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丑》的疯狂宣传计划,一直到上映前夕,曹阳基本上都不用出面,一些由华纳来做。
就连再过几天公布京城有《小丑》的备份的事,也是华纳去发布。
哪怕是这件事公布后,曹阳也不会接受任何这方面的采访。
用华纳的话说,这叫制造悬念——只要曹阳一天不出面确认有备份,人们就会对是否真有备份保持好奇。
并且,华纳还会引导舆论,故意让一部分怀疑没有备份……总之就是在《小丑》上映前,保持神秘感。
华纳是有完善的计划的。
等到将要上映时,曹阳出面确认有备份,华纳会对外解释,因为电影受到诅咒,所以一直不敢让曹阳接受采访确认此事。
这样说又能引起一部分民众的好奇心,他们肯定想要知道,到底是什么电影,会一直担心受到诅咒。
这几天,曹阳一直在润色《如父如子》的剧本,甚至都没空去找俞妃红。
这电影的剧情大致走向可以不变,但一些细节肯定是要修改一下的,一是要符合华夏的习惯,二是要加强对男主角的内心世界人性方面的挖掘,让人物更饱满立体。
说实话,这部《如父如子》虽然很感人,原导演拍的也非常细腻。
但是,要说拿到欧洲三大的最高奖,那就如同大多数获得最高奖的电影一样,会有不小的争议。
这电影的本质,就是对两种养育孩子的不同方式的探讨和对比,至于电影主题提到的所谓的父子之间的沟通和相互成长,那只是养育孩子的“衍生品”。
因此,这部电影就会显得很“小气”,没有那些深挖人性的电影和政治正确的电影显得深刻。
所以,曹阳要对男主角做一些改变。
要让这部电影没有一滴血,却又让观众觉得满屏血腥味。
男主角首先要是一个极为严苛的父亲,他把没有时间陪孩子当做理所当然,把孩子讨好自己也作为一项必修课。
他要强迫孩子练习没有天赋的钢琴,并且这一举动必须是强硬的,无情的。
这就是所谓的“精英”教育。
而在得知孩子抱错了,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时,可以冰冷冷的说,果然如此,我的儿子不可能这么平庸。
电影的前半段,一定要把男主角的这种人设立住,甚至可以让观众对他产生反感,他前半段一定要像是电影里的反派一样。
后半段是男主角的转变和成长,但是,代价却不是他自己付出的,而是要体现在另一对夫妻和两个孩子身上。
尤其是他养育了六年的孩子,接受了他六年的教育,要让小男孩成为电影里的可悲角色,让观众同情的角色。
六岁的小男孩被父亲所谓的精英教育,养成了“卑微”的性格,讨好型人格。
他可以对母亲和别人说,他努力学习钢琴,就是为了得到父亲的称赞,他入学面试撒谎,就是不想让父亲失望……
男主角的这种教育方式,是有“传承”的,他从小就是接受自己的父亲差不多的教育,养成了他现在功利、不近亲情的样子。
以此来让观众明白,若是没有意外发生,他的儿子将来也会像他一样,成为他这样的人。
我们终归会变成自己讨厌的人的样子!
因为我们真正讨厌的人,通常都是我们经常接触的人,并且这个人对我们形成了实际的伤害和影响。
如果没有别人帮我们填补这种伤害和影响,这个人将会是我们在某方面唯一模仿的榜样。
所以,另一对不同教育方式的夫妻出现了,养育了六年的孩子还没被磨灭的童真和爱戴出现了,亲生儿子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性格和反抗出现了……
这些综合起来,才是男主角认识到问题所在从而转变的原因。
电影要从不同教育方式的对撞和探讨以及相互成长,变成不同教育方式形成的不同人格,对人格形成的探讨和挖掘转变。
简单点说,就是电影的基调从对事,变成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