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范围不会太大(4600字)
被会议室里数十道目光如同聚光灯般牢牢锁定,章恒没有流露出半分紧张或局促。
他依旧保持着那不卑不亢的姿态,脊背挺得笔直,眼神平静地迎向那位站起来质问的法医,沉稳得仿佛一座不受风浪影响的礁石。
“我的依据,建立在对物证的综合分析上。”章恒开口,声音清晰而平稳,带着一种内在的逻辑力量。
“首先,从骸骨的白骨化程度来看,骨骼表面光滑,骨髓腔完全暴露,关节部位软组织彻底消失,连软骨都已钙化或溶解。结合青山湖底那种富含微生物和有机质的厌氧淤泥环境,虽然会减缓某些氧化过程,但对于富含胶原蛋白的软组织来说,细菌的分解作用依然显著。要达到如此彻底的白骨化状态,绝非短短数年,甚至十年之内能够完成。我的判断是,这个过程,至少需要十六、七年。”
那位法医显然有备而来,立刻步步紧逼地反驳道:“章组长,你只强调了骨骼!但请你不要选择性忽略另一个关键物证——死者的衣物基本保持完好!外套、裤子,尤其是那件手织毛衣,虽然陈旧脏污,但整体结构完整,没有出现大面积糟烂、一触即碎的情况!这是最有力的反证!”
他加重了语气,带着专业领域的自信:“如果真像你推断的,在水中浸泡了十六、七年,在湖水常年浸泡、微生物侵蚀、水流扰动,甚至可能还有水生物啃噬的综合作用下,这些天然纤维和化纤混纺的衣物,早就该腐败殆尽,化成淤泥的一部分了!怎么可能还维持着大体的形状和强度?这完全不符合织物在水下环境中的降解规律!”
面对这尖锐且听起来合情合理的质疑,章恒的神色没有丝毫动摇,他冷静地回应,思路清晰得让在座一些老刑警都暗自惊讶:
“我不这么看。恰恰是您提到的‘湖底淤泥环境’,成为了衣物得以保存的关键。厚厚的淤泥层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物理隔绝层,有效地阻隔了大部分溶解氧,极大地减缓了需氧微生物对织物纤维的氧化分解过程。”
“同时,淤泥也减少了水流的直接冲刷和水生生物的接触。在这种以厌氧菌活动为主、物理破坏较小的特殊微环境下,衣物,尤其是编织密度较高的毛衣和化纤比例较高的外套,其腐败速度会大大低于在富氧水体或暴露环境中的速度。”
“因此,它们能够相对完整地保存下来,给人一种‘死亡时间不长’的错觉。”
他话锋一转,回到骸骨上:“但尸体的腐败过程则不同。即使在淤泥中,人体软组织(肌肉、内脏、皮肤等)是富含水分和营养的绝佳培养基,各类细菌(包括厌氧菌)会迅速繁殖,酶解作用剧烈。骨骼虽然坚硬,但其表面的骨膜、内部的骨髓以及关节软骨等,同样难以抵挡这种全方位的生物化学攻击。”
“因此,骨骼达到完全白骨化的速度,与衣物纤维的降解速度,并不同步,甚至可以说相差甚远。我们不能用衣物的保存状态,去简单地反推和限制骨骼所指示的时间范围。”
章恒的阐述条理分明,甚至引用了一些环境微生物学和材料降解的专业概念,听得在场不少人一愣一愣的。
不知道的人,光听这番论述,很可能以为这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法医专家在进行分析,而非一名刑警。
会议室内关于死者死亡时间的争论,顿时变得异常激烈。
基本上形成了章恒一人,独战以法医为首、包括大部分倾向于传统经验的刑警们的局面。
支持章恒这一颠覆性推论的人寥寥无几,只有像周国强这样的少数几人,或因直觉,或因对章恒之前战绩的信任,保持着沉默或微微颔首。
双方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会议室内的气氛充满了学术争论的火药味和立场对立的紧张感。
最终,主持会议的邓磊看着这僵持不下的场面,考虑到法医代表的“专业权威”和大多数人的意见,他不得不做出决断。他用力敲了敲桌子,让争论暂时平息,然后沉声道:
“好了,关于死亡时间的争论暂时到此为止。目前来看,专业部门的意见和大多数同志的看法还是比较一致的。那我们还是……暂时以原有的结论为指导。”
他看了一眼章恒,语气带着一丝安抚和无奈:“我们还是将死亡时间判定为‘1年以上,10年以内’。各小组依旧按照这个时间框架,继续加大力度,排查整个青山区范围内,符合这一时间段的失踪人口!范围要扩大,排查要更细致!”
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章恒脸上看不出丝毫的懊恼或急切。他甚至还微微点了点头,表示听到了决定。
我只是市局临时调过来帮忙的,并非你们青山分局的人。
他在心中淡然想道,既然你们更相信固有的经验和多数人的意见,不听我的推断,那我也没有办法。损失的破案时间和机会,终究是你们青山分局和市局的压力,而非我的。
你们坚持在这个错误的圈子里打转,那就继续吧。
他冷静地预判,再过几天,当按照这个方向进行的排查再次一无所获、山穷水尽的时候,你们自然会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我今天提出的推断。
在将死者的死亡时间再次定调,并强硬要求按此框架进行深入摸排之后,邓磊似乎是为了平衡,也可能是想寻找新的突破口,又将目光投向了负责另一条线索的小组。他提出来道:
“另外,‘第三组’也要加倍努力!不能放松‘以物找人’这条线!我希望你们能在死者的衣物上找到突破口!”
他所说的“第三组”,主要负责的任务就是“以物找人”——拿着死者那些衣服的清晰照片,走访各类服装市场、店铺、裁缝铺,询问是否有人见过、卖过或做过同款式的衣服。
这些衣服,章恒也仔细看过。
在他的观察中,无论是外套的版型、纽扣的样式,还是那件手织毛衣的图案和手法,都透着一股浓浓的年代感,款式明显比较老旧,不像是近几年的流行样式,反而更符合十几年前的审美和工艺特征。
于是,在邓磊说完后,章恒适时地补充了一句,声音不大,却足以让所有人听清:“邓队,以物找人的思路肯定是正确的。但我建议,走访的重点,应该更加聚焦。主要集中在那些经营年限比较长的老服装店,最好是开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以上的老店。他们对过去流行的款式,记忆会更深刻。”
邓磊看了章恒一眼,虽然没采纳他关于死亡时间的意见,但这条建议听起来很务实。他立刻朗声对第三组的人吩咐道:“听到没有!重点排查那些老店!开了十几年以上的服装店,一家都不要放过!仔细问!”
又讨论了一些细节后,会议宣布结束。众人带着不同的心思和明确的任务,纷纷起身离开会议室,再次投入到紧张而茫然的摸排走访工作中。
第84章范围不会太大(4600字)
章恒作为专案组副组长,青山分局为他准备了一间独立的小办公室,就在专案组大会议室的斜对面。
他推门走进这间略显简陋却安静的办公室,反手关上门,将外界的嘈杂暂时隔绝。
他走到办公桌前,将带来的一张青山区大幅地图在桌面上徐徐展开。然后,他拿起一支醒目的红笔,在青山湖发现尸块的具体位置,用力地点了一个红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