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李世民私密生活全记录 > 第38部分(第1页)

第38部分(第1页)

绾危俊?br>

群臣一听,纷纷表示赞同。房玄龄拱手道:

“文学馆过去是秦王府属机构,如今是国家机关,应该变变名称才是。”

“是啊,朕也有如此考虑。”太宗想了一下说,“叫弘文馆吧。馆址就设在弘文殿左边,这样朕可以随时跟学子们讲文论道。”在谈到弘文馆的职责时,杜如晦说:

“弘文馆都是精选的天下文学之士,除了典籍校理,文史撰著,教授生徒之外,还可商榷政事,参与设定礼仪、律令和朝廷制度等等……”

太宗听了非常高兴,说:“可以常与朕探讨古今,道前王成败的缘由。”

封德彝望了望同僚,嘴里喷喷着,微微摇了摇头说:

“只是这文学之士难找啊,知道的几个人也都有职务在身,哪有功夫坐以说文论道。”

太宗见封德彝在那瞎咕哝,点他的名问道:“朕曾令你举荐贤才,久无所举,什么原因?”封德彝端了端袖子说:

“这事臣一直忙着,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臣总不能拿一些平庸之人来塞责。”

“照你这样说,朕于今治世,只能借才于异代了?”太宗生气地问。封德彝嘴唇动了动,但终是没能反嘴,太宗教训他道:

“当今之世,奇才必有,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是啊,”萧瑀在一旁附和道,“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哪能说天下没有能人呢?”太宗瞪了封德彝一眼,似有走马换将之意,但他压了压火气,平静地问百官:“朕料众卿心中必有贤才,可举荐出来,说于朕听听以便下一步为弘文馆精选文士。”

不能说出几个能人来,还算国之大臣吗?百官们马上开动脑筋,搜肠乱肚,欲举出几个文士在太宗跟前显显。长孙无忌脑子转得快,抢先说道:

“著作郎虞世南,乃饱学之士,先前就做过文学馆学士,而今弘文馆也必须有他,臣荐虞世南以本官兼任弘文馆学士。”太宗点点头,说:“世南有五绝:德行、博学、文辞、书翰、忠直,乃当今文坛之领袖,弘文馆不能没有他。”

“褚亮、姚思廉也是弘文馆学士的当然之选!”房玄龄伸出手掌,指点着说道,“褚亮从小好学,博览群书,过目不忘,和姚思廉一样,也担任过文学馆学士,此二人亦是馆学之士,名满天下……”太宗挥挥手,打断房玄龄的话,说道:

“虞世南、褚亮、姚思廉,包括蔡允恭,这些人朕心里都有数,都可以以本官兼任弘文馆学士。朕的意思,众卿能不能举荐一些新的人才。”

百官你望我,我望你,心里各打小九九。杜如晦稳步出列,奏道:“臣举荐欧阳询为弘文馆学士。”太宗一听,哈哈大笑:“此人相貌十分丑陋啊!”杜如晦正色道:“此人虽貌丑,然却聪明绝顶,读书时数行俱下,其书法更是一绝,辽东多次派使者专程求字,太上皇曾赞曰:”未料询之书法,传到域外,他们观其笔迹,还以为询是长材长大之人呢。‘“

杜如晦说完,群臣也都善意地笑了,太宗拍板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欧阳询为弘文馆学士当之无愧。”大家七嘴八舌,又举荐了一些人,太宗命一一记录在案,逐一选拔任用。

确定了弘文馆学士的人选后,早朝上,太宗还根据国子祭酒的提请,下诏颁布了大唐朝的教育制度,主要内容如下——

国子监为国家最高学府,掌管国家儒学训导,长官为国子监酒,以下分别设有司业二人,从四品下;丞一人;从六品下;主簿一人,从七品下;录事一人,从九品下;以及府七人、史十三人、亭长六人、掌固八人。

国子监下设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教授的经书主要有《周易》、《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等。规定每年春分、秋分的时候,由祭酒担任初献,司业担任亚献,用太牢祭,乐用登歌轩悬,祭奠孔子。

国子学设博士二人,正五品上;助教二人,从六品上;以及典学四人,掌固四人。典学负责抄录课业,庙干掌管清扫学庙。国子学学生一般为三百人。其学生主要是三品以上文武官员和国公的子孙、二品以上文武官员的曾孙。学生入学时,设束帛一篚、酒一壶、修一案(干肉一木盘)。学生通晓两经以上可以上报国子监,请求毕业为官。

太学设博士三人,正七品上;助教三人,从八品上;学生一般为五百人。学生主要是七品以上文武官员和侯伯子男的儿子;平民的孩子有学业突出者,也可入太学。律学设博士一人,从八品下;助教一人,从九品上;学生一般为五十人。学生来源为八品以下文武官员以及平民的孩子,主要学习律令和一些格式法则。

书学设博士二人,从九品下;学生为三十人,学生来源于八品以下文武官员和平民的家庭。主要学习《石经》、《说文》、《字林》等其他字书。

算学设博士二人,从九品下;学生为三十人,来自八品以下文武官员和平民家庭。学生分为两班,一班学《九章》、《海岛》、《孙子》、《王曹》、《张邱建》、《夏侯阳》、《周髀》。另一班学习《缀术》、《缉古》、《纪遗》、《三等数》等书。

地方学校学生人数为:京都八十人,大都督府、中都督府、上州各六十人,下都督府、中州各五十人,下州四十人,京县五十人,上县四十人,中县、中下县各三十五人,下县二十人。

京都和大都督府设经学博士一人,从八品上,助教二人;中都督府设经学博士一人,从八品下,助教二人;下都督府设经学博士一人,从八品下,助教一人;上州设经学博士一人,从八品下,助教二人;中州设经学博士一人,正九品上,助教一人;下州设经学博士一人,正九品下,助教一人;其余各县均设经学博士一人,助教一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