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老子传 > 第4部分(第1页)

第4部分(第1页)

有,但不同于那些靠家资只知挥霍享受、游手好闲的真正花花公子。他有雄心,有抱负,聪明过人,在学业上有着相当的造就,只是因为他的聪明没有哪个同学敢跟他比,傲视一切,轻慢松懈,不能上进,在自己身上储存下了不少的潜力。他很会应酬,在老师面前,从不露出傲相,但是他内心特别自信,从不允许任何一个同学有半点超过自己。他常常听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夸奖,被称为“第一聪明弟子”。他听惯了的是恭维话语。赞扬声音的环绕,加上爹娘的娇惯,使他在任何人的面前从来不能有半点的屈辱卑下,正在“一朵花开富贵,满园春色归己”的金子时光之中享受天赠之乐,忽然来个李耳,一下子夺走了他“第一聪明”的称号,他不能忍,他不能容!要是让他强行容忍,那真会活活地难受出一场病来。他要压倒李耳,他要击退向他进攻过来的李耳,要响当当地把他征服。但是这个李耳也好生了得,来势不凡,如不认真对付,要是活活的败在他的手下,拿不到一盘子白银不说,还要当众受到重重处罚,一个从来没有栽过跟头,从来没有失过面子的、风度翩翩、尊容楚楚的少年英杰,如果在众人面前被弄得狼狈不堪,威风扫地,那还怎么有脸见人!他要打败李耳,战胜李耳!只能胜利,不能失败,万万不能粗心!但是他不怕,他有信心,他有足够的把握,靠他惊人的聪明,如果再来个连夜苦读,定能压倒对方无疑。他彻宵达旦苦学,一夜灯火通明。

曲仁里,李耳家那所朴素的小西屋里,灯光也明一夜,大概他也没有休息。

第二天早饭过后,第一次赛背《易经》在常老师的学馆开始。屋里地上坐满常氏弟子,其间还有不是学生的邻里乡人。常老师靠墙坐在书几之后,态色肃穆地看着站在他面前的杜杰和李耳。这里气氛紧张,此时,李、杜第一轮赛背《易经》正式开始。

常老师问杜杰、李耳,谁愿先背,李耳让杜杰挑选。杜杰为争主动,提出每次背《易》都要让他先背。常老师让李耳先到旁边屋子里等候,接着,庄严认真地看着几上展开的《周易》竹简,让杜杰先背。杜杰扬头挺胸,傲慢地往中间一站,毫无拘束,尽量发挥自己的记忆,大声地从“乾;元亨利贞”开背。他声调高,信心大,一段接一段地往下背去。每背几段,故意间歇一下。存气之后,再往下背。就这样,一连背了将近十阵,一连存了好几回气。背着背着,他忽然间停止,想不起来下一句该是什么了。常老师并不催促,而是让他仔细想想。待了一会儿,他又想了出来。接着还往下背。背了几段之后。又一次停了下来。常老师再让他仔细想想,鼓励他要把潜力用尽。他无论怎么想,再也想不起来,就决定不再往下去背,当众宣布终止。常老师数了一下,他所背竹简共是贰拾陆片,和原规定的贰拾AE*片还差一片。杜杰心满意足地往左边挪动一下,心想站在李耳身边的杜杰,见忽然出现这种异常情况,由不得心中一阵害怕。虚荣,嫉妒,和强烈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和伤害。脸色蜡黄,嘴唇青白,没有半点血色。他一阵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他感到站在这里不合适,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样子十分狼狈。当他发现自己自我当面出丑时,心中更是慌乱,霎时脸上出满虚汗,贴身的内衣几乎全部溻湿。这些,李耳一一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常老师宣布第一次赛背《易经》李耳胜利。然后指定下一次赛背任务。从李耳第一次背《易》了尾处,往后数够三拾陆片,用手指着,一面讲解,一面领李、杜二人连读三遍,然后说杜、李赛背,在同学们当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一下子掀起了大大的读书热潮。

杜杰回到家里,越想心里越难受,恼羞成怒,气得要死。他下了很大的决心李耳回到家中,读书劲头更大,通宵不眠夜成昼,孜孜不倦入迷乡。婶妈为他的赛背胜利由衷的高兴。她可怜儿子辛苦,半夜里做好香美的饭菜端到他的屋里。她把饭碗放到他的桌上;儿子竟然半点不知。后半夜,李耳的同乡同学庚寅和韩四孩,来找李耳上学。韩四孩是常老师的外甥,原来是跟随舅舅常枞,在他家吃住;后因李耳入学,就和李耳、庚寅一起,天天早去晚回。当庚寅和韩四孩来到李耳的住房的时候,见半仙山人赵五爷也来到这里。介绍李耳入学的赵五爷,听说李耳第一次赛背,奇迹般的取胜,感到极大的乐趣。他怕李耳第二次赛背失败,特意在他上学之前赶来进行事前检验。他让庚寅、韩四孩和他一起看着竹简,让李耳试背。李耳把他所准备的第二次赛背的内容,从头到尾背了一遍。结果是,滚瓜烂熟,一字不差。他共背三拾玖片,比老师规定的三拾陆片还多三片。

夜去日来,早饭过后,李、杜赛背,第二次在常家学馆开始。常老师又让杜杰先背。杜杰紧张,害怕,吓得鼻尖上直冒冷汗。他十分小心,百倍注意。通过苦读,在学习上他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他从结一道红绳的地方开始往底下背。没想到,这次他一下子背了三拾肆片。杜杰宣布只能背到这里。接下去有李耳开背。李耳背得流利,自然,一字不错,非常熟练。但是,万没想到,当他从结一道红绳处往下背了三拾三片和杜杰相差一片的时候,突然停住了,再也背不下去。庚寅、韩四孩感到很不理解。常老师宣布杜杰于第二次赛背中获胜,心情异常振奋,但是心中仍然害怕,因为三比两胜,一人胜了一次,还不知到底是谁最后胜利。但是他的信心猛增百倍。他下了天大的决心,第三次赛背,一定击败李耳!他向他的同学好友们发下宏誓李耳回到家里,以超过前两次的劲头,苦背苦读。白天拼搏竟日,夜晚挑尽孤灯。黎明前,赵五爷和庚寅、韩四孩一起,第二次来到李耳住室。他们第二次看着竹简让李耳预背。李耳把他第二次要赛背的内容从头到尾背了一遍。结果是又背得滚瓜烂熟,一字不差。他共背伍拾陆片,比老师指定要背的肆拾伍片还多拾壹片。赵五爷放心地离去。庚寅、韩四孩问李耳又一个早饭过后的上午到来,第三次李、杜赛背,也就是最后一次决定胜负的赛背,在常家学馆开始。

这次决赛,非同小可,三比两胜,前边已经各胜一次,各负一次,这次如果谁胜利了,谁就能取得真正的胜利,如果谁失败了,谁就要前功尽弃,彻底失败,不光拿不到老师奖给的一盘子白银,还要受到无法设想的严重处罚。

常家学馆,屋外的窗户上趴满男女,他们心情紧张地往屋里看着。屋里,坐在书几后面的常老师,神态慎重地看着一排排坐在木墩子上的弟子,看着在他面前并肩而立的杜杰和李耳。这里氛围肃穆,大家一声不响,单等常老师宣布赛背开始。

常老师又让杜杰先背。杜杰从结着双道红绳儿的地方往下背。他,面色苍白,嘴唇发紫,生怕万一失败,拿不到白银,还要当众受到严厉处罚,脸面丢尽;更不敢想起他对几个同学的发誓第三次赛背,杜杰占先。三比两胜,李耳失败,杜杰胜利。常老师心情异常激动。他用十分看得起的喜悦目光看着杜杰,举起大拇指连声夸赞常老师把目光从杜杰转向李耳,脸色突然变得严肃而冷峻,他想,“你李耳也真不争气,你第一次背恁好,由于骄傲自大,后两次接连失败;人家杜杰,第一次不如你,后两次接连胜利。我若不真正给你个厉害看看,今后不光不能管教我的弟子,也不能有效地治住你的傲气!”想到这,就用十分威严的目光瞅着李耳说常老师越打人,反而火气越盛,严厉的面色半点也没退,他怒气冲冲,把李耳的竹简“哗啦”一声撂出门外,大声说庚寅和韩四孩,看着跪在外边地上的可怜的李耳,再也忍受不住,“呼”地一下,同时从木墩子上站起。庚寅噙着同情的眼泪说面对这种震人心扉的情景,常老师心里实在憋不住劲了,他心中难过,鼻根子一酸,眼泪夺眶而出!他没想到,他狠狠责罚的竟是这样的一位高尚的学生!多好的孩子啊!他的心是多么的好啊!他是因为为别人着想,为别人好而挨打呀!我罚他罚恁狠,打他打恁狠,真是打亏他了!“他感到十分痛惜,说不出心里头是个啥味儿,他哭了,流着泪走到门外,弯腰拉着跪在地上的李耳,用带着哭腔的声音大声说在座的学生都哭了。手里捧着一陶盘银子站在地上的杜杰,不知如何是好了,他象傻了一般,两手一松,陶盘”扑塌“一声掉到地上,摔了好几瓣子。他说不出心里头是个啥滋味儿,”嘟噜“一下,眼泪也出来了。

啊!李耳,平凡的少年,平凡中很不平凡的少年!常老师的超格生!……

公元前五五六年,晋、齐大战,十二国助晋,战争波及常家坡头,满地银甲皑皑,遍野盔缨如血。直到这时,李耳跟随常老师上学的生涯才算终止。

做个真人

光阴象一只巨大无比的神鸟,忽闪着大得能够盖过一切的、黑里儿白表儿的翅膀,轻无声息地往前飞进。随着这只神鸟翅膀的轻轻忽闪,我们的李耳不知不觉地从少年进入了青年。

公元前五四八年,二十四岁的李耳忽然听说生身父亲李乾从老远的地方回到了家乡。他从失踪至今没回过老家。这次回乡他没到曲仁里来,而是在一个表亲的家里停了一下。当李耳急忙到这家亲威家看望父亲时,才知道原来是个谎信,根本没有此事。

人皆有情,况且李耳感情又很丰富,他既没见过生父,也没见过生母,没尝过父爱,也没尝过母爱,心中多么难过!他虽有叔父、婶妈的抚爱,但是想起亲爹亲娘,总免不了那不定时间出现的凄苦悲伤。他常把一腔相爱之情深深地倾注到婶妈所讲的生母的身上。哪怕这只是一种往“假设”之上的感情倾注。那么这种假设性的倾注,也曾使他驱走过不少的孤苦凄凉之感,使他在精神上得到暂时性的安慰和解脱。缺乏骨肉之爱和对于骨肉之爱的饥渴,反而使他产生了对众生的大爱,没尝过生父、生母的温存,反而使他象孤身独站的大树一般的生长,更加冷静,更加坚强,更有独立见解,更加使他宽大的心扉对着广漠的天宇而开。对于他的生来从没见过生父和生母,与其说是先天性的匮乏,倒不如说是为一个哲学家的头脑的形成而准备了可贵的因素,他决心不在红尘空走一趟,决心给尘世留下一点什么,用他的话来说,叫做“既来红尘,不愧红尘,绝不浮光掠影,空走一回”。他要做个好人,于世有益的好人。

做好人,基本的条件有哪些呢?首当其冲的又是哪一条呢?开初,他也不无困惑,还是后来,经过那件事情之后,他才深深得知。

那是李耳听说他生父“回乡”之后的第二个年头。初春,大地尚未复苏,草木孕育生机。一个浮云遮日的上午,李耳从外边做田回来,正打算看他的《九丘》,忽然传来一阵叫卖的声音李耳放下刚刚展开的书简,走到大门外边一看,见一群人正围着两个卖牡丹根的看新鲜。本里里正崇恩大伯也在其中。这时候,牡丹花在世上还是很稀少的东西,一般人是不容易见到的。

人圈当中的空地上,铺着一个红色的麻布单子。单子上放着几小捆用红麻绳捆着的褐黄色的根根。这些根根,有长有短,有细有粗,有的发几股杈,有的是一条独根。单子旁边栽一根五尺多长的小竹竿,竹竿上挂着一面白绫子旗,旗上画着一株开着鲜花的牡丹树。靠竹竿两边的两个小麻扎上,分别坐着一高一矬两个男人。矬些的,上穿蓝色短衫,下穿扎腿白裤,一副憨厚老实模样。此人姓郑,名叫结实,住在这东边不远的小郑庄。高些的,身穿黄裤,腰系紫裙,头顶正中的发纂上包扎着一块鲜红鲜红的绸子布,白白秀秀的脸蛋上,转动着一双十分机灵的大眼睛。此人风度高雅,谈吐不凡,说起话来,犹如墨士骚人。据郑结实说,他是他的表哥,是洛阳有名的花匠,外号“京都花王牡丹客”。

这位卖牡丹的京都花王,解一捆牡丹根,拿起一根,托在手上,轻轻笑着,环视一下众人,然后不急不慢地说道李耳见他说得顺理,由不得扒开人群,走到圈里,很感兴趣地蹲了下来。

庞雄的堂弟,曲仁里第二富家子弟庞秀典,问那卖牡丹根的说庞秀典问那人回答又问又答“十九两银子一根呢?”

“少了二十两不卖。”

庞秀典生气了,把眼一瞪说卖牡丹的笑了李耳转脸往身边的崇恩大伯看了一眼,见他一声不响,就又转过脸来,从那捆解了绳的牡丹根里拿了一根,举在眼前,认真地看着。看来他对这牡丹根很感兴趣。

卖牡丹的见李耳白袜黑履,蓝裤蓝衫,头顶浅蓝扎帕、白髭淡雅,相貌温文,一时感到很大的兴致;他见李耳对牡丹根看得十分认真的样子,就笑着说“好,你们不念,我来当众献丑。”卖牡丹人双手撑持白绢,以情带音,宏声朗朗地读了起来“一树春色!满院溢香!朵艳,瓣丽,裁彩虹于天庭;枝绿,花红,若旭日上扶桑。居茅舍而不卑,植污土而不脏。辟恶气以美人情,清烦恼以宁心房。伴君于书斋窗外,陪君于床头案旁。富增志趣兮!学业上进;贵宽胸襟兮!心情豁朗。

未出屋——能触朝霞,不喧赫——可掬荣光!“

卖牡丹人读到这里,李耳和崇恩大伯心里都感到特别高兴,他们觉得这人确实有趣,心想,他的牡丹一定很不寻常。崇恩伯立即拿出二十两雪花白银买了一根牡丹根。李耳更感兴趣,跟叔父要银来买牡丹根。叔父手里只有十两银子,又东凑西借,给他弄够二十两白银,买了一根牡丹根。

李耳喜得这根牡丹根,珍爱地在胸口捧了一会,然后,十分欢欣地走回家去。

崇恩伯满面春风地走来,笑眯眯问李耳说李耳端来一个特大的斗盆,把盆底钻上小眼,然后将盆里盛满肥沃的湿土,小心翼翼地把牡丹根埋在土里。白天,他把斗盆放在影门墙里边的砖台上。这里,保险,阴凉,通风,又能得到反射过来的柔和的阳光。晚上,他怕牡丹根万一被人偷去,就和叔父一起把斗盆抬进小西屋里,放在和他朝夕相伴的小书桌旁。白天抬到院里,晚上抬进屋里,就这样,一里一外抬来抬去。叔父李莱是个勤劳厚道的老人,他很支持养子的喜好,叫抬就抬,总是咧嘴嘿嘿笑着,从来不说一句麻烦。婶妈慈祥地看着他们爷儿俩的可笑动作,用手理着散在额前的花白头发,笑哈哈地说李耳很爱他的那根埋在土里的褐黄色的牡丹根。他常坐在书桌旁边看那斗盆。人说爱屋及乌,由于他爱他那埋在土里的“心尖子肉”,推而及之,他对那个破盆,甚而那盆里泥土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一天,他给牡丹根浇水之后,坐在书桌旁边,呆呆地看那斗盆里泥土。只见斗盆慢慢地变成一个肥大的浅红花蕾。花蕾咧嘴,炸开鲜红的花瓣,露出嫩黄的花心。花瓣慢慢地伸展,伸展,霎时铺满整个屋子。有一片花瓣从屋门口伸进院子,霎时,整个院子全被馨香的“红锦”覆盖。

一闪!幻影消失。面前还是那盛满泥土的斗盆。他多么希望那斗盆里快快长出一棵浓香四溢的牡丹花呀!

十天以后,牡丹根发出了黄绿色的嫩芽;春去夏来,嫩芽长成一棵手指头粗细的牡丹树,青青的干,嫩绿的枝,浅绿的叶。李耳见了心中好生喜爱,浇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