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厚黑学 > 第83部分(第1页)

第83部分(第1页)

海尔利用品牌入股等方式,先后低成本收购了红星电器厂、武汉希岛公司。1997年一系列的兼并,更是毫不例外地借助品牌运作,在硬件上没花一分钱,对被兼并的企业进行控股。其中,对合肥黄山电视机厂实现零成本收购,百分之百控股。如海尔控股的杭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生产的海尔彩电,面市仅三个月便跻身电视机类“1998购物首选品牌”前三强行列。贵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从1997年9月初开始试运行三个月,就实现两个突破:首批产品即出口美国;专门为适应西南地区多雨潮湿气侯设计的小王子178冰箱一上市便受到消费者欢迎,上市仅三天即预约超过100台。

充分利用“海尔”品牌优势,不仅有利于扩大海尔产品的市场份额,而且大大降低了海尔资本扩张的成本。“海尔”是海尔集团一笔无形的巨大财富,然而这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海尔人多年抓质量、创名牌的结果。现在,海尔人真正体会到集团总裁张瑞敏“谁砸了产品的牌子,我就砸了谁的饭碗”这句话的含金量。海尔是中国惟一的一家四类主导产品(电冰箱、空调、冷柜、洗衣机)全部通过了ISO9001认证的集团。目前,海尔已在128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516个商标,“海尔”正向世界知名品牌迈进。

谋略之三:混合兼并,完善集团产业布局

混合兼并是指在性质上既非横向、又非纵向的企业之间的兼并,通常的多角化经营即属此类。一般说来,在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前期,企业横向兼并是主要形式,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混合兼并又成为主要形式。从海尔兼并的性质看,其一开始走的就是混合兼并的道路,如1988年兼并青岛电镀厂,改造为微波电器厂;1991年兼并青岛空调器厂、青岛冷柜厂;1992年兼并青岛冷凝器厂,改造为冷冻设备公司;1995年兼并青岛红星电器厂,生产洗衣机。混合兼并的策略,使海尔迅速走上了集团化、多角化经营的道路。借助管理、品牌、质量的优势,海尔旗下各主要产品均已形成经济规模。1997年,海尔电冰箱、冷柜、空调器、洗衣机市场占有率分别达36。9%、57。5%、29。6%、27。1%。为冲击世界500强,海尔在巩固其大家电市场份额的基础上,正大力向新行业和新领域发展:其一,信息产业:海尔通过跨行业购并的方式,先后兼并成立了杭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和合肥黄山电视机厂,进入黑色家电领域,推出数字彩电,加上其在微电脑、企业信息化方面的研究,海尔开始进入信息产业;其二,生物工程领域:1997年,海尔控股兼并了青岛第三制药厂,开始生物医药方面研究,进入生物工程领域;其三,小家电行业:1997年海尔借助品牌动作,兼并成立了莱阳海尔电器有限公司,研制生产洗碗机、消毒柜等,进入小家电行业,专家们预计小家电行业将成为海尔集团下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

谋略之四:跨地区兼并,优化集团区域布局在海尔创业初期,兼并活动主要在青岛地区。随着“海尔”系列产品的市场空间不断扩展,海尔决策者把眼光投向了国内其他地区的企业,寻求兼并机会,以扩大生产规模,贴近市场。以1995年购并武汉希岛公司为开端,海尔先后在湖北、广东、贵州、浙江、安徽等地建立起了海尔控股公司,实现了生产当地化、拓展产品市场空间的目的,初步形成了集团的区域布局。其中,购并武汉希岛股份有限公司是海尔逐鹿中原、挺进江南的重要举措。武汉希岛股份有限公司曾经辉煌过,在全国最早开发出“蓝波-希岛”节能型空调,生产的希岛牌冷柜在全国销售势头良好。但希岛的辉煌是短暂的,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下,希岛公司节节败退,仅靠冷柜苦撑日子。此时,海尔为了更大地覆盖市场,正开展市场调研,寻求合作厂家。经过多种方案的比较和多方协商后,海尔以2400万元收购希岛60%股权,实现了控股兼并。入股武汉希岛公司,是海尔聪明之举,它实现了以最小的投入拓展自己产业空间的目的。短短数月,海尔就完成了对中原重镇武汉的部署,借武汉“九省通衢”的区域优势,提高了产品的市场覆盖面,优化了集团的区域布局。

引狼入室,调虎离山

1983年,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兼执行经理史密斯,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重大决策,将公司属下坐落在加利福尼亚州费雷门托市的一家汽车厂拿出来,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合并,生产丰田牌小轿车。当时日本丰田汽车早已以其质优价廉进入美国市场,驰骋于美洲大陆。打入美国本土,自然是雄心勃勃的丰田公司求之不得的好事,因此谈判一拍即合,合并即告成功。

美国人早就对日本汽车“侵入”美洲大陆反感至极,而史密斯竟公然将日本公司大摇大摆请到本国生产汽车,这简直是引狼入室。为此,美国汽车业界对此举颇有异议。

到底是“引狼入室”,还是“调虎离山”,史密斯自有他的打算。他深切地了解到,美国汽车业界之所以在日本汽车大举进攻之下束手无措,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过去太轻敌了。当初日本车刚刚驶入美洲之时,几乎所有美国汽车商都认为日本车不过是初学者的小玩艺、廉价的商品。对日本汽车售价低、性能好、省燃料的特点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态度,等到日本汽车在美国越来越畅销时,美国同行便一筹莫展了。其实,史密斯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合并之举,绝不表明他已向日本同行俯首称臣,他知道要与之较量进而战胜它,就必须了解它,学习它。时至今日,没有一家美国厂商不明白,要想与日本汽车竞争,必须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车辆品质,只有两手齐抓,双管齐下,才能赢得这场竞争。而通用汽车公司把一家工厂与丰田公司合并,目的正是“调虎离山”,在于学习日本公司的生产方式和管理经验,然后结合美国和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加以消化吸收,尽快实现战胜日本汽车的目标。

善意收购,留好名声

知恩图报,以善从商,是李嘉诚商业生涯的准则。即使后来在股市上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李嘉诚始终恪守善意收购的原则。他总会将刀光剑影化为和风春雨,皆大欢喜。有人戏称,要挫败李嘉诚的收购计划很简单,只要说一声“我不愿意”,李嘉诚就不会再做任何行动了。

香港股市素以潮起潮落、凶险莫测著称。在香港股市的收购历史中,常见的收购策略主要有三种类型:一、霸

这是典型的海派作风,一掷亿金,速战速决,以实力与对手较量,更以绝对优势压倒对方。如此收购代价极昂,一般是“残胜”或“惨胜”,或称“负创取胜”。包玉刚收购九龙仓是其典型的战例。

二、奸

“奸”就是既当庄家,又当炒家,甚至自抛自收以图操纵股市,其结果往往造成恶意收购,股民叫苦不迭,怨声载道。其代表人物刘銮雄被称为“股市狙击手”,是人人生畏的“恶意收购”的典型。刘銮雄对香港证券业起过功不可没的历史性推进作用,但由于他奉行“恶意收购”,股市同仁闻之色变。

三、义

收购对方的企业,必与对方进行协商,尽可能通过心平气和的方式谈判解决。若对方坚决反对,不会强人所难。收购者奉行的是“善意收购”。其代表人物是李嘉诚。李嘉诚富有心计,又极有耐心,擅长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他的收购从不情绪化,没有把被收购企业当作古董孤品非买不可的心理。李嘉诚遇到阻力、权衡利弊后,会不带遗憾地放弃。收购九龙仓、置地,他都持这种态度。无论成与不成,通常都能使对方心悦诚服,且在日后成为朋友。

收购成功,李嘉诚不会像许多新任老板一样,进行一锅端式的人事改组与拆骨式的资产调整。他尽可能挽留被收购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照顾小股东的利益。股权重组等大事,必征得股东会议通过。

收购未遂,李嘉诚也不会以所持股权为要挟,逼迫对方以高价赎购,以作为退出收购的条件。

李嘉诚的形象有口皆碑,从来不用担心他会恶意收购。在商场上,李嘉诚有意去结交朋友,先不谈生意,而是建立友谊。友谊长在,生意自然不成问题。他结交朋友,不全是以客户为选择标准。如俗话所说:“人有人路,神有神道。”今天成不了的客户,或许将来会是客户;自己做不了客户,会引荐其他的客户;即使促成不了生意,帮着出出点子,叙叙友情,也是一件好事。在这方面,李嘉诚的信念是:良好的形象和信誉,本身就是宝贵的财富。

新商经之“经”

常言道,商场如战场,怎样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呢?古往今来,成功的商人无不从做人开始,只有做个合格的好人,才能做个成功的商人,正因为有了君子爱财应取之有道的原则,才成就了松下幸之助等一大批成功的商人。也惟有如此,才能纵横商海,财源滚滚。当然,经商如果太黑太厚,无论你花招使的多么巧妙,终究有一天会露馅穿帮,那些偷奸耍滑、见利忘义、惟利是图的商人,即便赚得如山的钞票,终也不会长久。

商界楷模松下幸之助

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说:商业竞争不相信眼泪,做生意不可拘泥于陈规,商人的诀窍就在于对顾客要厚,视用户为上帝;对竞争对手要黑,以便借“脑”生财,从中渔利。

成功需要才气和智慧

一个人的成功决不会是毫无原因的,以松下幸之助自身的经历来看,才气和智慧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松下幸之助在童年时代虽然比一般人命运多舛,但他观察力强,很早就有了对人生的感悟和积极奋斗的决心。在工作过程中,他勤奋努力、善于思考、眼光独到、与众不同,已经具有商人的睿智和洞察力。如在五代脚踏车店工作时,常有客人差他去买香烟。当时松下幸之助想:每天有人托我买香烟,要一次一次地跑出去零购,不如一次多买一些存放身边,每当有人托我买烟时便拿出一盒给他,自己可以节省气力和时间,客人也可以在转瞬间就得到烟吸,自己借机还可以赚一点儿钱。为此人们都佩服他头脑聪敏。

松下幸之助在少年时期便富有才气和正义感,直到他后来成为一个大商人,他那富有创造性的才智、诚实的天性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且始终如一,到老不变。他身体虽然孱弱,可是苦难的境遇,把他的意志锻炼得钢铁一般坚强;他生来外貌柔和,内心却蕴藏着一股大丈夫对任何事无所畏惧的冲动。在五代脚踏车店工作时期,老板十分器重他,但在1910年,他忽然下定决心辞职,想要进入与脚踏车没有直接关系的别种行业里去,希望发现一个新的、更有意义的生活环境。他喜好预测、推想和分析,有先见之明,不为过去的事物所羁绊,随时随地表现出决断能力,具有商人的战略眼光。他善于分析市场,洞察战机。他觉得脚踏车逐渐普及,价格越来越低廉,它的需要年年增加,店主早晚是要放弃零售业,去做大阪批发商的。现在脚踏车已成为日常实用的东西,可是,当时大阪全市动工铺设有轨电车线,着手完成交通网的计划,各线电车一旦完成通车,脚踏车的需要就会减少,将来这种行业是不容乐观的。与此相反,电气事业日后一定能兴盛起来,因此松下毅然辞换职业,决心献身前景更好的电气事业。不久他就职于大阪电灯公司。

在大阪电灯公司,他遇到问题时能够深谋远虑,动脑筋、想计策、拟方案,这可以说是他从社会许许多多的磨炼中体验出来的一种处理事务的新方法。这种办事的方式,不仅获得了理想的成果,同时也为上司所称赞和欣赏,他很快被提升到一般工程人员所羡慕、所争取的检查员的职位。以往听人命令默默工作,现在突然变成“权威专家”,站在检查员的位置上发号施令、指示别人,公司的人员自然重视他,外面有业务关系的厂家用户也对他无不表示敬意。检查员的工作比较清闲,可是,松下幸之助时常觉得,一个人应该每天多工作,与其空闲不如忙碌,忙碌的人生才有冲劲、才有意义。像这样悠闲自得的检查员生活,使他不仅缺少兴致,有时还感到空虚、难过,竟招致一场肺病。由于患病请假,薪俸停给,生活费用无处张罗,他迫不得已以带病之躯,仍坚持上班。那时他常想,为人做嫁衣,终归不是办法!即使开设一间最简易的小商店,自己独立去干,也比拿人薪水、受人驱使好得多。他这样想,自然是不愿受环境的束缚,而想要创造环境,并且一个新的念头突然浮出脑际,那就是自己设厂制造改良型电灯灯头。经过反复实践,他终于研制出改良型灯头,并获得专利,但公司对这一创新性活动未加理睬,使松下的一腔热血付之东流。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憧憬未来,不满现状,何去何从,需要一番选择。松下家境贫苦,意识到长久靠薪水养家不是办法,万一有一天生活无着落,将何以自处!不如趁着年轻,创造属于自己的事业。于是,他便毅然向公司提出辞呈,开始独立经营事业,此时他年仅24岁。这一断然的决定,掀起了电器业的一场革命,造就了一位商界大享,崛起一座电器王国,塑造了一个经营之神!

与众不同的自来水哲学

在松下开始自创事业不久之后的一个炎热夏季,他走过大阪天王寺附近偏僻的街道。这一带的房子外面设有共同使用的自来水。这时候,有一个拉木板车的车夫在这里休息,车夫打开水龙头,先含一口水漱口,然后喝起自来水解渴。要知道,自来水并不是免费的,因为经过加工可做饮料,所以要收费。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个车夫等于随便取用有价值的东西。可是,松下看到并没有一个人来纠正他这种行为。

若是别人看了,会习以为常,但松下看了之后,有一个感想:为什么车夫随便取用他人的东西而不受责备呢!就算有人责备,也只是责备他没礼貌、不客气的态度,绝对不会坚持因为他取用了别人的东西,一定要他付钱。自来水,对一个在炎夏里拉板车的人而言,比任何东西都好喝,价值非比寻常。他取用了这种有价值的东西,可是对于这样的一个人,没有人说他是小偷。于是松下先生发觉不论是多么贵重的东西,大量到几近无限的时候,就好像不值钱似的。将这个道理推至市场经济中,松下认为,在人类社会中,电冰箱、衣料等都和水一样,是民生必需品,如果这些东西像不要钱似的,大量供应,社会上就不会有穷人。没有穷人,对人类而言是最大的幸福。从贫穷中会产生许多犯罪。俗话说:“贫比病还苦。”若像自来水一样,一切想用的东西都可以免费供应时,情况就全盘改观了。为此,松下确定了自己使命:“我的任务就是把电气用品做成像自来水似的,这是我的生产使命。当然,实际上很难做到这个地步。终极目的,在于使东西的价格便宜到好像不要钱似的。”

松下从自身经验指出,不断地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提供越来越多便宜的产品是使人们过上美满生活的保证。而与此相反,日本政府要推行贸易自由化,担心自由贸易会引进便宜的东西而引起市场的混乱。为了不使这种情形发生,甚至完全杜绝自由贸易,只好投入资本,尽量使设备现代化,提高品质,降低价格,增加外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