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嫡女毒医 > 第269部分(第1页)

第269部分(第1页)

打定主意后,皇帝立即就下达了一道密旨。他的密旨下达没多长时间,便被送到了正关押在天牢中的洪迁手里。

收到密旨,洪迁心情万分舒畅。有这一道密旨在,他就明白了皇帝的心思。无论辩论结果如何,他在这件事里都不会有丝毫闪失。能把他叫过去作陪,这无疑证明了皇帝对他的信任,同时也暗示了一种态度。

见所有打擂的细节都已敲定,莫易马上就行动了起来。他运用手中掌握的关系网,将第二天上午将会举办南北方举子比拼的消息传了出去。

转眼之间。打擂的时间悄然而至。经过昨夜的连夜忙碌,举办地点长风楼门口已经搭建起了一座擂台。按照约定,南北方举子将会在这座擂台上展开一场精彩纷呈的文斗。为各自阵营的荣誉,他们将要接受评判与对手的双重考验。

就在天还没亮的时候,长风楼门口就聚集起了围观的群众。他们都是慕名而来,一心想着瞻仰一下当世才子的风华。

在长风楼对面的一座茶楼的雅间里,皇帝正和洪迁相对而坐。

第269章 作诗

对于茶楼上发生的事情,相隔不远的素问却浑然不知。此时此刻,她全副心神都集中到了双方的才学对决中,心情紧张的等待着评判宣布第一关的题目。

在万众瞩目之下,陈德全代表评判宣布道:“今日规则三局两胜,众位已经知晓了。三局比的内容各不相同,第一局比的是诗词歌赋。这一局的题目经我们五人商议产生,在场诸位才子才女需要围绕该题目创作诗词歌赋。”

听了他的介绍,素问心中颇为忐忑。真要论起创作诗词来,她这点本事真不够看,眼下只能希望给出一个可以寻到替代品的题目。

就在素问忐忑的心情中,陈德全慢条斯理的开口宣布道:“有鉴于台上才子才女不少都是异乡人,我们商议出了一个与此有关的题目。人在异乡,心中自然会涌现出挥之不去的乡愁。请台上才子才女以乡愁为题,写一首诗词出来,时间限定为一炷香。”

听了这个题目,素问马上就暗暗的松了一口气。不得不说,这个题目实在是太贴心了。古往今来写乡愁的诗词不胜枚举,她随手就能抓出一大把。

知道题目后,素问并没有急着下笔。她开动脑筋,开始在脑海里搜寻与乡愁有关的诗词。她的第一反应是独在异乡为异客,但立刻就否定了这个念头。这首诗是写重阳节的,与她现在的处境并不相同,所以坚决不能用。

放弃了这首诗,素问只能继续在脑海里搜寻。如同过电影一般,一首又一首诗词在她脑海里闪现,最后却又因种种原因被放弃。

就在有些心烦的时候,素问忽然想起了曾经背诵过的一首。想起来的第一时间。她就忍不住在心中默默念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毫无疑问,这首原曲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尽管只有寥寥二十八个字。但却生动的刻画出了游子漂泊在外的凄苦心情。

想到这里,素问立刻就打定了主意。

第370章 考论语

听完了短短二十八个字的小令,在场众人好半天都没能回过神来。必须承认,这一首小令虽短,但表现出来的意境却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

过了一会儿,陈德全首先反应过来,轻咳一声道:“素问,你这首小令尽管短小,却令人回味无穷。我这辈子读过的词不算少了,但如这一首小令一般动人心魄的却并不多见。虽只有寥寥二十余字,却让我们唏嘘不已。”

见他出言称赞,旁边一位名士马上接过话头,笑呵呵的称赞道:“华小姐,你这一首小令匠心独运,游子凄苦的心情描绘的入木三分。”

听了两人的称赞,素问立刻就露出一脸不好意思的神色。说实话,她这可不是害羞的表现,反而是羞愧引起的正常反应。她借鉴了前人的诗作,结果因此获得了别人的称赞。尽管已经不是第一次干这种事儿了,但心里仍然有一道坎。

与素问反应不一样,台下众人马上就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欢呼。这首词浅显易懂,即便没念过书的人,听起来也不存在任何障碍。

台下的围观群众里大部分是识字的,但不识字的却也并非一个都没有。这一首用词简单的小令,恰恰获得了他们的由衷喜爱。哪怕只听了一遍,他们却也能将那二十余字牢牢的记在心里,并反复不断的咀嚼其中蕴含的浓的化不开的乡愁。

除了一些不识字的围观群众外,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感触明显更为深刻。尤其是台上台下背井离乡进京赶考的举子。

见台下围观群众表现的异常激动,担任司仪的名士急忙咳嗽了一声,这才出言打断道:“这首小令的确直击人心,老朽也爱的不得了。问题是南方举子这边还有几首诗词未读完,且容在下继续为诸位把剩余的几首诗词念完。”

听到司仪发话,台下围观群众立即就安静了下来。不管心情多么激动,他们却还是要遵守擂台观战的规则,必须保持足够的安静。

趁着司仪朗读剩余几首诗词的时间,皇帝忽然转头一脸羡慕的对洪迁说道:“洪爱卿,能拥有如此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学生。

第371章 妙解论语

听了素问这番话,高瘦中年马上就来了兴趣,一脸好奇的开口追问到:“华小姐,这句话难道不是如此理解的吗?这么多年来,大部分人可都是这样认为的。”

见他追问,素问立刻就一脸正色道:“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我们应该早就明了一个道理——约定俗成的风俗未必就正确。比如说,现在女子最迟十七八岁便会生儿育女,但实际上这却是一个错误的做法。就因为这个错误的做法,许多女子都发生了难产而死的悲剧。”

听见这一番掷地有声的话,在场众人纷纷露出一脸震惊的神情。他们见过的世面不算少,但还没见过一个如素问这般公然谈论女子生育的未出阁少女。

把众人的反应看在眼里,素问只是暗暗的笑了笑,便又接着往下说道:“在座许多人都读过圣贤书,相信一定都拜读过。上面写得清清楚楚,女子三七后身体才能达到最佳状态,那时候生儿育女才是最好的年岁。”

听了她的解释,高瘦中年有些不好意思的接话道:“华小姐所言极是,中确实是那般记载的。由此看来,约定俗成的风俗果然未必就正确。”

见高瘦中年认可了自己的观点,素问便继续一脸正色道:“同理,即便中那句话长久以来都被众人那样解读,却也未必就能证明一定正确。试想一下,孔夫子的母亲也是一位女子。如果孔夫子真是那样的意思,岂不是连同自己的母亲一起算了进去?”

听了她的这句话,高瘦中年一时间有些无言以对。他总不能说孔夫子就是把他母亲算进去了。那样岂不是在诋毁圣人不尊孝道?

看见高瘦中年一脸无语的样子,素问心下暗暗得意了一把。她早就看中的这句话不爽了,如今有这样一个天赐良机,当然要重新进行解读。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她首先就是要用孔夫子的理论否定掉这句话里对女子的歧视。

纠结了片刻。高瘦中年终于回过神来,一脸严肃的开口追问道:“如果约定俗成的理解有误,那正确的解释又该是什么样的呢?”

听了他的询问,素问脸上立刻露出自信的笑容,然后不慌不忙的侃侃而谈道:“凡是通读过中用的最多的意思其实是你或者你们。

第372章 第三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