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夏不除,国无宁日!请陛下速决!”
顷刻间,呼啦啦跪倒一片。勋贵、部院大臣、科道言官……百十人齐声附和,声音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压力,如同无形的浪潮,一波接一波地冲击着御座之上的崇祯。
他们言辞恳切,引经据典,仿佛个个都是殚精竭虑的忠臣,将“联寇抗夏”包装成唯一挽救大明的灵丹妙药。这已不是简单的奏对,而是一场精心策划、众口铄金的逼宫!
崇祯端坐在龙椅上,冕旒的玉珠遮蔽了他大半面容,让人看不清他的表情。
他只是静静地听着,目光从一张张激动、焦虑或故作沉痛的脸上扫过,手指在御座的扶手上,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
良久,直到殿内的声浪稍稍平息,他才缓缓开口,声音平稳得听不出丝毫情绪,仿佛在询问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这个李岩来了吗?”。
周延儒心中一喜,以为皇帝已然心动,连忙躬身回答,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回陛下,李将军为表诚意,已亲至京师,此刻正在殿外候旨,聆听天语!”。
崇祯微微颔首,目光转向身侧的王承恩。
王承恩会意,深吸一口气,运足了中气,那尖锐而悠长的唱喏声,如同利剑般刺破了大殿中凝滞的空气,也带着一种毫不掩饰的、属于皇家的蔑视与定调,传向殿外:
“陛下有旨——宣,反、贼、李、岩,进殿觐见——!”。
“反贼”二字,被他咬得极重,如同两记响亮的耳光,猝不及防地扇在了所有极力将李岩美化为“义士”的朝臣脸上。
周延儒、朱纯臣等人的笑容瞬间僵在脸上,一阵难堪的沉默迅速蔓延开来。
殿内所有人的目光,立刻齐刷刷地转向那洞开的、通往殿外的高大门口。
王承恩那声刻意加重的“反贼”余音尚未完全消散,殿门外,一个身着素白布衣、未着片甲的身影,便已出现在众人视线中。
李岩,这位在起义军中以谋略闻名的将领,此刻摒弃了一切可能引起猜忌的装扮,如同一介平民,步履沉稳地踏入这象征着至高权力的皇极殿。
他目不斜视,行至御阶之下丈许之地,随即撩衣跪倒,以极其标准而恭谨的姿态,行了最为隆重的三跪九叩大礼。
额头触碰到冰冷金砖的声音,在寂静的大殿中清晰可闻。
“草民李岩,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他的声音清朗,姿态放得极低,全然不似拥兵自重的悍将,倒像是真心归附的顺民。
这番作态,自然是与周延儒等人心照不宣的约定——以绝对的“恭顺”,来换取大明朝廷法理上的“招安”名分,为核心目的“联明抗夏”披上一层合法外衣。
“平身”,御座之上,传来崇祯听不出喜怒的声音。
“谢陛下!”李岩再拜,方才起身,依旧微躬着腰,以示谦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