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暴君靠打脸追我 > 第105章 我的文化输出比刀剑还管用(第2页)

第105章 我的文化输出比刀剑还管用(第2页)

少年们三三两两地收拾工具,互相擦着汗,讨论刚才的得失,笑声清朗,毫无敌意。这种和谐场面,在尔虞我诈的朝堂上简直难以想象。

一个乌孙少年拍了拍车师同伴的肩,两人用彼此不通的语言比划着水渠走向,竟笑作一团。这种跨越语言障碍的友谊,比什么外交辞令都来得珍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转头看向早已面无人色的龟兹使臣,缓缓开口:使者,你看到的,是一群正在考试的学生,还是未来的对手?这个问题,简直能写进外交教科书。

他的嘴唇哆嗦了许久,才从喉咙里挤出一句变了调的话:是……是……是不可战胜的另一种军队。这个评价,比任何战利品都来得有价值。

我笑了。这比接受盐湖更有价值。这种成就感,比在朝堂上斗倒政敌来得更踏实。

三日后,咸阳方向的烟尘卷地而来。这阵仗,一看就是重要文件到了。

六百里加急的诏书抵敦煌,嬴政朱批仅七字:卿之所行,即朕之意。这简短的批复,比万言书还有分量。

我捧简静立,仿佛听见万里之外,一道沉重的门缓缓开启。这种历史性的时刻,让人不由得屏住呼吸。

李斯随之提议设立西域都护府。这老狐狸果然不会放过任何机会。

这是传统,也是陷阱。这种套路,在官场上见得多了。

都护府意味着城墙、驻军、税赋与镇压——它划出与的界限,而这正是我要消弭的。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早就该被淘汰了。

我要织一张网,不用铁链,而用知识、希望与共同未来的想象。这种理念,放在现代都算前卫。

当晚,我下令召集七国教习,于星图阁召开大会。这场会议,注定要载入史册。

会上,我不谈律法,不谈军政,只发布一项任务:用你们本族的语言,去编写一本《实学启蒙童谣》。内容要简单,要让一个五岁的孩童,都能在母亲的膝上,听懂什么叫一年三熟的轮作,什么叫人人遵守的共治这个任务,比编写教科书难多了。

话音刚落,墨鸢默默将一叠叠早已准备好的双语刻板模板分发给各组。这准备工作做得,比我当年做实验时还要周到。

上面一面是秦篆,一面空白,等待他们填上属于自己民族的音符。这种设计,既统一又尊重个性。

烛光映照下,那些教习们的手指微微发抖,眼中燃起一种近乎朝圣般的狂热。这种对知识的敬畏,在现代社会已经很少见了。

十月初一清晨,马蹄声踏破晨雾,楼兰王亲自押送三车上好的和田玉石而来。这阵仗,堪比现代土豪送礼。

他姿态极低,说是赔罪礼,实则是恳求多派几名教习。这种转变,比川剧变脸还精彩。

他的贵族们已为一个旁听名额争得头破血流。这种求学热情,比现代家长抢学区房还夸张。

我收下了玉石,这是确立规矩。该有的姿态还是要有的。

但随即,当众宣布退还一半,另一半注入全新基金。这一手,既保全了对方面子,又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自今日起,总塾设立信风奖学金我的声音传遍工地,凡西域各族子弟,无论贵贱,只要协助推广农技、修建水利、调解纠纷,积累功绩,便可获得资助,最优者保送咸阳稷下学宫深造!这个政策,比什么惠民政策都来得实在。

消息如沙隼展翅,飞越绿洲。这传播速度,都快赶上现代社交媒体了。

无数人争抢学习秦篆,背诵九九表,甚至有小国王子扮作仆役混入培训班。这种学习热情,让我这个现代人都自愧不如。

轲生抚须而笑:君上,他们不怕我们的刀兵,却怕被这个时代抛下。这话说得,简直可以入选年度金句。

十月初三深夜,星图阁灯火未熄。这种加班日常,让我想起在实验室赶项目的日子。

墨鸢送来第一批《实学童谣》初稿。看着这些还带着墨香的作品,我突然有种老母亲看孩子作业的欣慰感。

我一卷卷翻阅,心潮澎湃。这些童谣,比什么政治宣言都来得有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