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大坂风云 > 第21部分(第1页)

第21部分(第1页)

“事情并不像父亲想的那般简单。听说外面已贴出严厉的告示,就连对高野山的僧人都下了命令,说是无论发生何事,绝不许为九度山提供方便。”

“要说告示,不光是松仓和高野山。和歌山的浅野氏在桥本、到下、桥谷一带,都布满眼线。一旦我要离开九度山,他们就要毫不客气将我捉拿。战争就是这样。”

“父亲!”一句“谨慎”的评价,似大大刺伤了大助的自尊,“大坂众将的性情和力量,您都大致查过了?”

“已查。否则怎能指挥调遣?我儿怎的问起这些来了?”说着,幸村感慨起来。从前,自己与先父间的问答,只要事关战事,总是心心相通。可大助却不知战事为何物。他出生于息战之时,生长于太平年间。因此,身为乱世之人的劳苦和决心,他均是从别人口中听来。莫非大助意识到了什么,变得谨慎了?

“看看大坂的人,几乎全是关原合战后的浪人。那些人可是惯打败仗啊。”大助仍然一副不服气的样子,道。

“惯打败仗?你为何作此想?”幸村并不清楚大助究竟在想些什么,试探道。

“即使是善斗之犬,失败一次亦无用了,一到胜利的犬只前面,立刻就瘫软如泥。”

“这我可未听说过。大助,你把犬和武将看成一样?”

“人的习性也一样。因此,战败一次的武士,只有出家一途,孩儿乃是听一个和尚所言。据说此人亦在关原合战时战败。”

“哈哈哈!看来,你是从明王院的政佑坊那里听来的。不错,那人确是侍奉过石田三成的武士。”幸村忽然把视线转向天空,觉得此事还是有必要说一说,“不错,战事中只有胜者和负者。但是,关原合战之时,明知西军必败,仍有大队人马加入,却亦是事实。”

“父亲的意思是说,战争完全凭一个‘义’字。但是,为义而战,有时也甚是烦恼。那些战败的浪人多多加入,军队的破绽亦由此产生。因此,一个坐镇指挥的大将,不应只靠‘义’,而应靠力量。”

“这也是政佑坊的话?”

“是。但,无论是谁的话,该听的还是要听。”

“你究竟在担心什么?”

“父亲,片桐市正为何离开了大坂城?十数年来,他乃是大坂城的柱石啊。”

“片桐?”

“是。他去了,说明大坂城内派系之争愈烈。把市正赶走,总大将便是大野修理亮治长,他必不战自败。有人说,他连关原合战时的石田治部少辅还不如。”

“怎么说,石田也是佐和山十九万四千石的城主,修理却是区区年俸三万石的小人物,无论是待人还是统军,他几一无是处。”

“父亲!”大助终焦急地探出身子,“屡次催促父亲入城的渡边内藏助,定是受了大野之命。那个修理大人与石田治部少辅有着天壤之别,父亲为何会信任他?”

问题终于来了!这个疑问,年轻的大助不能不提,但无论如何解释,大助也无法从心底明白。

“大助,你望望院子。”幸村道,“院里芙蓉花尚未凋谢。那花为何年年都开得那般鲜艳?”

大助将锐利的目光转向庭院,又立刻回望父亲,片刻,方轻声道:“花为何会开?那必是因为花有生命。但是,若要细问为何,那我只能回曰,乃是神佛造化。”

幸村严肃地点头,“一点不差。你应明白,战事有胜败,人亦有帮助弱者的天性。若问为何会有这种天性,那就如问花为何会年年开放一样,无法简单作答。总有一日,你会以自己的方式去想。”言罢,幸村微微一笑,“如不能理解,就不必跟为父同去了,暂且留在高野山上读书吧。”

“父亲!”

“怎的了,脸色如此仓皇?”

“正是因为大助想和父亲同去同归,才提出这等疑问,绝非因为怕死。”

“是啊,照你的性情……”

“大助在尝试着思量武士之死。从前,不杀人,便被人杀,人们因而在争斗与杀戮中死去。可现在天下太平,大家不必相互残杀,也能活命。尽管如此,流浪的武士仍争先恐后赶赴大坂城,是为更好地活着,还是为了出人头地?其中自有为‘义’而死者,但,若是为了‘义’,最应站在阵前的片桐市正却撤走了,恐市正认为不值一战?”

“或许,”幸村未刻意驳斥大助,“有花开,即有花落。世上既有芙蓉、菊花、桔梗,也有女郎花。人也一样,面目各异,脾性不同。故为父绝不劝你进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