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厚黑学 > 第40部分(第1页)

第40部分(第1页)

不再有从上往下看的感觉了,攀登技巧也像特技演员那样出色了。”

可以想像,如果他一开始就想爬到树顶,肯定会遭到失败。完成一件伟大艰巨的工作,其实,就是循序渐进地做好许多细小事情的过程。怀有远大目标是件好事,但想要一蹴而就,就不现实了,应该像那个“烟囱人”学习,订下一个力所能及的计划,并且切实地按计划去做,这才是不是捷径的捷径。

做领导还是谦虚一点儿的好

人们常说:“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这是说,人要谦虚谨慎,求真务实,才能在事业上做出成就。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政绩卓著,是我国古代颇有作为的一个皇帝。他曾说过:“我少年时就喜爱弓箭,后来我用弓箭定天下,但我并不真正懂得弓箭的好坏,更何况天下的事物,我怎么能都懂呢?”这说明唐太宗有自知之明,承认自己并非一切都懂。因此,他鼓励臣下多提批评建议,并且采纳了许多有益的劝谏,为他的施政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与此相反,傲慢狂妄的人是令人鄙夷的。在三国时,有个叫祢衡的人,因为狂妄,最后作了无头之鬼。

祢衡初见曹操,就把曹营中机深智远的谋士、勇不可挡的武将尽数贬个一钱不值。祢衡视别人为无用之物,却吹嘘自己:“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上可以致君为尧、舜,下可以配德于孔、颜。岂与俗子共论乎!”对这个目空一切的狂徒,曹操当然不会收留。于是他又去见刘表、黄祖,依然走一处骂一处,最后被黄祖砍了脑袋。

凡是狂妄的人,都过高地估计自己,过低地估计别人,他们读了几本书,就认为自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无人可比;学了几套拳脚,就自以为武功高强,身怀绝技,到处称雄。这种人的结局是自毁,是失败。

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苻坚不顾朝臣和人民的反对,骄横独断,调集90万大军,水陆并发,企图一举灭掉东晋。他口出狂言:“凭我这么多军队,把马鞭子投到江里,足能截断水流!”前秦的军队数量虽多,但士兵厌战,军心离散,在淝水一战中,被只有8万将士的东晋军队打得落花流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

三国时,马谡为什么会失街亭呢?并不是他不懂兵法,平庸无能。此人熟读兵法,才气过人,平素深受诸葛亮器重。当司马懿的大军向街亭推进时,马谡自告奋勇,请求带兵去镇守。行前,他听不进诸葛亮对作战形势深谋远虑的分析,自恃“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及到街亭,又骄傲轻敌,违背诸葛亮所指授的具体作战部署,并拒绝接受副将王平的正确意见。结果街亭失守,毁掉了诸葛亮进军中原的大计,导致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悲剧。

曾经“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文武双全,勇冠三军,但他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东吴大将陆逊、吕蒙正是利用了关羽这个弱点,设下“骄其心,懈其备”以取荆州的巧计,使关羽落得个失荆州,走麦城,一败涂地,身首异处的可悲结局。

人生在世,谦虚一点儿,谨慎一些,多一些自知之明,不要自吹,更不要狂妄,只有这样,才能在事业上做出成就。

好名声只有通过学习而来

成功的领导人,并不仅仅靠从书本上得到理论知识,而更得力于实践。他常常躬行于各种工作之中,从而使自己学到了许多更为实用的领导技巧。

作为领导人,你应该为自己创造学习、提高的机会,而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亲自参加种种工作,不畏艰险,敢拼敢冲,对任何困难之门都敢于“踏”上一脚。你的阅历和勇气将会使你在领导的位置上做得更完善。当今有些领导者,耳朵追求迷人动听的音乐,嘴上以佳肴美酒为满足,以致于沉迷无穷的享乐意趣,而忘记了自己的正业,这可以说是扰乱;由于贪食美味而上呃逆、下出尿,就像背着重行李走路,爬坡,可以说是够苦了;由于贪于财富而自取病痛;贪于权力而精神疲竭,闲居则沉溺,体胖而浮肿,可以说是病态;为了富贵求利,则欲望膨胀到像耳朵都被堵塞了一样,而又无法摆脱,而且放任欲望继续膨胀而不抛弃,这就相当于受辱了;财富积聚了不少,用都没处用,还时常挂在心上而且求之不舍,心理上满怀烦恼焦虑,不断地追求更多的物质利益,这可以说是自寻忧愁;在家里怕人偷,在外面怕人抢,家里四周窗孔交流,防备严实,一个人也不敢独自外出,可以说是担惊受怕了。这六件事可以说是天下领导者的祸害,更是他们沉溺于声色犬马的后果。这不能不让人们警惕呀!从古代讲,因贪而导致丧生的有宋代的秦桧、清代的和坤等;近现代则有刘青山、张子善之流;不久前则有王宝森、胡长清之辈,他们完全被私利的欲望所控制,丧失了作为领导者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最终都走向了深渊。作为领导者,要能够分辨那些是可以做的,那些是不应该做,如果丧失原则,无异于行尸走肉,必然会因为小的享受而遭受大的惩罚。所以,那些领导高手们提醒人们,不要在太平时将痛苦和贫困都忘得干净而不知深入地审视一番。等到灾祸降临时,就是想完全拼出一条命、费尽家财而换回一天的平安无事都办不到了。所以,想得到好名声得不到,想求得利益得不到,心神迷乱,竭尽全力而争这些东西,这样的领导不是太糊涂了吗?

以学养身方能达到人生最高境界

一个人生活的境界有高有低,而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国是一个崇尚礼信义的国家,儒家将“修身”作为治国平天下的第一步,认为一个人的为人、品性如何对其事业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从某种角度说,起决定作用。因此,为人之道就是处世哲学中的核心了。学会为人,可以把办不到的事,奇迹般地办好;否则,你会处处遇到障碍。

清代名臣曾国藩曾通过自身省察,总结出一套办法,他称为“四知”。在许多场合,他都强调这“四知”。他在家书中说:“为人之道有四知,天道有三恶。”三恶(即有三方面的忌讳)是指天道忌讳弄巧作假,忌讳骄傲自满,忌讳有贰心于人。贰的意思是多疑,不忠诚,没有耐心。四知包括《论语》末章的知命、知礼、知言,曾国藩又加上一条“知仁”。他解释说:“仁的意思是宽恕。自己要自立得让别人也能自立;自己想显贵让别人也能显贵。”立的事物应该是自己完全有能力立的;显达,四通八达没有阻碍,无论是周围的人还是远方的人都能信服你,心里都归服你。《诗经》说:“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四方的人没有不想归服的)。”《礼记》说:“推广它把它放到什么地方都能适合。”这就是达。只打算全凭自己办自己的事,而不能让别人没法立事;自己能够四处无阻,不能让别人一步都走不开。这就是使人自立,使人显达的原则。孔子所说的:“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能强迫别人去做。”孟子所说:“取人之长,教人向善。”这都是宽恕的意思,也就是仁。知道并理解了这层,就能有广博的见识,宏大的度量;否则便闭目塞听,孤陋寡闻了。因此,曾国藩在那三方面的基础上又加了一条“知仁”的原则。

曾国藩还将“三字诀”作为为人的一些具体要素加以实施。他曾说:“最近几日的失误,由于心弦张得太紧,没有舒展柔和的意思。以后做人,应当得一个‘松’字为诀窍。这夜,睡味非常舒服,约略体会到‘松’这个字的意味。连日来,我每每想修身之道,能在十个‘三’字上用功,还不失晚年进境。十个‘三’字是:三经、三史、三子、三集、三实、三忌、三薄、三知、三乐、三寡。这十个‘三’,我在京师的时候,曾经以匾额的形式挂在室内。在江南,曾刻成印章。前五个‘三’不必解释了,而后五个‘三’的含义是这样的。三薄即三薄德:指幸灾乐祸,一薄德;违逆命运而测推疑妒,二薄德;妄下议断,强化皂白,三薄德。三知,指的是《论语》末章所说的‘知命、知礼、知言’。三乐,也就是读书声一出如金石之音,一乐;宏奖人才,引得人天天向上,二乐;辛勤劳动后的憩息,是三乐。三寡,指的是寡言养气,寡视养神,寡欲养精。用这十个‘三’字时时反省体察,难道不是初虽有失,而终得成功吗?”

屈一伸万———晋升术

退一步海阔天空,做领导的人特别讲此学问,尤其是那些厚脸晋升之人,把屈一伸万更是练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不,多大的委屈他都能受,多大的侮辱他也甘忍,真是做到了肚子里能撑船的出神入化的境界。

要学会屈一伸万

屈一伸万,说来似乎易懂,但在职场上如何去运作,却是件非常难的事情。在此,有必要先释义它,然后看古人是怎么运用的,从而为我所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