称印第安纳公司)十分担心。美国将采取对进口石油的新关税:汽油每桶美元,原油与燃料油每桶21美分——实际上将委内瑞拉石油拒之门外。印第安纳公司没有一个能够转售石油的海外销售网。它还担心在大萧条之中需要追加资金以及在墨西哥的固定资产被国有化的可能性。这些因素加在一起,看起来风险太大了,印第安纳公司承受不起,并且它已将其海外资产卖给了新泽西公司,包括在委内瑞拉的一大笔资产。新泽西公司用其股票支付了部分资金,因此,印第安纳公司一度成为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最大的股东。

与布尔什维克决斗

然而,石油与政治的撞击最为激烈的是在东半球,而不是西半球。战前,俄国石油是世界市场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是现在,石油掌握在苏联共产党新政府手中。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皇家荷兰壳牌公司在俄国买下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巨大石油利益正处于危急之中。布尔什维克革命之后,许多集团急忙试图用低价购买俄国油田。据说古尔班坎以“最低的”价格从俄国移民手中购得财产。他从不错过一次机会,还从急需现金的移民手中购得了他们带出境的艺术珍品。

第十二章 石油争夺新格局(5)

与罗斯柴尔德不同,诺贝尔家族牢牢地掌握着它在俄国的石油产业。但是在革命期间,诺贝尔家族潜逃出国,有的装扮成农民,有的乘雪橇或步行越过边境进入芬兰。他们在俄国经营了3/4个世纪的王朝覆灭了。他们最后到达巴黎,躲藏在莫里斯酒店苦思冥想如何抢救他们的石油王国。

答案是减价出售。诺贝尔向迪特J推销他们在俄国的全部石油资产。俄国仍处在###与内战之中,结局根本无法预测。迪特丁立即看出这是他成为俄国石油之主的机会。他牵头与英波公司和考德雷勋爵的公司组成辛迪加与诺贝尔家族谈判。他相信,布尔什维克政权不可能持久。1920年,他在给古尔班坎的信中写道:“大约半年时间,布尔什维克不仅会被赶出高加索,而且会被赶出进个俄国。”但是为保险起见,迪特丁还是寻求英国外交部保证提供政治上的支持。外交部断然拒绝。他便坚持要诺贝尔家族保留少量股份,最好是其集团买下选择买卖的特权,直到“确立某种稳定的政府为止”。诺贝尔家族则想彻底卖掉。迪特丁毫不退让,谈判遂告破裂。

然而另一家公司已经等待多时,它对诺贝尔家族来讲更有吸引力,这不仅仅是因为它资金雄厚,而且还因为它能得到美国政府的政治支持。这就是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此时,在这迥然不同的危险关头,诺贝尔家族终于等到了早在19世纪90年代就梦寐以求的建立俄美石油联盟的机会。

新泽西公司同样很想联盟。沃尔特?蒂格尔与他的同事对俄国石油曾给老美孚公司托拉斯造成的影响记忆犹新,它曾挫败了美国公司创建世界石油秩序的努力。他们知道,地中海市场可以得到更廉价的俄国油,而不用从美国进口石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俄国中止出口石油。但是一旦恢复生产并使用新技术,俄国足以再次将美国石油挤出欧洲市场。美孚石油公司最好对俄国石油有发言权,不能让它落入其他竞争者手中。

尽管诺贝尔家族试图出售的资产很可能不再属于他们所有,但是新泽西公司与诺贝尔家族还是开始了紧张的谈判。1920年4月,风险进一步成为现实,布尔什维克在重新占领了巴库并迅速将油田收归国有。在巴库工作的英国工程师被囚禁,一些“诺贝尔公司成员”被判为间谍。然而,新泽西公司与诺贝尔家族继续进行谈判,如果布尔什维克失败,这笔交易可太吸引人了,而且他们坚信布尔什维克注定要失败。1920年7月,即国有化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交易做成了,美孚石油公司以650万美元和承诺日后再付750万美元的绝对最低价买下了诺贝尔家族在俄国的一半油田的换股权。美孚公司控制了至少13的俄国石油产量,40%的炼油生产和60%的俄国国内市场。尽管西方石油界人士怀有美好设想,风险却显然太大。如果布尔什维克新政权终能度过难关可怎么办?油田已经收归国有,新政权或许自行管理,或许拿到国际市场拍卖。

资产阶级和共产党人展开了一场决斗。布尔什维克的代表是精明的行家里手、外贸人民委员列昂尼德?克拉辛。他彬彬有礼,能言善辩,通情达理,根本不是西方人想象中那种嗜血成性的狂热分子。克拉辛与他的同志判若两人,对资本家了如指掌,因为他本人就曾是其中一员。战前,他是备受尊敬的巴库电力公司总经理,此后任驻德国西门子联合公司的俄方代表。然而,克拉辛暗中还是布尔什维克的主要技术专家,用列宁的话说,是布尔什维克革命的“财政部长”。战争期间,他在沙俄政权中身居要职,是俄国战时经济的主要设计师之一,从而使他与其他革命者的关系处于紧张状况。他在与布尔什维克同志们的一次争辩后十分失望,竟然停止吃肉,仅以马奶充饥。但是布尔什维克需要他和他的管理绝技,他从革命中脱颖而出,身兼外贸和交通人民委员两职,影响相当大。

正当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与诺贝尔家族的谈判进入尾声时,克拉辛抵达伦敦代表布尔什维克政府谈判贸易关系问题。1920年5月31日,他应劳合?乔治首相的邀请,前往唐宁街。这是一个西方大国的政府首脑首次接见苏联使者。外交大臣寇松勋爵盯着壁炉,双手紧背身后,乔治首相严厉地责备他:“寇松,要有礼貌。”他才不得不同克拉辛握手。

第十二章 石油争夺新格局(6)

此后几个月中,尽管困难重重,英、苏谈判还是坚持下来了。列宁电告伦敦的克拉辛:“乔治这家伙欺骗成性,毫无顾忌,不知羞耻,切不可听信,以三倍的假话回敬之。”谈判迁延时日,克拉辛精通如何吊英国商人的胃口。但他处于不利地位,苏联正走向经济灾难,国内一片惨状,工业开工不足,通货膨胀,资金匮乏,食品短缺,饥谨临头。苏联迫切需要外资以便开发、生产和出售其自然资源。1920年11月,莫斯科宣布了向外国投资者提供特许权的新政策。

1921年3月,列宁再进一步,宣布了著名的“新经济政策”,大力发展国内市场体系,恢复私营企业,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并且出售矿区开采权。列宁并非一改初衷,他只是对迫在眉睫的现实作出了反应。他宣布:“我们无法在没有国外设备和技术援助的情况下单靠自身力量恢复衰败的经济。”为得到这些援助,他愿意向“最强大的帝国主义辛迪加”提供广泛的特许权。他首先提到的两个例子就是石油,租让“巴库的14和格罗兹尼的14”。同沙俄时代一样,石油再度成为最能赢利的出口商品。一家布尔什维克报纸称之为“液体黄金”。

列宁与西方的和解激起其他同志的强烈反对,包括疑忌成性的斯大林。他警告说,来到苏联的商人中会有“国际资产阶级的超级间谍”,广泛地对外接触将使苏俄的弱点暴露无疑。尽管如此,在列宁宣布新经济政策一周之后,克拉辛在伦敦签署了英、苏贸易协定。他接着身手非凡地接触各家公司,以新的石油开采权引其上钩,同时利用谣言和暗示从中挑拨离间。

迪特丁对与诺贝尔的交易落空毫不失望,他同诺贝尔家族一样深信,美孚石油公司进入俄国,给所有外国投资者,包括皇家荷兰壳牌公司及其对原罗斯柴尔德资产的所有权提供了强大的保障。但是迪特J不愿被动地接受布尔什维克将他排除在外却出售他认为是自己财产的做法。蒂格尔也有同感。

寻求建立联合阵线

1922年,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皇家荷兰壳牌公司与诺贝尔家族开始结成著名的联合阵线。其目的是建立共同阵营对付苏联染指他们在俄国的石油资产和贸易。后来他们又吸收了十几家公司,一致发誓共同反对苏联,绝不单独与俄国人做交易。

他们一致要求对收归国有的资产进行赔偿。同其他行业一样,“石油界同仁”之间无疑也很难彼此信任,更不会相信苏联人。因此,尽管信誓旦旦,联合阵线自问世起就站立不稳。深谙资本家竞争本性的克拉辛巧用手腕继续从中挑拨离间。

与此同时,许多公司开始感到,苏联低价石油在世界各地市场上的竞争力日益增强。苏联石油工业在1920~1923年间实际处于休眠状态。但是后来,由于大量引进西方技术,生产活力迅速恢复,不久便作为石油输出国重新打入世界市场。这使新泽西公司高层董事进退维谷:是不顾争回资产权的声明而购买苏联低价石油,还是死守道德与业务立场坐失良机?蒂格尔此刻对投资于诺贝尔企业后悔莫及。

美孚石油公司德国部经理海因里希?里德曼却另有见地。他认为私人公司很难保证自己的产权不被没收和国有化。“我们不赞成助苏联一臂之力。但如果有人情愿参与其中,我们保持清高又有何用处呢?”实际上,其他西方集团已经在叩击苏联大门,有的不事声张,有的大张其鼓,都在争取石油开采权,着眼于整个苏联,从高加索的巴库到西伯利亚近海的库叶岛。高加索油田的资产就被新泽西公司、壳牌和其他公司称为己有,然而苏联却将此地开采的石油作为自己的财产出售。

有一个可以挫败苏联的办法:新泽西公司和壳牌公司可以联合起来购买苏联石油。蒂格尔坚决不同意,“我知道自己有些因循守旧,但是无论如何要同抢我住房、偷税财产的人亲善友好绝非上策”。但当其他美国公司开始加紧购买苏联石油并以此直接与新泽西公司竞争的时候,公司内部反对与苏联做买卖的势力还是让步了。新泽西和壳牌终于在1924年11月成立了联合采购机构,两家公司开始探索如何与苏联进行交易。蒂格尔私下对处理此事的方式深感苦恼。还是经商的常见病:没有充足的时间作长远打算。。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十二章 石油争夺新格局(7)

与皇家荷兰壳牌公司合作是一回事,可同苏联合作仍使蒂格尔满腹怨气。他给里德曼写信:“为苏联石油提供市场,不仅使我们成为被盗物品的销脏者,而且因此使盗贼得以牟利,我们实际上是在鼓励盗贼继续从事肮脏勾当。”

新泽西和壳牌不久便联合就购买石油与苏联签约。协议甚至规定从售价提成5%作为支付原产权所有者的赔偿金。蒂格尔和迪特丁两人都对整桩买卖疑虑重重。1927年初,拟议中的协定落空时,迪特丁几乎欣喜若狂,他给蒂格尔写信称:“欣闻同苏联交易未成,总有一天人人都会懊悔曾与这些强盗有染。”

迪特丁在经商时显然掺入了感情因素。他与白俄移民柳佳?帕夫洛娃喜结良缘之后,似乎更加顽固,公开###。他甚至致电小洛克菲勒,恳求他阻止美孕各公司购买苏联石油,使苏联无法获得硬通货,这样,它不久就能垮台。

价格之战

尽管迪特丁多方阻拦,分家后的两个美孚公司——纽约美孚石油公司(索科尼)和真空公司,仍旧我行我素,继续同苏联进行交易。纽约公司在巴统为苏联建造一座煤油厂并租赁经营。纽约和真空两家公司同时与苏联签约购买大量苏联煤油,主要投放印度和其他亚洲市场。索科尼公司需要苏联石油供应其在印度的市场。壳牌公司有其他石油来源供应印度市场,但索科尼公司却别无门路。

迪特丁大发雷霆,辱骂索科尼公司总裁迈耶“既无信用又无才智”。他为了报复索科尼公司“背信弃义”之举,于1927年在印度发起了一场残酷的价格战。不久,他又将这场战争引向世界各地市场。索科尼公司予以反击,在另外一些市场削价售油。迪特丁还蓄意发动舆论攻势,指责纽约公司购买“共产党的”石油。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也被卷进这场纷争。蒂格尔十分不安,其实这一直就是迪特丁的目的所在,他一心指望新泽西公司能够驯服索科尼公司。不出所料,新泽西公司被迫公开指责同苏联做交易的两家公司,蒂格尔也颇感欣慰:“有头脑的欧洲人现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