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康熙大帝 > 第44部分(第1页)

第44部分(第1页)

色黯然,枯坐愁城。他,就是原任潮州知府,名叫傅宏烈。他的身后有两个人,满口京腔,神情倨傲,一看就知道是在衙门里混事、眉高眼低的下级官吏。傅宏烈的对面,坐着一住二十多岁的青年举人。八字眉两边分开,清瘦的脸庞上,有着两只明亮的大眼睛,透着对什么都看得穿,又对什么都不在乎的神气。他穿着一件十分破旧的夹袍,却没有丝毫的寒酸气,更没有依附权门的奴才相,翘着二郎腿,正在出神地望着外面的雪景。这个人,名叫周培公,荆门人氏。在进京赶考的路上化光了盘缠,流落在德州码头,卖字渡日。恰巧被下船散步的博宏烈碰上了。傅宏烈见他的字写得龙飞凤舞,很有才气,便和他攀谈起来。周培公那不卑不亢的神态,妙语连珠的谈吐,使傅宏烈大为赏识,于是,便邀他上船,一同进京,路上,他们经史子集,文韬武略,天文地理,国事民情,几乎无所不及、无所不谈。八天下来,二人已经成了忘年之交了。

官船在天津码头停稳之后,一个船工掀开沉重的棉帘走进舱来禀报:

“大人,从天津到北京朝阳门的水路,已经全部封冰,船不能再往前走了。看来,只好请大人上岸改走旱路了。”

听了这话,傅宏烈的脸更加阴沉了。他挥手让船工退下,一言不发地望着冰冻的河道。

周培公的兴致却丝毫不减,笑着对傅宏烈说:“傅大人不必发愁,水路不通,走旱路也一样。古人风雪骑驴过剑门,我们津门古道策马行,不也很有诗意吗?”

傅宏烈苦笑了一下,从怀中掏出一把散碎银子,轻轻推到周培公面前说:

“培公,下了船我们就不便同行了。这点银子我实在拿不出手,请你带上,聊作补缺……”

“啊?大人你说什么,不能同行了?为什么?”

“是啊贤弟,路上怕你担惊,我没敢告诉你。表面看,我坐着杭州将军的大官船,显贵阔绰,其实,我是刑部奉旨锁拿的犯官。待会儿下了船,戴上刑具。铁锁银当的,再带上个你,那成什么话?”

周培公和傅宏烈同船八天,从没听他提到这件事,又见那两个同行的官吏对他毕恭毕敬,还以为这个学问渊博的知府大人是进京荣迁的呢,此刻听了这话,更是吃惊,便急忙问道:“大人,您说您是朝廷的犯官这话是真的吗?”

傅宏烈苦笑一下,回头看了看坐在身后的两个笔帖式。其中一个连忙说道:

“周先生,刚才傅大人所说确实不假。我们两个都是刑部衙门的人,奉了部文锁拿傅大人进京问罪的。因为傅大人上了一个撤去三藩的奏折,平西王吴三桂知道消息之后,照会平南王府捉拿了他,本来要在广东就地处决,可是皇上降旨要刑部和大理寺会审议处。多亏京城步军统领衙门的图海将军关照,让杭州将军准备了这只官船,使傅大人少吃了不少苦……”

“噢,原来是这样。傅大人,学生失礼了。”

“哪里,哪里,几天同行,畅怀叙谈,快何如之。你文章写得好,又懂兵法,是个难得的人才。我本想给你写封荐书,可我眼下的处境,写了只能给你招祸。兄弟,带上这点银子,你自奔前程去吧。”

周培公没有去接那银子,他深情地望着傅宏烈,问道:“傅大人,您与图海将军是故交知己吗?”

“说不上。图海将军被黜贬到潮州时,我们曾相处过一年。他是很有肝胆的。你知道铁丐吴六一吗?他调任广东总督之后,上本保举图海接替了他的九门提督兼管步兵统领衙门的职务,回京还不久。我和吴六一也是老朋友。可惜呀,铁丐将军刚到广东就不明不白地得了暴病死了,他若活着,我也不至于落到这般下场。唉!”

听傅宏烈说到这里,周培公倒笑了:

“大人,据我看来,您这次北京之行,是有惊无险,没准还有升迁的可能呢?”

傅宏烈大吃一惊:“啊,培公,你莫不是在取笑我吧?”

“哎——学生怎敢如此。前天,曾听大人说过皇上召三藩同时入京,如果把您的事和他们进京连在一起看,就大有文章了。”

“啊——请讲下去。”

“天下只有一个,不容二主并立。常言说:客大欺店,奴强压主。眼下,三藩已成了尾大不掉之势,朝廷岂能容得了他们?召三藩进京去,不是要演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老戏,便是摆上一桌鸿门宴。岂有他哉!”

“嗯——有道理,可是朝廷明诏,要锁拿我进京从重处置的,这又怎讲呢?”

“哈——大人,您是当局者迷啊!千古艰难唯一死。大人在广东已经判了死罪,还怎么再从重呢?再说,皇上要撤藩,你的罪名也是撤藩,当今皇上乃圣明君主,岂肯不用你这样的人才?”

傅宏烈还在沉思,旁边一个笔帖式不服气:“周先生,如果皇上不撤藩呢?”

“哼,无稽之谈。国家每年收入三千七百万两银子,吴三桂独得九百万,三藩加起来是两千万,单就这一笔账说,假如你是主子,能容得下这样的奴才吗?傅大人,学生还有一句话,不知当问不当?”

“培公老弟,请讲。”

“好。大人请旨撤藩,乃是密折拜奏,怎么会走漏消息呢。”

“晤——是这样,虽然是密折,也总有几个心腹之人知道。其中只有一个汪士荣,是吴三桂的谋士。不过他和我有八拜之交,难道他会出卖我吗?““大人,对汪士荣这个人,学生也略知一二。不过就这件事来说,是不是他出卖了您,学生虽然心疑,却无确凿证据,且待日后分晓吧。临别在即,我有一言相赠。大人虽不愧为国士,但用心太死,用情过痴。君子处世之道,不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望大人三思。几天来,聆听教诲,受益匪浅,日后学生如有寸进,定当厚报。傅大人保重,学生告辞了。”说完,转身钻出船舱,跳上河岸。等傅宏烈等追出来时,他已健步如飞地走进了茫茫风雪之中。傅宏烈望着周培公远去的身影自言自语他说,哎,真是个难得的人才呀。

是啊,傅宏烈这话不错。周培公虽然刚刚二十五岁,却己是饱尝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人了。他自幼父母双亡,又被族叔们欺凌,靠了奶妈龚嬷嬷的抚养才长大成人,龚嬷嬷见他天资聪颖,便让自己的儿子龚荣遇去吃粮当兵,自己又拼命地纺织,攒钱供着周培公读书。周培公中举之后,本想找个门路,谋个差使,报答奶母培育之恩,可是龚嬷嬷把他臭骂了一顿。逼着他进京赶考,不把皇封诰命拿到手里,不准回家。就这样,周培公带着奶母的盼切希望,踏上了风雪万里之路。

告别了傅宏烈之后,他沿途卖字卜卦,直到正月十四,才来到这向往已久的京城帝阙。他怀中揣着一个小荷包,那是龚嬷嬷给他缝的,里面虽然有几十枚康熙铜子,这可是奶母的心血啊。一路上,周培公挨饿受冻,也绝不肯动用一文。现在既然已经来到了京师,就更不肯化掉了。只好住进了京郊的法华寺,在庙里撞斋吃饭。

这时,正值元宵佳节期间。由于去年风调雨顺,山左山右秋季大熟。朝廷废了圈地,实行了更名田,再加上遏必隆从芜湖、苏、杭运来数百万担粮食,历来闹春荒的直隶、山东,物价平准,太平无事。北京在新正期间,昼夜金吾不禁。老百姓们高兴,把元宵花灯闹得分外红火,周培公也来了兴致,走到城里看热闹。

这京城里的元宵社火,也确实与众不同。一队队的狮干,龙灯,高跷,秧歌,穿行在繁华闹市。说书的,唱戏的,打把式卖艺的应有尽有。周培公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到正阳门。只见一群妇女拥挤着去摸正阳门上的大铜钉帽儿。摸着了的,眉开眼笑;被挤出来的,怨天尤人。大人叫,小孩哭,笑声,骂声,呼叫声,吵闹声,汇成了一团。周培公看了半天,也没看明白。便问身旁的一位老翁。

“老人家,这些妇道人家,不要命地在这里挤什么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