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投胎后还是自己吗 > 第1691章 他为什么(第2页)

第1691章 他为什么(第2页)

在整个报告过程中,邹杰的眼神多次不自觉地飘向前排。他看到森内特教授歪着头,手指抵着下巴,眼睛半开半阖,那表情与其说是在沉思,不如说是在。。。。。忍耐?

偶尔,森内特会侧过头,对身旁的玛丽女士低语几句,玛丽女士则微微颔首,目光依旧平和,但邹杰总觉得那平和之下带着一丝审视,甚至是若有若无的惋惜。

他看到菲茨杰拉德教授百无聊赖地玩着手中的钢笔,偶尔抬头瞥一眼屏幕,嘴角那惯有的嘲讽弧度似乎更加明显了。

最让他难受的是李乐。李乐就坐在森内特旁边,身体放松地靠着椅背,脸上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情,既没有得意,也没有不屑,只是平静地看着,听着。

但偶尔,当邹杰在某个理论衔接处出现磕绊,或是试图强调某个自以为创新的观点时,邹杰似乎捕捉到李乐的眉梢几不可察地动了一下,那细微的动作,像是在说,“大哥,这里,好像不太对劲?”或者,“兄台,这个,我好像之前提到过?”

这种无声的评判,比任何公开的质疑都更让邹杰难以承受。他感觉自己像个透明人,所有的努力、所有的借鉴、所有的力不从心,都在台下那双平静的眼睛下一览无余。

邹杰强迫自己集中精神,进入下一个环节,实证检验初探。这是他认为可以扳回一城的部分,也是他武田直树和藤岛一再强调要突出的“扎实”之处。

又展示了几组数据图表,试图用量化数据来支撑他的理论框架。

“我们通过对国内某大型网络论坛的活跃度、用户互动频率、版主管理行为等数据进行追踪分析,初步验证了技术规则对互动模式的塑造作用,以及非正式权力结构在线上社群中的生成机制。。。。。”

然而,这些数据样本的代表性、分析方法的严谨性,在李乐刚才提到的“数据获取陷阱”、“算法黑箱”等方法论反思的映衬下,显得有些单薄和传统。

更重要的是,他所“验证”的这些现象和机制,恰恰是李乐在早年的论文中就已经深入剖析过,并在刚才的报告中置于更宏大理论视野下重新审视的“旧酒”。

邹杰的工作,看起来更像是对李乐已有发现的一次数据化的、略显笨拙的“证实”,而非真正的创新性探索。

甚至引用了李乐去年在《社会学研究》文章作为参考文献,这在他原本的计划里是为了显示自己研究的承继性和对话性,但在当前语境下,却仿佛坐实了李乐刚才那句“引用自己过去的文章很正常。。。。总比去引用一些自己还没完全消化理解的二手理论要来得踏实一些”的暗讽。

慢慢的,台下的气氛愈发沉闷。偶尔有纸张翻动的声音、轻微的咳嗽声,以及座椅挪动的吱呀声,都显得格外清晰。

周帆坐在台下,双手紧紧攥着裤子,手心全是汗,不敢抬头看台上的邹杰,也不敢看周围听众的反应。

邹杰的语速不自觉地加快,试图用信息的密度来填补内容的苍白和吸引力的缺失。

讲到网络身份的多重性、线上线下的互动影响、讲到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融合与冲突。。。。。每一个点,都在努力想讲出深度和新意,可是每一个点,似乎都精准的踩进了刚刚李乐以更精辟、更富有启发性的方式阐述过的“坑”。

可他,像是在奋力追赶一个远去的背影,却发现自己连对方扬起的尘土都看不清。

就连原本准备穿插其中的、用以活跃气氛的几句幽默用语,台下也是一点反应都欠奉。

终于讲到结论部分,邹杰再次强调自己的研究如何“系统整合”了经典理论,并为其提供了“实证基础”时,台下依旧一片沉默。没有听到预想中的、表示赞同或感兴趣的低声议论,只有一种礼貌的、甚至是冷淡的寂静。

“。。。。。。以上,就是我的报告内容。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同仁批评指正。”

邹杰感觉像是跑完了一场极其耗力的长跑,后背的衬衫已经湿透,紧紧贴在皮肤上。他站在台上,微微鞠躬,等待着。

台下响起了掌声。

稀疏、零落、缺乏热情,带着明显的礼貌和程式化,很快便消散在空旷的报告厅里,甚至没能完全掩盖住某些座位上提前起身离开时座椅发出的声响。

仿佛在说:“好了,你讲完了,我们可以进入下一环节了。”

果然,主持人说道,“oK,下面进入提问和讨论环节,时间十五分钟。”

。。。。。。

主持人宣布提问后,全场连个涟漪都没泛起,呈现出一种近乎凝滞的寂静。

时间一秒一秒地流逝,会场里只剩下空调系统低沉的嗡鸣和偶尔不知从哪个角落传来的、压抑着的咳嗽声。

邹杰站在台上,双手抠着讲台边缘,脸上努力维持着镇定,但眼神却不由自主地飘向台下,像落水者寻找着救命稻草。

前排,森内特抱着抱枕,头一点一点,似乎真的睡着了。玛丽女士低头翻看着会议手册,纤细的手指划过纸页,发出轻微的沙沙声。菲茨杰拉德不知何时掏出了一个小本子,在上面写写画画,递给了身边那位从李乐报告时就板着一张僵尸脸,一言不发的的沃尔夫冈教授,对台上的邹杰毫无兴趣。

其他几位大佬,或交头接耳低声说着什么,或面无表情地看着前方,目光却没有焦点。

后排的学者和学生们,有的在低头看自己的笔记或电脑,有的则相互交换着眼神,那眼神里混杂着同情、无聊,甚至是一丝看热闹的兴味。没有人举手。这种集体性的沉默,比尖锐的质疑更让人窒息。它无声地宣告着这场报告的内容未能激起任何深入探讨的欲望。

邹杰感觉脸颊发烫,冷汗沿着脊椎滑下。求助般地看向自己的导师武田直树和藤岛。武田眉头紧锁,脸色阴沉,藤岛则面无表情,手指轻轻敲击桌面,不知道想着什么。

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寂静在蔓延、发酵,几乎要变成实质的压力。

主持人似乎也有些尴尬,清了清嗓子,目光扫视全场,试图寻找任何一个可能举手的人。

终于,在几乎令人绝望的漫长十几秒后,一只手举了起来,是那位来自国内一家社科院的王主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