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吴建民传 > 第1部分(第1页)

第1部分(第1页)

《吴建民传》序言

我读了《吴建民传》书稿的目录就有预感,这是一本可能大获成功的书,读了正文之后,我对自己的预感就确信无疑了。

建民同志长我两岁,算是“同龄人”。他的外交亲历事件,对我则多是当时由报纸上知道的“大概的”事情,如今读了这本书,大概的事情就变成了详细的和有趣的真事儿了。读者一阅之后,必知我言之不谬耳!

我在1991 年任上海市副市长分管外事、外贸工作,后又兼任浦东新区管委会主任。外国领导人和政要对中国访问的代表团约有百分之七十在访问北京之后要访问上海,由此我和外交部的许多同志有较密切的接触,其中就有吴建民同志。他除1994 年6 月去荷兰当大使前来沪时,我们俩有机会交流外,还往往由万里之外的驻在国给我“功课”。

如他基于对中国人权状况不断改善的信心,建议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任意拘留工作组”来中国看一看(见此书第十五章)。这个小组的先遣组就是我接待的,并在上海安排了很敞开的考察项目。中国接待这个小组是第一次,而建民同志居然未给我什么“嘱咐”,我们配合默契,一切成功,产生了让来访者眼见为实的效果。

1998 年我调任中央外宣办公室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因为这个机构的主要任务是“向世界说明中国”,于是和建民同志有了更密切的接触。1999 年新闻办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在巴黎举行中国文化周,这是一个颇具新意的大规模跨文化项目。无论在北京策划期间,还是在巴黎活动进行期间,我免不了要请教吴建民大使,请教中又免不了也给他留些“功课”,事无巨细,他总是“求必应,应必果”。

好的传记公认的第一标准——必须求真实,并切忌像小说那样以“艺术的真实”代替“事实的真实”。在此前提下,有的传记重在表达传主的人生;有的重在表达特定时代。我看,这本传记属于后一类型,作者就事论事,实事求是,评议谨慎;他善于在一些零散现象的辗转勾连和细密剥析过程中嵌入匠心独运的思考。人们称赞他的书“客观生动,信息量大,平实而不失深度”,是可靠的传记。

《吴建民传》描述了传主做过的许多件大事。1991 年是中国外交的艰难时期,吴建民担任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新闻司司长,他以沉稳机智、摆事实讲道理的风格应对外国记者,澄清了误解、驳斥了攻击、说明了真相。1996年建民同志出任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在瑞士的其他国际组织代表、特命全权大使。他在联合国人权会议上组织第三世界联合阵线,扭转了对中国不利的局面,以27 票赞成,20票反对,6 票弃权的结果击败了美国的反华提案。1998 年—2003 年建民同志任驻法国大使时,参与了申办2010 年上海世博会;还促成中国国家主席###和法国总统希拉克互访故乡,被希拉克总统授予通常给外国元首的“大将军”勋章。2003 年吴建民出任外交学院院长,对外交教育又有新的建树。这许多故事中多是外交大事,事实上,《吴建民传》是以这个选定的传主当作“载体”来表达时代的故事。我相信建民同志必对作者是这样叮嘱的,也是以这样的态度来接受采访的。所以,我认为读《吴建民传》在知道他个人故事的同时,也了解了与我国综合实力从较弱到渐强进程并行的外交事业中的一些大事。

我当大学生时就知道世界知识出版社是外交部所属的专门出版国际问题专著的机构。它出版的《世界知识》是我爱读的杂志。近年这个出版社的《为了世界更美好——###出访纪实》、钱其琛的《外交十记》等都是名列前茅的畅销书。据我所知,这本传记最初的倡议源于当时世界知识出版社发行部的周志淳主任,他建议上述两书的责任编辑袁路明同志做这件事。袁责编又拜请历史纪实和人物传记作家王凡担当此任。

一开始建民同志并不赞同,但经不住袁路明和王凡二位用了五个小时“晓以大义”,终于让建民同志抵挡不住,同意当了传主。

听说王凡、袁路明二位用了四年时间采访相关人物、查阅资料、写作、编辑,才完成了这部40 多万字、120 帧照片的、读来有趣又有益的《吴建民传》。

我熟悉的和吴建民同代的卓越外交家还颇有几位,我期待着他们也能慷慨地提供几个了解我国外交史的阅读窗口,让我们分享他们藏在头脑中的珍贵记忆。

2008 年5 月10 日 (###现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摇篮曲(1)

那正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当口他总是举着橄榄枝去撞英、法一次次设置的底线英、法的幻想及与苏联的相互猜忌,恰恰使希特勒在同东西两边周旋中更加游刃有余吴建民的生命孕育和哺乳时期,世界的大背景几度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外交可以影响人类历史的进程在吴建民生命的摇篮曲中,让人联想起来感觉奇异的乐段还不止以上部分公元1939 年3 月30 日,本书的主人公吴建民在重庆呱呱坠地。

历史延伸的轨迹有时像是漫不经意的,有时却又像是经过了令人称绝的设计,人生的轨迹似乎亦是如此。

1939 年的3月,本身就是一个多事的月份。例如在这个月里,德国侵占了捷克斯洛伐克;中国南昌沦入日军之手;教皇庇护十二世在梵蒂冈登基;5000多幅艺术作品,在德国被列为“堕落艺术”,在柏林被付之一炬;希特勒《我的奋斗》一书英文版出版发行;西班牙内战,以独裁者佛朗哥的最后胜利宣告结束……

但如若以3 月为中心点,往前追半年,再向后溯半年,也就是公元1938 年9 月到1939 年9 月,那正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当口,那是在人类刻骨铭心的流血政治的一页开启之前,让世界屏住了呼吸瞩目扣人心弦的外交角力的时刻。一些地域的名称,就是由于那一时段的外第一章交活动,而被赋予了新的特定的含义,例如成为政治悲剧代名词永远载入了史册的“慕尼黑”;一些政治术语,即以那个时段所发生的事作了最经典的注脚,例如“绥靖政策”。

让我们暂且把目光从新生婴儿身上移开一会儿,用一小点篇幅,对这位外交家出生的那个时段的世界画面特别是外交舞台稍作浏览:自希特勒1933 年出任德国总理后,也就是不到三年的工夫,就一步步摘除了欧洲诸国通过凡尔赛和会给作为“一战”罪魁的德国套上的紧箍咒,相继打破了对德国建军的限制、禁止征兵的规定以及洛迦诺裁军条款,使被解除了武装的德国军力迅速膨胀,从10 万自愿军的限制到正规陆军的无限制扩展;从不得拥有潜艇、飞机、坦克等进攻性武器,到德国空军规模短期内就达到法国空军的半数……而所有这一切,无不是在收获其在谈判桌上耕耘的果实。

1936 年3 月,希特勒的外交添加了武力的因素,德军开进了莱茵区,使关于莱茵区非军事化的协定成为废纸;1938 年3 月,德军跨出凡尔赛和约所划定的国界,长驱直入奥地利。这些公然打破依靠凡尔赛体系构建起的欧洲均势,对地区持久和平构成严重威胁的行径,本应引起欧洲政治家们的高度警觉,赶紧勒住希特勒这匹野马的辔头。但他们却像被施了催眠术一样,听凭欧洲集体安全的警钟一鸣再鸣,只做了几番虚应故事的表态便默然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综观这一时期的外交活动,我们就会发现,希特勒的政治诉求和敢于诉诸武力之所以出人意表地屡屡得逞,是因为他的确切准了欧洲诸国的脉搏,首先在外交和心理战中操握了胜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