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神舟:载人航天的故事 > 第1部分(第1页)

第1部分(第1页)

人类对太空的幻想

15~16世纪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及麦哲伦对地圆说的证实,使得我们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星球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自此人类的足迹开始遍布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人类对自身以及生存环境的飞速探索,人类的生活空间已不仅仅局限于自己脚下的这一方土地,宇宙这片未知的领域无时无刻不在诱惑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进入20世纪人类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第一次飞出了地球的摇篮,揭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帷幕。

人类对太空的幻想

“很难说什么是不可能的,因为过去的梦想即是今天的希望,明天的现实。”

——罗伯特?戈达德(美)1914年

正如对海洋这片蓝色的崇拜,人类从具有思维的那一天起对天空这片蓝色就怀有无限的遐想。人类渴望着有一天可以翱翔天空,这种对飞行的渴望逐渐演变成了一个个美妙动人的传说,经过千百年的传播和演变,这些传说不断的刺激着后代科学家为了实现梦想而努力。

随着天文学的发展,相继出现的太空幻想小说是人类对太空飞行进一步的思考。通过哥白尼、第谷·布拉赫、开普勒和伽利略等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确立了近代日心说的天文学体系。这时人们意识到地球仅仅是浩瀚宇宙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人类借助于自己的想像力以及自己所生活的这个星球上的知识来设想宇宙中其它的星球。地球以外的星球是什么样的?上面是否有生命的存在?这些都推动着人类不断的去幻想。

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在1634年出版的《梦想》(Solemnium)中第一次对月球的旅行展开了幻想,稍晚出版的由英国主教、历史学家歌德温所作的《月中人》以及英国人威尔金斯所作的《月球世界上的发现》也对月球的情景进行了幻想和推测。这一时期的《月球之旅》(法国,切拉诺·德·贝尔热拉)是17世纪太空幻想小说中的典范,在书中作者用近似科学的态度讨论了太空旅行中的各种飞行方法,尤其提到了用焰火爆竹作为推进动力,其原理正是航天飞行中所用的反作用推进方式。

进入19世纪由于一系列科学的重大发现与发展,如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物质元素相同、太阳系非惟一性、进化论、元素周期律的提出,不断地揭示了地球生命的非惟一性以及太阳系的平凡性,同时伴随着科学发现和科学技术地位的日益提高,太空幻想作品进入了新的黄金时代。

法国人儒勒·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是近现代太空科学幻想小说的代表作,在书的写作过程中,凡尔纳通过科学的推理,结合大量的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知识,对小说中的宇宙飞船和发射装置进行了严格的计算。书中对有关航天活动中许多基本状况的预言都同航天科学发展有着惊人的吻合,如火箭发射场、飞船密封舱、失重、火箭变轨道飞行、制动火箭、海上降落等。德国科学家库尔德·拉斯维茨的科幻小说《两个行星上》描写了有关火星人的故事,与《从地球到月球》同样杰出的是,在他的作品中对光电感应器、光电池、轨道站、反作用发动机、变轨控制的设想和描述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可以看到这个时候的太空科学幻想小说中科学性上升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们的作品与当时的科学探索发现是紧密结合的,既不同程度受到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发现的影响,又对航天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影响作用。后来的许多火箭专家和航天先驱者都受到了这些作品的启发和激励,俄国航天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美国航天先驱戈达德,德国火箭专家冯·布劳恩等在早期都曾受到过这些作品的影响。德国航天先驱奥伯特和法利尔还曾对《从地球到月球》中凡尔纳设计的火炮及用这种装置发射飞船的可能性进行过认真地研究。

人类对太空的幻想激励着我们不断的对太空进行探索,去实现翱翔太空的梦想。在对太空的无限遐想中,人类逐步建立起了太空飞行的思想和观念,这就为航天梦想的实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因此当新的时代来临时,在这种原始动力的推动下真正的航天理论和实践得以迅速发展。

火箭的发明(图)

最早的二级火箭“火龙出水”

人类在对自己飞行梦想的不断尝试中,一次次进行着飞行的尝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航空与航天的不同,航空飞行器不论飞机、气球、还是飞艇都需要依靠空气的存在,没有了空气所谓的飞行也就不可能实现。而航天之梦实现的最原始依据就是火箭,火箭的飞行利用了动力学中的动量守恒原理,它不但能在空气中飞行,还可以在大气层外的真空中飞行,而且由于没有了空气阻力,在真空中的飞行性能更好。通过不断的尝试,人们逐渐认识到要想进入太空,只有借助于喷气推进的火箭。

航空航天技术是一门高度综合的现代技术,涉及到许多的学科门类,它包括了航空和航天两个大的分支。人们通常把在地球大气层内或大气层外空间(太空)飞行的器械统称为飞行器。航空是指飞行器在地球大气层内的航行活动;航天是指飞行器在地球大气层外宇宙空间的航行活动;

火箭的发明最早出现在中国,在中国古代的记载中,火箭的含义比较广泛,比如在电影电视中经常可以看到箭头点燃,靠弓弩发射的竹箭也称为火箭,而真正的火箭是在火药出现后才发明的。从唐末到宋初火药武器开始使用,但由于其配方和制作方法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不足以作为推进的燃料。随着火药配方和制造技术的进步,12世纪初研制成功了固体火药,并把它用于制造火器和焰火烟花,在使用这些火器与烟花特别是手持使用时,人们感到火药燃烧会产生很强的后坐力,于是有心人在这种启示下发明了新的火药玩具。大约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出现的玩具“穿天猴”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利用反作用原理的火箭,将这种原理的火箭作为武器使用具有相当的杀伤力,所以在战争中也开始频繁地使用它。

公元1128年南宋政权建立后,南宋、金和蒙古频繁交战,各方都使用了火器。1161年11月,金国侵略中原时,南宋军队第一次使用了火箭武器——“霹雳炮”重挫金军,这是人类历史第一次在战场上使用火箭武器。连年的交战使火箭技术逐渐被金和蒙古所掌握,于是当时各方兵工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火药制造,在这种情况下火药的配方有所改进,制造工艺渐趋成熟,其燃烧速度和爆炸力也得到增强。13世纪蒙古在先后三次的大举西征中,采用了南宋的火器技术,用汉人工匠制造大炮。当时在欧洲战场使用的火箭已有多箭齐发的火箭筒,这种集束式火箭发挥了绝大的威力,使欧洲人大为吃惊。当然在这几次西征中,阿拉伯人从中掌握了火药和火箭的技术,并进一步把它传入了西方。

明代中国火箭发展进入了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出现了很多种类的火箭,除了单级火箭,还发展了各种集束火箭、火箭弹和原始的多级火箭,并且对各种火箭的制造、应用、配备和发射剂原料配比及加工制造等都作了详尽的叙述。在当时的水、步、骑兵中火箭武器已作为必备的武器,甚至还有专门的火箭部队,有关火箭武器的使用、布阵、作战技术和管理也都有条例规定。明代的《武备志》中曾有过这些火箭的记载。

《武备志》所记载火箭

名称       射程

五虎出穴箭500步

七星箭    不详

九龙箭    不详

火弩流星箭不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