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厚黑学 > 第16部分(第1页)

第16部分(第1页)

对付这种人,你不妨及时抱定早散、早脱身的想法,随便敷衍他几句,不必耗时自讨没趣。

五、如遇行动迟缓的人

对于行动比较缓慢的人,最需要耐心。

譬如,我所认识的一位年轻而稍显肥胖的G小姐,也许因为体型的关系,看她做起事来,总是比别人慢半拍,工作效率总比别人差一点儿。严格说起来,倒不是她的办事能力不如其他同事,只不过她做起事来太过于慢吞吞而已。

与人交际时,可能也会经常碰到这种人,此时你绝对不能着急,因为他的步调总是无法跟上你的进度,换句话说,他是很难达到你的预定计划的。所以,你最好按捺住性子,拿出耐心,尽可能配合他的情况去做。

厚黑无形的待友学

世上千般好,处世万般难。上帝赐予每人一颗心,却让它隐藏在最深处。人的思想要用语言来表达,人的尊严要靠面子来维护,人的交流要靠感情来维系。所以,人心难测,人言可畏;人情难却,人缘难结。新处世观说到底就是要正确处理心、嘴、面子和感情之间的关系,那么天下人的心计尽在你的预示之中了,如能灵活运用,那么处世将不再难。社会是一个旋转的大舞台,处世是一道难解的方程,解题的诀窍在于以不变应万变。

厚与黑处世楷模刘备

任何有远大抱负想成为天下之首的人,没有一个人能够顺理成章、安安稳稳地登上皇帝的宝座,更何况是在三国诸候争霸的时期,能以厚黑处世而被称为楷模的惟有刘备一人。以仁爱的姿态对待结拜兄弟,以体恤之心对待谋士,以不忌冷淡而三顾茅庐求诸葛亮出山,以仁义之德欲擒故纵赢得徐州,然而其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成为一世之王。

韬光养晦,借雷巧掩饰

“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讲述了一个刘备借雷巧掩饰的智谋故事。

刘备投靠曹操之后,仍然雄心壮志未减。同时刘备也防备曹操的谋害,于是他就在住处后院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羽、张飞对此不解,问道:“兄长你不留心天下大事,却学小人之事,为什么呢?”刘备说:“这不是二位兄弟所知道的。”二人也就不再多言了。

一天,曹操派人请他去赴宴,刘备不知曹操用意,心里忐忑不安。酒到半酣,忽然阴云密布,骤雨将至。曹操突然问道:“玄德久历四方,一定非常了解当世的英雄,请说说看。”刘备便历数了袁术、袁绍、刘表、孙坚、刘璋、张鲁、张绣等人。不料,曹操鼓掌大笑道:“这些碌碌无为之辈,何足挂齿!”刘备说:“除了这些人之外,我实在不知道了。”曹操说:“凡是英雄,都是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气。”刘备说:“那谁能担当此英雄之名呢?”曹操先用手指指刘备,又指指自己,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您和我曹操了。”刘备闻听此言,心中一惊,手中所持的筷子不慎掉到地上。正巧这时外面雷声大作,刘备灵机一动,便从容俯下身去拾起筷子,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笑着说:“大丈夫也怕雷震吗?”刘备说:“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怎能不怕呢?“就这样,刘备把自己闻言失态的惊恐轻轻掩饰而过,曹操也就不再怀疑刘备有野心了。

曹操自以为是英雄,心里又害怕刘备与之敌对,一向只是小心相待,没有当面说出,可是酒后吐真言,不觉顺口说出。刘备在投靠曹操期间一直装呆,如今却被曹操一语道破,心中哪能不惊?于是筷子不觉滑落地上。为什么曹操一说,刘备亦是英雄,刘备便举止失措?原因是刘备虽投靠曹操,却始终不甘寄人篱下,始终图谋东山再起。但是曹操生性机敏,怎会对刘备的失态不生疑心。于是刘备趁雷声大作,从容俯下身去拾起筷子,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亏此一语随机应变,当即把自己的失态行为掩饰过去。又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淡淡一语,妙在有意无意之间把曹操也瞒过去了。刘备随机应变,借雷巧饰自己的失态,使曹操对他没起疑心,实在机警敏锐过人。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的人很容易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敌视,在人生的舞台上尤其如此。刘备在三国时期,善于保存自己,激流勇退,但他并不是消极地避凶就吉,而是为了养精蓄锐,待机而动,因为刘备懂得韬光养晦。《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刘备隐藏自己的才华,隐蔽自己的真实企图,只因当时自己力量不足,处于劣势时首先要保全自己,这样才会有日后东山再起的机会。可见刘备的深谋远虑。

欲擒故纵,三让徐州

从刘备欲擒故纵,三让徐州的故事中,也体现出了他的深谋大略。

汉献帝初平四年(183年),割据兖州的曹操派遣泰山太守应劭往琅邪迎其父曹嵩及家人百余口到兖州。途经徐州时,徐州牧陶谦为交好曹操特派都尉张护送曹嵩一行。不料都尉张杀死曹嵩及其家人,席卷财物逃跑了。于是曹操便把账记在陶谦身上,以为父报仇为名,发兵攻打徐州。

陶谦面对兵临徐州城下的曹操大军,自知难以抵敌,便采纳别驾从事糜竺的建议,请北海相孔融、青州刺史田楷前来相救。孔融请刘备同去救陶谦。刘备遂欣然带领关羽、张飞、赵云和数千人马奔赴徐州。

来到徐州城下,刘备率军与曹军于禁所部小试锋芒,初战告捷,使久被曹军围困的徐州暂时缓解了危机。于是陶谦急令将刘备迎入城内,盛宴款待。陶谦席间主动提出将徐州让给刘备,并对刘备恳切地说:“当今天下大乱,国将不国;公乃汉室宗亲,正当为国出力。老夫年迈无能,情愿将徐州相让,公勿推辞。我当自写表文,申奏朝廷。”刘备闻言愕然,急忙推辞说:“我虽是汉室苗裔,但功德不足称道,任平原相犹恐不称职。我本是为了义气前来相助,您这样说,莫非怀疑我有吞并之心?”陶谦表白说:“这是老夫推心置腹之言,决非虚情假意。”但刘备只是推辞,终不肯接受。糜竺见二人再三辞让,便说:“现在兵临城下,且当商议退敌之策。待事平之后,再议相让不迟。”于是刘备写信给曹操,希望曹操以国家大义为重,撤走围困徐州之兵。恰好这时吕布攻破兖州,进占濮阳,威胁曹操后方,因而曹操便顺水推舟,卖个人情,接受刘备建议,退兵而去。

陶谦见曹军撤走,徐州转危为安,便差人请刘备、孔融、田楷等入城聚会,庆祝解围。饮宴既毕,陶谦再向刘备提出让徐州。刘备说:“我应孔融之约救援徐州,是为义而来。现在若无端据有徐州,天下将以为我是不义之人。”糜竺、孔融及关羽、张飞等皆纷纷劝刘备接替陶谦治理徐州。刘备苦苦推辞说:“诸位欲陷我于不义吗?”陶谦推让再三,见刘备终不肯受,便说:“如您必不肯受,那就请暂驻军近邑小沛,以保徐州,如何?”众人也都劝刘备留驻小沛,刘备方始同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