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重生之大总统 > 第18部分(第1页)

第18部分(第1页)

有惊无险,宋骁飞在一个小太监的带领下,走出皇宫。路过毓庆宫时,远远看见了凤仙姑娘,她在御花园的方亭子里,嘴角微微扬起,干净地微笑着;拿着一个小拨浪鼓,哄着正拿龙袍的袖子抹眼泪的光绪皇帝,阳光照在她的身上,她还是美若误落凡尘的小仙女。光绪皇帝从醇王府到皇宫,按清朝的规矩,他的母亲不能一起进宫,便由他的丫鬟凤仙姑娘抱进了宫,并留在宫里作陪。

当天,五岁的光绪皇帝在毓庆宫书房上了半天的课,少读了一遍《大学》,翁同龢罚加两遍,光绪帝以闭口不读方式相对抗,大声哭叫,翁同龢将光绪帝的所作所为记录下来,上奏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对光绪皇帝又是一顿责骂,他哭闹不止,慈禧太后也没办法,只好让凤仙姑娘安慰他。

一旁的小太监看宋骁飞乱看,便呵斥道:“看什么看?小心把你的眼珠子挖掉。”

再次遇到凤仙姑娘,宋骁飞又想起自己的初恋女友欧阳小雪。回到家,他百感交集,心里很纠结,在卧室闭门不出,他想,凤仙姑娘现在光绪皇帝身边,她知不知道自己喜欢的皇三爷就是同治皇帝,而且已经死了呢?这对她来说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怎么开口跟她说起自己呢?要告诉她真相,得等到自己有足够的实力保护她和自己。

到了吃晚饭的时间,丫鬟秋伊过来敲门,在门外说:“家里来了客人,老爷请少爷务必参加晚宴。”

宋骁飞说心情不太好,晚饭就不吃了。大约过了一炷香的功夫,袁保恒亲自来请,说:“容府托人来说亲,你跟我出去见客吧,不能太无礼。”

宋骁飞听到这消息,感觉真是造化弄人,他刚答应荣寿公主三年内不结婚,容家提亲的人就上门了,一旦自己食言,还不知道后果怎样,说不定当年的旧账会被翻出来,于是默默不语。

袁保恒见侄子今天有点反常,问道:“怎么啦?你不喜欢?我看容蓉这孩子挺好的,和你也聊得来,跟我们也门当户对,天作之合。”

宋骁飞吞吞吐吐地说,“喜欢…可是…”

袁保恒说:“喜欢就好呀,你吞吞吐吐地干什么?要是不愿意就早说,婚姻大事,可不是儿戏。”

宋骁飞想了想,还是不要让叔父知道自己和荣寿公主的事比较好,便说:“大丈夫未曾立业,何以家为?侄儿年纪尚小,有志报国,二十岁之前,不想考虑婚姻大事,还请叔父理解。”

袁保恒说:“这话我能理解,但是容大人的思想比较西化,他可能会认为你这话,只是托辞。你还是找个机会跟他和蓉蓉解释一下比较好。”

果然,容闳听说宋骁飞要先立业后成家,并不理解,还误以为他没有看上蓉蓉,面子上很挂不住,不许蓉蓉和宋骁飞再来往。宋骁飞几次给蓉蓉写信解释,她都没有收到。

当年,容闳的留美幼童招募计划果然被张佩纶等“清流”搅黄,没有一个官宦子弟报名,而且,朝廷还决定,从光绪二年开始,不再往美国派留学生。

事业家庭两不顺,容闳气得当年五月就返回了美国,还把容蓉带走了,宋骁飞躲在暗处默默送别了他们,黯然忧伤,心里有苦却无处诉说,无奈地痛哭了一场。

容闳走后,宋骁飞意识到,如果要强国,把洋务运动大力推进,必须把“清流”这样的思想毒瘤从朝廷中除掉,他跟李鸿章汇报张佩纶等人搅黄联谊会时,说出了这个想法。

李鸿章听了,叹了一口气说,摇摇头,说:“看来你刚从朝鲜回国,还没有搞清朝廷现在的形势,现在清流正盛,党徒颇多,张佩纶、宝廷、陈宝琛、邓承修这些年轻人大胆敢言,号称‘御前四谏’,连李鸿藻还被起用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扳倒这些人谈何容易,而且恭亲王奕訢也支持他们。”

主张洋务运动的恭亲王奕訢竟然支持清流党,这让宋骁飞大吃一惊,看来历史真的没那么简单,他问李鸿章为什么?

李鸿章说,“恭亲王奕訢自从被圣母皇太后限制了权力之后,处处小心行事,搞洋务的热情渐渐减少了。而且,张佩纶他们固守正统,激浊扬清,恭亲王想利用他们这一点来牵制太后。”

宋骁飞说:“那我们可以利用太后来铲除他们。”

李鸿章说:“这条路也行不通,太后也想利用他们来革除**,打击不听话的大臣。”

宋骁飞终于明白了“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清流的存在,有它的价值。他梳理了一下李鸿章的“敌人”,现在除了翁同龢、李鸿藻、张佩纶这些清流,恭亲王也可能要算上,要干事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这让宋骁飞对大清腐烂到根的官场更加失望,每个人都是演员,满嘴仁义道德,实际是都只顾自己的私利,不过他并没有放弃,他相信只要坚持,机会总是有的,即便他的对手是恭亲王奕訢,是慈禧太后,他也不会畏惧,他要等,要忍耐和智慧,要脚踏实地,一步步把大清这艘破船再多凿几个洞,沉入海底。

第一章 怡香楼摘花

光绪二年,恰逢科举年。清朝的科举制度承袭明朝,每三年考一次,考期多在秋季八月,又称“秋闱”。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所以又称“桂榜”。一般读书人通过乡试,考中举人,才具备考进士和做官的资格,不管宋骁飞如何表态“大丈夫志在四方,岂能郁郁久困在笔砚之间”,李鸿章和袁保恒都认为他应该先回乡参加科举,再回来干大事业。

项城隶属陈州府。当年六月,宋骁飞带女扮男装的秋伊,去陈州参加科举。考场上,上到花白胡子的老爷爷,下到十几岁的小娃娃,各个年龄段都有,读书人大多面如菜色,题目还很时髦,论“亲亲相隐”。

“亲亲相隐”是封建刑律的一项基本原则,也就是说:亲属之间有罪应当互相隐瞒,不告发和不作证的不论罪,反之要论罪。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在《论语·子路》明确提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认为大义灭亲是灭绝人性。

宋骁飞的观念经过现代洗脑,认为这与法治精神不符,于是标新立异,说亲亲相隐助长了犯罪,加上他的文言文写作很不规范,结果可想而知。九月,发榜那天,宋骁飞到红榜前一看,自己名落孙山,身旁很多上榜的人都是“范进”,年纪四五十,癫狂痴笑,像傻子,他更加郁闷,便拉着秋伊到大街上闲逛,透透心中的闷气。

陈州府地处中原,在光绪年间是直隶州,相当于现在的直辖市,在晚清时期,虽比不上繁华的北京城,也算是大城市。那日秋高气爽,天空湛蓝,几缕白云在中原天空慢悠悠浮动,金色的阳光从云边一泻而下。大街上人来人往,大都拖着长长辫子,布庄绸店,勾栏酒肆,官盐卖店,青。楼赌场一应俱全。

宋骁飞和秋伊走在大街上,肉铺里挂满了大片的猪肉,提着篮子的中年妇女,口中叫着“绒花”,“卖丝线”,空气里飘荡着小磨芝麻油的香味。他俩路过陈州府东的怡香楼时,里面响起一阵阵铜锣声,楼下围满了人,里里外外围了好几圈。

宋骁飞有点好奇,拉过一个头戴纶巾的中年大叔问:“大叔,里面什么事这么热闹?”

中年大叔说:“怡香楼今儿个有位扬州的大美人摘花,听说不仅人长得标致,还会吟诗作画,吹弹歌舞样样精通,当然来的人多。”

宋骁飞不懂什么叫摘花,虚心请教,中年大叔笑道:“大兄弟,看你的衣着打扮,也是富家子弟,见过世面的,这也不晓得?青。楼有个规矩,姑娘第一次接客,十三岁太早,谓之试花,因为老妈子爱财,不会顾忌少女的痛苦,那些浪荡子弟也只是图个虚名,玩得不会畅快尽兴。十四岁就叫开花,此时少女天癸已至,男施女受,也算当时。到了十五,就称为摘花。在平常人家,十五岁也算年纪不小,该谈婚论嫁了,在青。楼里,算得上贞女烈妇了!你不进去瞧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