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老子传 > 第1部分(第1页)

第1部分(第1页)

作品:老子传

作者:刘升元 秦新成

内容简介:

老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关于老子其人其地,最早的传述者是司马迁。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里所述的老子,有名、有姓、有字、有谥号,老子的《道德经》一书,是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先河的哲理诗,是人类生命活力的颂歌,是中国这一智慧巨人对宇宙、人生、社会、政治、军事认知的哲学格言,是中国文化的大宝藏,是中国思想史上一次灿烂的日出。五千精妙,博大精深,从宇宙到人生,从物质到精神,从社会到政治,无数个层面上的东西都囊括其中,布列得井井有序。他的思想似乎高悬太空,实则立足人世,他貌似虚静,却满溢爱之情;他倡“无为”,结果是“无不为”;他言守静,实则“制动”;他甘“居后”,反而“占先”;无为清静其外,有为积极其内。《道德经》充满智慧之爱,闪烁智慧之美。鲁迅说在老子生地河南省鹿邑县这座文明古老的县城里至今仍留下了很多老子遗迹和历代纪念老子的建筑物。如老君台(升仙台)、太清宫、洞霄宫、隐阳山(羊角山)、九龙井、孔子问礼处、濑乡沟(厉乡沟)、李母坟、老子牧牛场……等。史志也留下了历代纪念老子的活动,留下了诸多皇帝、大臣、文人骚客拜谒游览的记载。东汉桓帝几次遣使祭祀老子,延熹九年(166)桓帝亲自祭祀老子于濯龙宫,称老子为老君,太上老君(袁宏《后汉记》十);大唐王朝建立后,由于唐帝室姓李,太宗李世民自认是老子李耳之后,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帝亲至老子庙祭拜,追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旧唐书·高宗纪下》),天宝二年(743),追尊老子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天宝八年(749),帝亲谒太清宫,册老子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帝亲朝太清宫,又加冕老子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宝大帝(《旧唐书·玄宗纪下》)。宋代建隆初,宋太祖遣使诣真源(时鹿邑称真源)祠老子(李信《宋朝事实》卷七);宋徽宗政和年间,治升老子于列传之首,别为一帙,禁以耳、聃、伯阳命名。宋真宗祥符七年(1014)谒老子于太清宫。太清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初为老子祠,再名老子庙,唐玄宗李隆基亲改其名为“太清宫”,之后一千多年没有改过。唐王朝时,太清宫已“如帝王者居,庙貌益侈”(《古今图书集成》),有房600余间,到元朝尚占地37500亩,由于后来的风雨剥蚀,兵燹匪患,现存完好的太极殿一座,圣母殿一座,唐柏三株,老子“赶山鞭”一根,唐宋历代碑刻十二通。中国有崂山太清宫,沈阳太清宫等至少八座以上以纪念老子的古建筑被冠以太清宫之名,但首推河南鹿邑老子家乡太清宫历史悠久,且史料记载最完备,并被当做唐皇族家庙而受到多位皇帝的拜谒。坐落在鹿邑县城东北隅的老君台,始建于唐初,是一座平地而起灰砖砌成的八棱角高台,上有大殿,左右配殿各一间,四株唐柏苍翠葱茏。全国解放前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张爱萍、胡耀邦、杨尚昆、杨得志等曾到太清宫、老君台参观。

老子姓李名耳,今天世界各地所有的李姓子孙都会为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祖先而骄傲。鹿邑不但是老子的故里,而且还是李姓的发源地。据《新唐书》和《元和姓纂》记载老子故里在鹿邑,道家、道教文化的根在鹿邑,老子思想研究已经开始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海内外的一些老学专家已不满足于在自己家里研究老子思想,纷纷组团到老子生地寻根探秘。近几年到鹿邑观光、旅游、朝拜、切磋学术的团体分别来自港、澳、台、日本、韩国、奥地利及东南亚各国和地区。目前,在全世界正在兴起一股“老子热”。

正文

《老子传》再版前言

老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关于老子其人其地,最早的传述者是司马迁。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里所述的老子,有名、有姓、有字、有谥号,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是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先河的哲理诗,是人类生命活力的颂歌,是中国这一智慧巨人对宇宙、人生、社会、政治、军事认知的哲学格言,是中国文化的大宝藏,是中国思想史上一次灿烂的日出。五千精妙,博大精深,从宇宙到人生,从物质到精神,从社会到政治,无数个层面上的东西都囊括其中,布列得井井有序。他的思想似乎高悬太空,实则立足人世,他貌似虚静,却满溢爱之情;他倡“无为”,结果是“无不为”;他言守静,实则“制动”;他甘“居后”,反而“占先”;无为清静其外,有为积极其内。《道德经》充满智慧之爱,闪烁智慧之美。鲁迅说在老子生地河南省鹿邑县这座文明古老的县城里至今仍留下了很多老子遗迹和历代纪念老子的建筑物。如老君台(升仙台)、太清宫、洞霄宫、隐阳山(羊角山)、九龙井、孔子问礼处、濑乡沟(厉乡沟)、李母坟、老子牧牛场……等。史志也留下了历代纪念老子的活动,留下了诸多皇帝、大臣、文人骚客拜谒游览的记载。东汉桓帝几次遣使祭祀老子,延熹九年(166)桓帝亲自祭祀老子于濯龙宫,称老子为老君,太上老君(袁宏《后汉记》十);大唐王朝建立后,由于唐帝室姓李,太宗李世民自认是老子李耳之后,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帝亲至老子庙祭拜,追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旧唐书·高宗纪下》),天宝二年(743),追尊老子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天宝八年(749),帝亲谒太清宫,册老子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帝亲朝太清宫,又加冕老子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宝大帝(《旧唐书·玄宗纪下》)。宋代建隆初,宋太祖遣使诣真源(时鹿邑称真源)祠老子(李信《宋朝事实》卷七);宋徽宗政和年间,治升老子于列传之首,别为一帙,禁以耳、聃、伯阳命名。宋真宗祥符七年(1014)谒老子于太清宫。太清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初为老子祠,再名老子庙,唐玄宗李隆基亲改其名为“太清宫”,之后一千多年没有改过。唐王朝时,太清宫已“如帝王者居,庙貌益侈”(《古今图书集成》),有房600余间,到元朝尚占地37500亩,由于后来的风雨剥蚀,兵燹匪患,现存完好的太极殿一座,圣母殿一座,唐柏三株,老子“赶山鞭”一根,唐宋历代碑刻十二通。中国有崂山太清宫,沈阳太清宫等至少八座以上以纪念老子的古建筑被冠以太清宫之名,但首推河南鹿邑老子家乡太清宫历史悠久,且史料记载最完备,并被当做唐皇族家庙而受到多位皇帝的拜谒。坐落在鹿邑县城东北隅的老君台,始建于唐初,是一座平地而起灰砖砌成的八棱角高台,上有大殿,左右配殿各一间,四株唐柏苍翠葱茏。全国解放前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张爱萍、胡耀邦、杨尚昆、杨得志等曾到太清宫、老君台参观。

老子姓李,今天世界各地所有的李姓子孙都会为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祖先而骄傲。鹿邑不但是老子的故里,而且还是李姓的发源地。据《新唐书》和《元和姓纂》记载老子故里在鹿邑,道家、道教文化的根在鹿邑,老子思想研究已经开始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海内外的一些老学专家已不满足于在自己家里研究老子思想,纷纷组团到老子生地寻根探秘。近几年到鹿邑观光、旅游、朝拜、切磋学术的团体分别来自港、澳、台、日本、韩国、奥地利及东南亚各国和地区。目前,在全世界正在兴起一股“老子热”。

作家秦新成、刘升元两同志是中国鹿邑老子学会的理事。他们历千山万水,阅古今典籍,矢志为故土先哲作传。经过十年的艰苦深入的调查了解,搜集整理,一部37万多字的《老子传》终于脱稿,并于一九九二年八月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的出版轰动了中国文史界,也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人民日报》海外版指出老子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其著作《道德经》脍炙人口,早已风靡海内外,但真正为这位名人以小说体作传,有史以来还是第一次。此书在国内已印刷多次,并已译成英文向海外发行,但仍供不应求,近一个时期,信件纷纷寄来,希望得到此书。我们也不库存。只有当空抱拳,谦言以对。应广大读者的要求,在两位作者对该书作了修订的基础上,花山文艺出版社决定再版此书,以飨读者。

老子是一位值得大书特书的伟大的历史人物。我想传记的作者写作此书的初衷,并不是简单地叙述老子的一生,更不是为“立传”而立传。两位作者想通过老子一生的思想行动的记述,给今天的人们以鼓励、督促、借鉴,使广大读者从老子身上吸取智慧和力量,从历史感中增强我们的现实感和社会责任感。是为再版前言。

中国鹿邑老子学会会长 张景志

副会长、秘书长 毕起才

1994年7月22日于鹿邑

他从紫气中来

“隐阳山头戴紫,厉乡沟水流碧,松阴平铺古幽,竹枝高挑脱俗,一代仙人曾卧,贵地也哉贵地!”据说这是春秋末期一个野才人对曲仁里村的称颂。顺便拿他的称颂做个开头,小说就从这里写起。

周灵王元年——公元前五七一年,二月十五日的早晨,天空弥漫着紫色的水气。因一夜春雨,曲仁里村那近百株大杏树上,红杏花在紫气之中一齐破苞怒放,神秘而俏美。那轻纱般朦胧而晶莹的紫色大气,颜色有轻有重,有浅有深。从上往下看,越往下,颜色越重;从东往西看,越往村西接近隐阳山的地方,颜色越深。如果说山外面的颜色是深紫色的,那么再往西,到山的里面,那颜色就已经成了墨紫色的了。直到这时你才会清楚地发现,那紫色的气流正从深山之中的山涧深处一团一团地翻滚上来。曲仁里村的房屋和树林,梦一般地朦胧着美丽的紫意,紫绛色的墙院,紫黑色的房脊,紫绿色的烟柳,紫灰色的梅枝,一片紫魂荡漾的异趣。初升的太阳宛若一个紫纱缠绕着的紫红圆镜,又象一位穿着红衣,披着紫色披风的送子仙女。当这位仙女踩着看不见走动的脚步挪上云天,从紫晕之中扒开紫色帷幕,用欢笑向大地播送着希望和祝福的时候,几声鲜嫩悦耳的婴儿啼哭从村子中间传了过来“啊哇——!啊哇——!”一个本应属于富家但却属于穷家的生命在曲仁里一家房舍之中降生了。

他的降生是艰难的。

“富家”——“穷家”——“艰难降生”,这里有着一长串该写而未写的故事,请允回笔,从头简叙。

这家姓李,老员外死后,撇下数百良田,上千家资。少员外名叫李乾,在洛阳附近当过几个月的小乡官,因感当差不自在,弃官归里。李乾非常大度,但是挥霍无度。妻子李氏花容月貌,更兼面目无比慈善,如果慈善可称人间大美,那么这大美和她容貌的俊美加在一起,她当堪称天下第一丽人。少员外李乾挥金如土,哪怕是山珍海味,吃剩的饭菜也要倒掉。妻子李氏劝他说后来,李氏刚刚怀孕,李乾就因走远亲,醉酒之后,连夜回归而失迷无踪。胎儿在李氏腹内渐渐长大。一个月又一个月地过去了。到了怀孕九个月的时候,胎儿该当生下没有生下,她心里象没事儿人一样。到了九个半月的时候,她知道肚里的小生命过月了,但是她并没有害怕,自己跟自己打趣说文归正题。时光推进到这一年的二月十五,紫色的黎明刚刚降临,李氏女就已起床。她一边梳理头发,一边小声哼唱那支她平素最爱哼唱的村歌金妈来到李氏床前,细心察看之后,确定是稀有的难产,说是胎儿在娘肚里发育得过于长大,加上过月过得时间太长,再加上李氏是第一次怀孕,她的身体又发育得过慢,象是处在黄花少女阶段,所以才形成目前这样的状况;又说,这种类型的难产,对于大人、小孩都有生命的危险,出现这种情况,十有八九是生不下来,如果不管不问,任情势自己发展,胎儿只有闷死在娘的肚里,连大人也得丧命。金妈感到束手无策,就主动给她请来一位医者。医者看看情势,感到没有办法,只好退去。要说去施行什么手术吧,那时代,这方面的技术根本就谈不上,怎么办?金妈感到十分为难。她见李氏疼痛难忍,一颗心急得如同火焚,只得慌乱地坐在她的床头,让她斜靠在自己的怀里,一只手托着她的脖子。

李氏又一次发出痛苦的呻吟。金妈无奈,决定实行人力助产。她双手把着孕妇的腹部,把胎儿的卧姿进一步抹顺,然后用力推着,逼她降生。没想到,一阵激烈的疼痛使孕妇昏死过去。金妈见李氏昏死过去,连忙将手松开,害怕地对她连声呼唤。李氏从昏厥中醒转,苍白的脸上没有一点血色。

“这,这,这该咋办?”金妈非常为难地对自己说着,转脸瞅见案板上的一把菜刀,“给她剖腹取胎!”这念头刚刚在心里一闪,她又立即进行了否定英勇的母亲以献身的精神,用异常的惊世之举,为人间奉献出一个伟大的生命。她因流血过多,无法挽救,嘴角上留着一丝不寻常的微笑,与世长辞。村人们泪流满面,同声举哀,以隆重的葬礼将他们衷心爱戴的这位伟大的女性殡埋在村后一里之外的涡水之滨。后人为表纪念,给她树碑立祠。《水经注》金妈把李氏生下的男婴从床上抱起,见这男婴,除比一般落地时的婴儿惊人的长大之外,还出落着一副俊美而怪异的相貌。他象已经生下几个月的孩子一样,笑眯眯地看着你。脑门儿宽阔圆饱,略长的大脸,丰满俊秀,淡眉长目,双眼叠皮,高鼻梁,笑嘴角,安详和善,慈意横生,两只垂着福相的耳朵大得出格,美得动人。最使人感到怪异的是金妈见此怪胎奇象,以为是天上的魔怪借助仙人的相貌,偷偷下凡,投胎转世。她恐怕这偷生鬼魂转成的小孩不能成人,就依照当地的民俗,从村上收来七户人家对在一起的面,八户人家对在一起的水,把面和水掺在一起,和成面块,然后比着婴儿的模样儿,捏了一个三尺多高的面人。她把面人放在婴儿落地时留下的血泊之上,然后从隐阳山坡撅来一根桃条,一边用桃条抽打面人,一边念叨说过了几个时辰,到了该给婴儿喂奶的时候,金妈抱着他到几家刚生下孩子不久的妇女那里去让他吃奶。因为李氏的恩德,她们都十分乐意接受这样的义务。没想到当她们解开怀把奶头送到婴儿嘴边的时候,他却挤着眼,闭着嘴,不愿意吃。张家妇女奶他,不吃,五家妇女奶他,不吃,李家妇女奶他,不吃,赵家妇女奶他,也不吃。婴儿不吃奶,怎能长大成人?但是他不愿吃,你有什么办法!金妈感到十分为难。又没想到,当她灰心丧气地把他抱给外来户老莱夫人,让老莱夫人给他喂奶的时候,他却十分香甜地吃了起来。这老莱夫人,高高的个子,胖大的身材,是一个敦厚朴实的农家妇女。她几十年来,没开过怀,俗语“四十八,生个叫蚂蚱,”她到了四十七岁的时候,才生下一个女孩,不想,孩子生下,不到七天就死了。她躯体健壮,奶水充足,正为奶水外溢、湿透衣衫而发愁,就在这个当儿,金妈抱着一个胖大的婴儿寻她来了。老莱夫人解开镶着绿边的老青麻布衣襟,温厚地咧着嘴笑着,把尚且红嫩的奶头送向胖大的婴儿。奇怪的是,没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